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八事变,张学良和蒋介石谁是罪魁祸首?
94年前的今天,九一八事变爆发。这是国耻日,每到这个时候,国人就会感到痛苦。也正因这段历史的沉重,历史研究者们常常围绕两个核心问题展开探讨:在这场改变中国命运的事变中,作为当时全国最高统治者的蒋介石,与掌控东北军政大权的张学良,究竟各自该承担怎样的责任?这个屈辱的历史事件,给当下留下了哪些经验教训?
辽宁省沈阳市“九一八”历史博物馆的残历碑。(图源:新华社)
笔者认为,蒋介石和张学良都有责任,但蒋介石的责任更大一些。从《蒋介石日记》和一些材料上看,九一八事变前,老蒋作为当时的全国领袖,对日本的抵抗非常软弱,他的工作重点是集中全力“剿共”。1931年6月6日蒋介石发表《告全国将士书》,称“赤祸是中国的最大祸患”。1931年7月23日,蒋介石发表了《告全国同胞一致安内攘外电》,提出了“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他在电文中称:“惟攘外应先安内,去腐乃能防蠹。亦惟保全民族之元气,而后方能御侮;完成国家统一,而后乃能攘外。…… 故不先消灭‘共匪’…… 则不能御侮。不先削平‘粤逆’,完成国家之统一,则不能攘外。”
说到底,这是由阶级本性造成的。蒋介石代表资产阶级,这个阶级具有软弱性,存在强烈的精英主义,与毛主席代表的无产阶级有根本区别。蒋介石把抗战当成中国少数精英和日本军国主义的战争,不相信人民的力量,不愿意发动群众,俯视人民,把人民当“傻帽”,当他剥削的“耗材”。
被日军炮火摧毁的沈阳北大营,仅存残垣断壁。
蒋介石的国际视野也很差,对日本和国际形势的判断一塌糊涂,对抗战没有信心。九一八事变前夕,沈阳形势十分紧张时,蒋却认为 “不必惊慌,有九国公约及国联,日本不能强占我领土”。1931年9月22日,蒋介石在南京国民党员大会上也讲:“据中正意见,此次日本暴行,可得下列两点之试验。国际间有无道德或公理,及世界各国有无制裁凶暴确保世界和平之决心…… 余敬告全国同胞,凡国际联合会会员及非战公约之签字国,对于日本破坏公约之行为,必有适当之裁制。” 东北地区局势都火烧眉毛了,蒋介石还指望国联主持公道,这是啥水平啊。
张学良(左一)和蒋介石(左二)。
张学良对蒋介石对日“不抵抗”政策加以贯彻执行,使东北军大部分不战而退,东北地区的国土很快沦陷,他同样负有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九一八事变前,日方统计总兵力为1.04万人,中方估计在1.5万人左右(把日本武装警察计入);东北边防军计有步兵旅29个、骑兵旅8个、炮兵旅3个,加上独立的空军、海军与屯垦军,总共约26万人。如果将各省非正规武装(警察、公安等)18万人左右计算在内,东北军总数约为44万人。值得一提的是,东北军的空军当时有将近300架飞机,包括从意、法、德、英、美等国购进的轰炸机、战斗机、侦察机、教练机、民航机等,比蒋介石的国民中央政府还多。不夸张地说,张学良当时拥有中国最强大的工业和装备最精良的地方武装。从技术上讲,东北军与日本关东军抗衡是有一定把握的。
为什么在这么短的时间就输了,输得一败涂地,致使东北国土沦丧?在笔者看来,主要输在了政治决心。如果老蒋态度坚定,那么张学良的立场也会跟着坚定,有可能阻挡住来犯的日本关东军。如果蒋介石和张学良应对得当,集中精力对付日本,是有可能把中日冲突限制在边境,避免东北沦陷的,后面南京大屠杀这种悲剧也有可能避免。但老蒋和张学良主动放弃了东北,一放弃东北,日本国力大涨,野心也大涨,想要吞并整个中国。如果蒋介石能像毛主席那样,相信人民、依靠人民,对国际形势又有准确的判断,那和日本军国主义是可以一战的。
如今94年过去,硝烟虽散,但九一八事变的警示从未过时。这个历史事件警示我们,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绝不是空泛口号,而是从过往疮疤中淬炼的智慧。当年蒋介石缺乏政治决心、无视人民力量、误判国际形势、轻视日本野心,寄望外部调停而放弃抵抗,最终让东北军错失战机,导致东北全境沦陷,也为南京大屠杀等后续惨剧埋下隐患。历史从不给“重来一次”的机会,当年“等狼来再备战”的追悔,换来的是数千万同胞的鲜血与苦难,更印证了和平从不是凭空而来,国家安全绝不能寄托于他人“公道”,只有自身强大、时刻警惕风险,才能守住万家灯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