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是几辈子?
作者:董涵英
人的一生等于一辈子吗?有的人是,有的人不是。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关于人生的说法,向来不一。佛理认为,人生是轮回的,人死了是会转世的。有个词叫做三生有幸,说的就是前生、今生、来生。这三生有因果关系:前生决定今生,今生决定来生。所以过好今生,就为来生打了基础。因此,今生就不是一辈子,而是无限循环中的一环。
道教有三界之说:仙界、人界、冥界,分别是天堂、人间、地狱。活在人间的最终或升上天堂或坠入地狱,这取决于他在人间的表现。积德行善的上天堂,作恶造孽的下地狱。上天堂的享福,下地狱的受罪,这就有了下辈子。当然,也有例外,叫作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这种人实在不多。
一个事实是,无论是上天堂,还是下地狱,人们大多都不愿意。下地狱自不必说,要是谁敢祝人家早日升上天堂,看不骂死你!人们还是愿意留在人间,并且永不泯灭——长生不老。
秦始皇就追求过这事,当然没成正果。他派人四处寻找仙药,最后都是空手而回。据说有位使者徐福受秦皇之命,带着上千的童男童女,一路向东寻去,哪里找得来仙药?回去也不好交差,只好落在了东瀛,成了日本人的祖先。当然这只是传言,说说而已,不能当真的。真实的情况是,赢政自己也只是活了49岁,算是短命的帝王。
道教的原教旨也是以长生不老为最高目标的,基本手段是炼丹药。可是葛洪仙丹终未练就出来,倒是助益了冶炼工艺。据说汞就是炼丹的成果,却是有毒的,吃了对健康不利。丹药不成,总得另寻出路,把希望寄托在修行上。道教胜地青城山里就立有一块石碑,镌刻着四个大字“道在养身”。这个教义与人的梦想结合,终于在国人心中落地生根。
总之,人总是纠缠在那个梦里,既感叹人生凄苦,又期冀永远活着。
东晋有个王羲之,大书法家,是《兰亭集序》的作者和书写者。后人更看重他的书法独步,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其实,他的文章丝毫不亚于他的书法,至少这篇文章是这样。文中对生死作了极为透彻的辨析,发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的感叹。
宋代大学问家苏轼的《前赤壁赋》,对人生之须臾也有无可奈何的叹息,不过他的人生辩证观在古人中还是颇为先进的。“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是不是有一种一瞬就是一生,一生就是永恒的感觉?
但无论怎么说,人不能永生。
于是,特别是进入老年的人们,或多或少地开始注重养生,期冀长生。于是就有了保健品的庞大产业,不计其数吃不死人但不知效果到底如何的补药;于是就有了花样翻新不断变化却始终风靡的广场舞、健体操,有跳跃的,有舞动的,有健步疾走如飞的,有扭来扭去弯曲拧巴的,有在身体不同部位啪啪拍打的。特别是晚上,做这些运动的便活跃起来。
除了那些想不开的,想得开都是奔着延年益寿去的。但是,以我们世俗的眼光看,人这一生真的就是一辈子吗?
依我看,从不同的角度来区分,人至少可以把生命延长一倍,把一辈子活成两辈子,叫做一分为二:
末代皇帝溥仪曾经写过一本书,叫作《我的后半生》。前半生是做末代皇帝,后半生是获得新生,成为新中国的公民。这前半生和后半生迥然不同,可以说,溥仪活了两辈子。
有部电视剧叫《我的前半生》。描述了主人公在中年时期遇到的坎坎坷坷。如果已经发生的是前半生,后面的日子应该是后半生,也是两辈子。
看起来,人生的重大变化或者逆向成长可以作为辈际的分界线。依我看,人生的本质是成长,是变化。有个成语叫洗心革面,还有一个叫脱胎换骨,重获新生。都是说的人生中发生了重大变化,像是换了一个人。这个重大变化的前后可说是两辈子之间有明显的不同。
然而,我们大多数人的生命历程是平平淡淡的,要说一定有一个时间界限的话,就是退休。退休前,除了生活,还有工作。退休后,除了生活,还是生活。这应该是人生中最重要的转折。
从此,不需要上班下班。很多人从工作状态进入休闲状态,一开始是很不适应的。他们游山玩水,到处旅游;或者打扑克,打麻将,下象棋。看起来很充实,其实大部分是用消磨时光来填补内心的空虚。也就是说,有不少人从退休开始便不再成长了。不再继续学习,不再增长知识和本领,不再关心国家大事,就是单纯地活着。
活着而不成长,只能叫活着,而不是生活。生活的“生”字,应该是生长的意思。只要生长,就表明仍然在社会意义上活着。
而活出N辈子的关键就是不要停止生长,不要拒绝生长。所谓老有所为,指的就是这种成长吧?
如果从阅历、见识和体验的角度看,今人与古人相比,一生的容量差别可就太大了。古人称那些饱读诗书、满腹经纶的人叫做“学富五车”,听起来很多。其实当时的书,是在竹简上书写的,用线绳穿起来,一卷子竹简,就是一卷书。五车竹简书卷,现在看来也没有多少,恐怕顶不过一个小容量的U盘。
再说,古时候交通不便,路不好走,交通工具也不行,所以有“蜀道难”的感叹,所以“千里江陵一日还”令人兴奋不已。古时候上京赶考,那要跋山涉水,光在路上就要几个月呢。这事放在现在,一张机票就搞定,哪里还会有张生、崔莺莺的《西厢记》?当然,那时候也不会有网恋这些千奇百怪的东西。
一想这些就会感到,人的生命在容量和质量上的差别,或许才是本质上的差别。人这一生到底是几辈子,那要看自己是怎么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