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看中国系列”之王玄策一人灭一国
1990年5月,在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吉隆镇,当地文物调查队发现一块石刻,经专家认定,为显庆三年(公元658年)大唐外交探险家王玄策出使古印度途径吉隆时所留。专家从石刻考出铭文每行19字,总字数为415字,记载了王玄策历经艰难险阻出使天竺,于此勒石记功的情形。
碑文大意是:大唐显庆三年六月,大唐国势强盛,高宗皇帝继承太宗皇帝所开创的宏伟事业,一统天下之域,教化所至达于四海、故遣左骁卫使王玄策等选关内良家之子数人,经过一年的艰苦跋涉,越雪山,过栈道,经小羊同之西出使天竺,因感征程之艰辛,边境风光之壮美,留下几行石刻以纪云云。
该石刻被发现后,《人民日报》于1992年9月刊登《西藏发现“大唐天竺使出铭”》, 引起轰动。于是,一段辉煌历史穿过千年历史尘埃,重新展现在世人面前。
不像某些国家的历史,中国历史常常有记载和文物相互印证。
《旧唐书》卷一百九十八 列传第一百四十八
贞观十年,沙门玄奘至其国,将梵本经论六百余部而归。先是遣右率府长史王玄策使天竺,其四天竺国王咸遣使朝贡。会中天竺王尸罗逸多死,国中大乱,其臣那伏帝阿罗那顺篡立,乃尽发胡兵以拒玄策。玄策从骑三十人与胡御战,不敌,矢尽,悉被擒。胡并掠诸国贡献之物。玄策乃挺身宵遁,走至吐蕃,发精锐一千二百人,并泥婆罗国七千余骑,以从玄策。玄策与副使蒋师仁率二国兵进至中天竺国城,连战三日,大破之,斩首三千余级,赴水溺死者且万人,阿罗那顺弃城而遁,师仁进擒获之。虏男女万二千人,牛马三万余头匹。于是天竺震惧,俘阿罗那顺以归。二十二年至京师,太宗大悦,命有司告宗庙,而谓群臣曰:“夫人耳目玩于声色,口鼻耽于臭味,此乃败德之源。若婆罗门不劫掠我使人,岂为俘虏耶?昔中山以贪宝取弊,蜀侯以金牛致灭,莫不由之。”
王玄策墓志铭。
自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第一次出使,王玄策曾数次到达天竺,勒石记功当为第三次所留,而借兵吐蕃,尼婆罗国,掳天竺王以归当为第二次出使。
其中细节,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查阅历史记载,搜索网络有关资料。
有人说,人生由记忆组成,一个民族的性格也常常会在先祖身上寻找到蛛丝马迹。换句话说,老爸的选择和生活方式,决定了会有一个什么样的你,这样的你,选择和生活方式不可避免的会有你老爸的影子。“从历史看中国系列”旨在解读历史,从宏观的行为方式上把握和理解今天的中国。
附带讲——人们熟知的金灿荣金政委经常一”附带讲”就信马由缰,精彩纷呈,这里也效颦一下——文明是很难嫁接的。小时候听一名屠夫讲过一件事,他在长年宰杀的过程中发现,猪在腿部骨骼断裂并愈合后,其伤口部位常常变得相当结实,有可能瘸了拐了,但比灵活的骨骼连接处更不易弯折。但这只是表象,待到开膛破肚,游刃到这个伤口,刀刃所及如入无骨之境,倒比天然的骨骼连接更易分开。
由此可以联想到植物的嫁接,桔子的枝条嫁接在以橙子树为砧木的树茎上, 结出的果实是桔子而不是橙子,以这个果实去种依然不结橙子,而只结桔子。驴子和马可以杂交出骡子,但骡子永远无法生出骡子。
有人说,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都走错路了,需要嫁接另一种文明才有生机。且不说中华文明没有那么不堪,即便真有那么不堪,嫁接另一种文明也不是可取之道。
话题拉回来,继续说王玄策一人灭一国,看看在与此有关的一段历史中,体现了怎样的民族性格,今天的中国和华夏民族在哪些行为方式上可上溯于此。
一, 王玄策灭天竺体现了英勇和探险精神。
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三月,王玄策作为副使第一次出使,同年十二月至摩伽陀(即中天竺),途中费时九个月。那可是没有飞机火车越野车的古代,与如今某些小资所谓探险旅行更不可同日而语,其中艰辛可想而知。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第二次出使,更是遇到了中天竺内乱。叛臣阿罗那顺杀死先王尸罗逸多自立为王,王玄策使团到来时被攻击,只身逃往吐蕃。身在异域,同伴被尽皆杀死,自己将何去何从,这份心境不需要任何渲染,因为它比任何渲染更真实,更残酷。没有英勇的品格,没有冒险的精神,没有坚毅的心,便不会有后来借兵吐蕃,回师反击,更不会有“连战三日,斩首三千余级……进侵获之(阿罗那顺),虏男女万两千人……”。
有人看到西方人热衷漂流,斗牛,搏击,更有傻缺集锦中的奋不顾身,谓中国人缺乏探险精神。事实并非如此,东方民族毫不缺乏探险精神,而是凡事“有所为有所不为”,虽“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但需要承担的时候一定会勇敢站出来。
不说杨利伟,不说兵指朝鲜顽拒美帝强国,单说华族人历代以来为了谋生去往世界各地,没有冒险精神也是根本做不到的。
二, 王玄策灭天竺是“面子”的胜利。
俗语的“面子”在西风东渐的过程中,曾受到不少调侃甚至蔑视,其实它与虚荣无关,而是实实在在的尊严。你非要“你行行好给个面子”把它玩成虚荣,那是你个人的事,真正的“面子”一定是尊严。
想我煌煌大唐,自贞观十年玄奘“将梵本经论六百余部而归”,与天竺之间已有越来越频繁的交往,你忽然杀我来使,就涉及到一个国家的尊严。王玄策戮力反击,不是维护他个人的尊严,而是在维护大唐的尊严。掳其王以归,示之以我大唐不可轻侮,才是王玄策一人灭一国的应有之义。
华族人讲面子,其实就是维护个人的尊严。在以民为本的国度,在“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意识下,人人都会发展出对面子的需求,对平等的追求。
不禁联想到钓鱼岛争端中,中国船长詹其雄被扣押后,中方的反应。此后,中方对钓鱼岛的控制不是削弱了,而是加强了。
三, 王玄策灭天竺后,大唐并未对该地区进行实际统治。
从其后的历史看,王玄策一人灭一国,但唐朝政府并未对该地区进行实际统治。王玄策回国后官至朝散大夫,也只是个中下级职衔,连史书立传的资格都没有。可见唐王看重的并非他的灭国行为,而只是对他完成出使任务有所奖赏。对缺乏民族自信的人,或者正在重拾民族自信的人来说,一人灭一国,似乎功勋卓著,但对唐朝政治来说并非如此。
北航著名战略学者张文木认为,力所不及是主要因素。华夏民族若非遭受侵略,或资源所涉不得不为,并不热衷于开疆拓土,而是更专注于自身。华夏民族从小小中原到拥有如今的广大版图,更多是周边民族的融入和中央王国巨大的吸附力。
从毛泽东的永不称霸到最近的不谋求世界霸权,华夏民族从来都一以贯之。西方人不理解,不相信,那是他们的事,中国人本身就不具有霸凌世界的野心和基因。
需要补充的是,王玄策所灭的国并非今日的印度,而当为今日印巴边界在当时的某一小国。著名学者何新研究结论:在英国殖民这一地区之前,这一区域一直处于小国割据相互争战的状态,从来都没有形成统一的局面。这一事实在中国史书中多有记载和印证。只是英国殖民才拢起这一区域,退出后才有了今日印度和巴基斯坦,孟加拉国。
对于历史事实,从不同侧面,以不同方式理解,可解读出太多内容,本文只述及以上几点。待后续文章,可有别述。
微信公号:那国那人那事
微信号:dirtboy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