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11年,中国航发从困境中崛起,这背后是国家战略的大力扶持
【本文由“scdxsy”推荐,来自《张诚信:航空发动机赛道,中国位居第几?》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回溯2014年,太行发动机处于舆论风暴眼,当时的报道指出其在小批量生产中问题频发,故障与事故占全军发动机总数的51%,甚至有歼-10 坠毁事件引发公众对发动机可靠性的质疑,这一时期太行发动机似乎深陷泥沼,艰难前行。然而,太行发动机本身意义非凡,它是我国首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性能涡扇发动机,凝聚着科研人员多年心血,其研制历程借鉴了国外技术经验,历经无数次地面、空中考核试验试飞,虽在初期遭遇挫折,但这些问题也成为推动其改进的动力。
步入2025年,中国航发已今非昔比,实现了令人瞩目的突破。在军机领域,太行发动机经过不断改进完善,性能大幅提升,已成为歼-10、歼-11 等主力战机的可靠动力,助力空军战斗力提升,且新型发动机如涡扇 - 15 也取得重大进展并随歼-20 进入批量列装阶段,显著增强了国产战斗机的性能与作战半径。民用航空发动机方面更是成绩斐然,长江-1000A 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进展良好,即将装机验证,有望打破西方在大型商用发动机市场的长期垄断;AEP100 涡桨发动机计划配装全球最大无人货运飞机并在今年实现首飞;3D打印极简轻质微型涡喷发动机首飞成功,在多领域展现出应用潜力。而在大涵道民用商发领域,长江-2000 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完成了全状态高空台试验,累计运行时间达到 3000 小时,其最大推力达到 35.2 吨,涵道比高达 12:1,性能直逼波音 787 客机使用的 GEnx - 1B 发动机。这款发动机是为 C929 宽体客机量身打造,它的成功不仅标志着中国在大涵道比航空发动机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也为 C929 的问世铺平了道路。
从2014到 2025,短短 11 年,中国航发从困境中崛起,这背后是国家战略的大力扶持,“两机专项” 等政策提供了坚实保障;是科研人员不畏艰难、持续创新的付出,不断攻克高温合金材料、涡轮叶片制造等关键技术;是产业体系逐步完善,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的成果。中国航发凭借这样的发展态势,通过持续不断地迭代升级,未来必能成为世界航发强国。一方面,技术上的持续创新会不断缩小与国际顶尖水平的差距,在新材料研发、精密制造工艺、智能控制等方面的进步,将全方位提升发动机性能;另一方面,随着长江-1000A、长江-2000 等民用发动机的逐步成熟与推广,市场份额会不断扩大,进而反哺研发投入,形成良性循环。此外,中国在航空发动机领域已构建起较为完整的研发、生产、试验体系,人才队伍也在不断壮大,这些都为迈向世界航发强国奠定了坚实基础。中国航发正以坚定的步伐,向着世界航发强国的目标大步迈进,在全球航空动力领域绽放属于自己的光芒,为我国从航空大国全面迈向航空强国提供核心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