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值门槛100元起 谁在给“话费自由”上锁?
话费充值门槛不断升高,不少网友发帖吐槽“每次充话费都是一种酷刑”“大额充值真的很心烦”。近日,工商银行手机App话费充值门槛提高,最低需100元起充,再次披露了“话费自由”难实现的困境(详见:用户吐槽手机银行充话费“门槛高” 工商银行100元起充)。
最低充值门槛抬高至50元甚至100元,话费从“随用随充”变成了“强制囤积”。平台将原因归结于“运营商的合约限制”,而运营商则表示下载官方App可以任意充值,倒逼消费者下载软件。一边在官方渠道保留小额充值,一边关闭第三方平台的便捷入口,这何尝不是一种服务领域的“伪优化”。用户被迫在“下载多个运营商APP”或“超额充值”间二选一,消费者自主选择权无形被压缩。
用户在不明所以的情况下,成为消费权益被牺牲的“沉默大多数”。话费充值作为一项基础电信服务,覆盖了社会各阶层的日常需求,但不同群体的充值习惯却存在显著差异。例如,大学生通常选择校园套餐的最低额度充值;老年人偏好线下渠道缴费;备用号用户小额充值只为了“保号”。现如今这种强制设置高额门槛的方式,无异于剥夺了部分消费者的合理选择空间,造成了事实上的“消费歧视”。
从过去的实体店缴纳到如今的线上支付,话费充值的方式一直朝着更便捷、更智能的方向演变。如今逆势提高门槛、复杂的流程与数字化时代的服务趋势背道而驰,这无疑是一种服务理念的倒退。而对比水电燃气缴费的自由度,为何话费充值成为公共服务的“逆行者”......
运营商利用第三方平台触达更广泛的用户群体,由平台代为提供充值接口,完成话费销售,运营商则会向平台支付一定比例的佣金,这也成了小额充值逐渐消失的重要因素。第三方平台往往会因单次话费充值交易,产生固定的运营成本,而小额充值的佣金收入(按充值金额比例计算)可能无法覆盖单笔交易成本,所以第三方平台会更倾向于提供大额充值服务。
对此,北京隆安(青岛)律师事务所的史士辉律师指出,从现行法律来看,第三方支付平台和银行有权根据自身运营成本、与运营商的合作协议等因素,设定话费充值的金额档位,这一行为本身并不违法。但平台这种通过取消小额选项降低运营成本的方式,将结算压力转嫁于消费者,平台与运营商则在沉默中达成利益同盟,这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的消费者享有自主选择商品或服务的权利。
科技发展本应为生活带来便利,而非增设门槛。话费充值虽是小额消费,却关乎日常生活的便捷性,被百元门槛锁住的不仅是支付自由,更是数字时代“用户至上”的初心。运营商与第三方平台需在商业效率、资金安全与便民服务之间找到平衡点,让用户能够按需充值,真正实现“话费自由”。
信网评论员 王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