英伟达50亿美元押注英特尔,硅谷权力地图即将重绘?
文 / 道哥
英特尔再次成为了资本市场的焦点。
9月18日,英伟达宣布,将向其昔日数十年来的“宿敌”英特尔投资50亿美元。消息一出也直接带飞了英特尔的股价,美股盘前一度最高飙涨超33%,最终收盘报30.57美元,涨幅为24.22%,市值单日增加了230亿美元,最终达1428亿美元。
这笔交易充满了历史的讽刺意味,二十年前,据报道,当时如日中天的英特尔曾有机会以200亿美元收购尚在成长期的英伟达,但最终选择了放弃。二十年后,两家公司的位置发生了戏剧性的逆转。
01 英特尔的黄金一日
根据双方发布的联合声明,英伟达将斥资50亿美元,以每股23.28美元的价格收购英特尔的普通股。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收购价格相较于英特尔前一个交易日的收盘价有大约6.5%至7%的折让。交易完成后,英伟达将持有英特尔约4%至5%的股份,一跃成为其最大的股东之一。
此轮英特尔股价的飙升,也是自1987年10月29日以来,英特尔创下的最大单日百分比涨幅,堪称“历史性的一天”。回顾一个月前,英特尔的股价还在24.94美元附近徘徊,这表明,继软银和美国政府的注资之后,英伟达的背书为英特尔注入了更为强劲的市场信心。
与此同时,英伟达的股价也上涨了超过3%,而英特尔和英伟达共同的竞争对手AMD的股价则微幅下跌。
英伟达CEO黄仁勋与英特尔CEO陈立武
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是,英特尔市值在一夜之间增加了约230亿美元,这个数字远远超过了英伟达50亿美元的投资额。这清晰地表明,这笔交易对市场而言,其核心价值并非现金本身,而是英伟达所赋予的无形资产——信誉。
多年来,英特尔深陷于制造工艺延迟和核心市场份额被侵蚀的泥潭,其“复兴故事”在投资者眼中早已是陈词滥调,充满了不确定性。此前来自美国政府和软银的投资虽然至关重要,但外界或多或少将其解读为带有战略救助性质的财务操作。
然而,英伟达的入股则完全不同。《智百道》认为,作为当前市场上无可争议的“最热门公司”和AI领域的领导者,英伟达的投资代表了一种技术和战略层面的双重认可。华尔街分析师们迅速将此举定义为一次“巨大的信任投票”,它将英特尔“重新带回了AI竞赛的中心舞台”。
02 昔日“宿敌”的战略算盘
这场看似不可思议的合作,背后是两家公司基于各自利益的深思熟虑和精准计算。
对于英特尔而言,这笔投资无异于一剂强心针,它不仅为公司带来了宝贵的运营资金,更重要的是,为新任CEO陈立武(Lip-Bu Tan)自2025年3月上任以来所推行的复兴战略提供了最强有力的外部验证。陈立武上任后,致力于将英特尔重塑为一家“以工程为核心、以客户为中心”的公司,而与英伟达的合作正是这一愿景的完美体现。
英特尔CEO陈立武(Lip-Bu Tan)
这次合作的核心并非停留在资本层面,而是深入到产品技术的骨髓:
在数据中心领域,英特尔将利用其在CPU领域的传统优势,为英伟达的AI基础架构平台设计和制造定制化的x86架构CPU,这意味着英特尔的处理器将更紧密地融入全球最主流的AI生态系统。在个人电脑领域,英特尔将开发集成了英伟达RTX GPU晶粒(chiplets)的新型x86系统级芯片(SoCs)。这将催生出一个全新的PC硬件品类,融合了业界顶级的CPU和GPU技术,直接对AMD在集成芯片市场的地位构成挑战。
此外,为了确保英特尔CPU与英伟达GPU之间的高效协同,双方将采用英伟达专有的NVLink互连技术。正如英伟达CEO黄仁勋(Jensen Huang)所言,此举旨在实现“两大世界级平台的融合”。
对于英伟达来说,这笔投资同样是一次高明的战略布局,旨在对冲多重风险,并在复杂的全球科技博弈中占据有利位置。
尽管英伟达拥有自研的基于Arm架构的Grace CPU,但与英特尔的合作使其能够立即、深入地触及庞大且占据主导地位的x86生态系统,这极大地拓宽了其AI平台的市场兼容性,解决了其在传统计算领域的一个战略短板。
《智百道》分析,这50亿美元对英伟达而言,不仅仅是对英特尔的投资,更是一份覆盖多重风险的综合性“保险单”。首先,它通过锁定一个强大的x86合作伙伴,对冲了技术路线上的风险。其次,通过深入集成PC平台,它超越了单纯的GPU销售,对冲了市场集中的风险。对于拥有超过560亿美元现金储备的英伟达来说,用一笔相对较小的资金同时实现技术、市场和政治三大战略目标,是一次资本效率极高的操作,其追求的是战略回报,而非单纯的财务收益。
这场“世纪握手”让人不禁回想起1997年的另一桩科技界旧事:当时不可一世的微软向濒临破产的苹果公司战略投资1.5亿美元。
两起事件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都是行业霸主出于自身战略利益而向陷入困境的宿敌伸出援手。
然而,时代背景的不同也决定了其核心逻辑的差异。1997年的交易关乎软件生态和反垄断法规,而2025年的这笔交易则聚焦于硬件协同、先进制造和地缘政治。这种“宿敌结盟”的模式在科技史上反复上演,往往标志着一个行业重大转折点的到来。
这次握手并非万能灵药,它为英特尔的复兴创造了条件,但不能保证其成功。英特尔最终的命运,并不取决于这次合作,而是取决于其自身能否兑现IDM 2.0战略和18A工艺技术的宏伟承诺,对英特尔而言,最艰难的工作才刚刚开始。
*题图由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