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联储降息是怎么“拯救”(害死)全球经济的——写在“9.18”的醒世之言
昨晚美联储降息0.25%,靴子落地,全球经济界为之雀跃,开始依据这个货币政策进行新的操作。
很多人不了解,或不能正确理解,美国政府和美联储的货币金融政策对全球经济的影响。这篇文章就来解释其原理,通俗地揭示其中的奥秘。这个奥秘可能连美国政府和美联储都不知道,或不愿意告诉世人。
首先,人们应该知道在正常情况下,货币是怎么产生的。这里指纸币等“信用货币”。
货币是真实财富的代表符号。有多少真实财富,就应该有多少货币。
货币表面是从财富中来的,但实际是从科技创新中来的。因为,财富生产三要素是——方法、劳动和资源。
自然资源不会自己变为财富。它需要经过劳动才能变为财富。而人类不是天生会劳动的,是“正确的方法”把人类活动变为劳动。因此,正确的方法,即科技,就成为劳动的源头,继而成为财富的源头。由此,货币的源头也在“科技”。
美国、美国政府、美联储、美元能够影响全球经济的原因就在“全球科技的高地”在美国。财富产生的源头在这里,所以货币的总源头也在这里。这就是美国的财政、金融、货币政策可以影响全球经济的原因。
当然,现在的美国科技实力已经衰落。其科技优势已经不再是独霸的状态。那么,美国的金融和美元为什么还能有那么大影响力呢?
这是因为历史处于转折期。一方面美国在科技方面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还有一定优势。另一方面,大部分人依旧信仰私有制经济。私有制经济以“资本”为主要分配依据。所以,人们普遍认为财富主要来自“资本”,而不是来自劳动和科技。于是,美国即使失去了科技优势,但是只要保持住老牌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中心地位”,就能稳坐金融活动的核心位置,从而依靠金融敛财,影响全球经济。这与大英帝国灰飞烟灭了,但伦敦依旧是重要的金融中心类似。
美国现在对全球经济的影响,靠的就是科技优势的“余温”,以及人类对私有制经济的信仰。军事霸权要靠科技和制造业获得。而这两项,美国都在衰落。
接下来,美联储降息降准,包括扩表,也就是扩大美国国债规模,是怎么表面拯救经济,实则危害全球经济的呢?
货币增加主要有两个渠道:
1、降息降准。这是把停留在储蓄系统里的货币“挤出”,进入市场去投资或消费,活跃经济。
2、扩表。即扩大政府负债,由货币主管机关印刷新的货币去购买。然后,政府卖出国债,获得新印刷的货币,注入市场进行投资或消费,活跃经济。
这两个渠道里,前者没有增加货币总量,但是增加了市场里的货币量,因为减少了储蓄货币量。后者则增加了货币总量。因为它新印刷了货币。
我们知道,货币不是真实的财富。货币单方面增加是不会扩大真实财富数量的,但是它可以扩大流动性,即让投资和消费扩大,从而加快经济循环。
那么,真实财富数量不扩大,而经济循环加快,结果是什么?
结果就是原有分配规则的效果被放大。
原有的分配规则是什么?
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市场经济中,是以“资本”为主要分配依据。因为一旦有贫富分化,就是资方富有,非资方贫困。
那么,这个分配规则被放大的结果就是,“资方”获利优势被扩大,而“非资方”的获利被压缩。
现在全球经济处于下滑趋势,利润不断减少。除去“负债扩大”和“货币供给增加”伪造的经济增速,实际的经济增长其实是很难看的,甚至有可能是负数的。
换言之,全球经济正在走向“存量阶段”,甚至已经进入“衰退阶段”。即“蛋糕”做不大了,甚至还在减小。此时,社会财富总量是少增、不变甚至下滑的。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通过降息降准,扩表,增加财政赤字(即增加财政支出)等手段来增加货币供给,加快经济循环,而分配规则却不变,结果就是强制财富向“资方”转移,远离“非资方”,造成贫富分化加剧。
这就是新世纪以来,伴随美国不断通过各种手段“逆势增加货币供给”,经济越不好,货币越增加而来的,是全球经济和各国经济都在虚假繁荣和不断恶化中“进一退二”,循环下坠。
循环下滑中,贫富差距扩大。在各国国内,阶级矛盾激化。资产阶级和劳动阶级的矛盾加深。富人和普通百姓的矛盾加深。在国际上,金融资本国家和制造业国家、第三世界国家、南方国家的矛盾也加深。
这种矛盾加深和经济恶化的原因就是,贫富分化加剧,导致消费低迷,引起产能过剩,迫使资方减少产能,减薪裁员。而产能减少就是财富减少。财富减少了,经济怎么能好呢?社会矛盾怎么能不增加呢?
原本,生产力水平不下降,财富总量可以不下降,这是不会发生经济衰退和经济危机的。而现实情况却是经济每况愈下,社会问题日趋严重,国际冲突和历史悲剧愈演愈烈。
所以,回顾整个经济恶化过程,人们会发现问题出在——增速下滑的经济与逐利的经济模式之间无解的矛盾。
一方面,科技创新放缓导致经济增速下滑,盈利越来越困难。
另一方面,逐利的经济模式在利润减少的情况下,不是减少逐利,而是通过竞争更加激烈地逐利,这就势必导致“零和博弈”。
由于主要分配依据是“资本”,所以零和博弈的矛盾主要发生在“资产阶级”和“劳动阶级”之间,发生在“金融资本国家”和“制造业国家”之间。即,资方越来越难以从新增财富中获利后,就在私有加竞争的压迫下,要从非资方的损失中获利了。
由于科技创新是灵感决定的,灵感是人类控制不了的,因此经济周期也是人类控制不了的。
而逐利的经济模式是被资本主义、私有制、市场经济决定的,人类又不愿意改变。
所以,“增速下滑的经济周期”就和“逐利的经济模式”构成了一对无解的矛盾。
在这个无解的矛盾中,资方和非资方,资产阶级和劳动阶级,金融资本国家和制造业国家……就通过“零和博弈”制造“贫富分化”,使非资方的财富减少,迫使其降低消费,引起产能过剩。然后,资方继续逐利,减薪裁员,逆势增发货币,进一步恶化非资方的财富状况,降低其消费能力,使产能过剩更加严重,又让资方不得不加大减薪裁员的规模……形成恶性循环,毁掉经济循环,最后引爆经济危机。
这就是为什么生产力水平未降低,而经济却每况愈下,直奔经济危机而去的原因。
这里的核心要点就是——“非理性地逐利”。
即,在增速下滑的周期里,坚持“逐利的经济模式”和“资本分配依据”不改,强行逐利,导致零和博弈,加重贫富分化。最后在生产力水平未倒退的情况下,人为摧毁消费,摧毁经济循环,摧毁经济。
这就是分配制度(即经济模式)不适应,不匹配经济周期实况的恶果。
请大家记住,在当前经济周期里,即实际增速下滑的阶段里,只要逐利的经济模式不改,以资本为主要分配依据的分配规则不改,那么任何货币、金融、财政政策都会无效。
原因就是——货币不是真实财富。
而金融和财政政策如果不能改变逐利的经济模式,不能改变“资本”是主要分配依据的地位,则等于没改。 因为零和博弈不变,生产关系和经济循环必然垮掉。
此时,越是用各种手段刺激和强化逐利的经济模式,刺激和强化资本主义、私有制、市场经济,则经济状况就会越差。这些手段全部是南辕北辙,适得其反的。后果则是进一退二,似进实退。
此类政策手段的思维就和清朝末年的一部分改革者认为封建国家的危机在于“不够封建”,“丢掉了祖宗之法”相类似。这里有典型的刻舟求剑,拔苗助长,守株待兔……的思维。
这种思维的问题就在于——不知道财富是什么,继而不知道财富从哪里来。
财富是从科技创新中来的。尤其增量财富,即利润,是从科技创新中来的。
财富不是从“资本”中来的,不是从货币的单方面增加中获得的。这只是零和博弈。即财富总量不变,通过“货币放水”一边制造财富泡沫,一边制造货币贬值,洗劫非资方的财富,靠他们的损失来实现资方私人财富的增加。这时,社会财富总量是没变的,而且还会下滑。因为零和博弈会破坏消费和经济循环。
因此,在灵感减弱,科技创新放缓,经济增速下滑,宏观利润减少的周期状况无法改变的情况下,为了盈利坚持逐利,单方面加大货币供给,刺激经济,人为扩大流动性,加快经济循环,就会迫使经济出现零和博弈现象,造成贫富分化的加剧。
结果,一边出现短期繁荣,虚假繁荣,一边由贫富分化破坏消费,毁掉经济循环。
这就是降息等“货币扩张政策”,表面拯救经济,实则害死经济的过程。
这种做法不断将财富向少数资方集中,在制造巨富的同时破坏整个经济。也就是不断扩大非资方的数量,恶化非资方的生活状况,激化社会矛盾。于是,这就从经济问题里制造了社会对立和社会问题。然后,再把社会问题导致的社会动荡“祸水外引”,使人们的愤怒情绪不是指向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的“非理性逐利制度”,而是指向外族和外国。这就会复活法西斯主义,制造种族矛盾和国际矛盾,挑起严重冲突,引爆世界大战,最终重演历史悲剧。
参考文章:
2025.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