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料孙中山也是“吃货”--广东人对食材特性的准确理解,就是对美食的最高尊重

孙中山:

既然悦目的东西是艺术品,悦耳的东西是艺术品,

那么,悦嘴的东西也应该是艺术品。

最近的“西贝预制菜”事件,可以说是带动了全国媒体、全国网民的热烈讨论,

就连三大官媒都亲自下场发表相关文章,可见这件事情已经不能单纯的把其看做是个别企业的事情,

或许这也是打响制定“预制菜行业规范”的第一枪。

而在对于吃这件事,广东人基本可以拍起胸膛、撸起袖子来唠嗑上几句,

民以食为天,自古以来,中国菜就以其博大深厚的文化背景,令西方菜系难以望其项背,

就连孙中山在《建国方略》里都拿中国菜来做比喻,以此来佐证华夏文化之深厚以及辉煌。

《建国方略》第一篇就名为:《以饮食为证

孙中山:

中国所发明之食物,固大盛于欧美;而中国烹调法之精良,又非欧美所可并驾。

至于中国人饮食之习尚,则比之今日欧美最高明之医学卫生家所发明最新之学理,亦不过如是而已。

500

孙中山不愧是广东人哈,既然能把“吃”的道理,用来阐述革命。哈~

500

(孙中山 为张裕葡萄酒题词)

500

(孙中山 在烟台酒厂期间的合影)

500

OK,言归正传,在广东来讲,对食材特性的深刻理解,往往就决定了其最佳的烹饪方式,这就是广东人对美食最高的尊重表现,没有之一。

对顶级食材的鲜味、火候、以及质感的控制,基本说达到了“变态苛刻”的要求。

举个例子,众所周知,沿海省份的地方,对海鲜类的处理,尤其是名贵海产,保留海产的鲜味最为重要,基本就是以清蒸和白灼为主,

这种极致保存食材鲜味的方法,又可以这么去细分为这么几种,即:

************************************

、冰焯、味焯、水焯、汤焯、

白焯、油焯、碳焯、火焯...

************************************

(PS:以下网络图片,来自某新贵顶级粤菜)

烟焯 秋刀鱼生(15-30度)

通过控制烟雾的温度,在不影响食材质感的前提下为食材注入风味。

500

汤焯“一头”海螺(90-95℃)

利用汤的热力快速将食材表面烫熟收紧,达到外脆里嫩的口感。

500

水焯阿拉斯加皇帝蟹脚(80-90℃)

通过萃取大量河鱼精华而得的鱼水,此温区中可令食材的纤维收缩和蛋白质凝固柔和地进行,从而保留食材丰盈的汁液和带来更具层次的鲜味。

500

油焯蒜香花胶(190-200℃)

当油温超过140℃,食材产生美拉德反应,用油为媒介可以为食材带来一层酥脆的外壳和香气。

500

味焯卤水粉鹅肝( 70-80℃)

中国传统卤水,是通过长时间低温令食材变熟且入味,在此温区之中,食材的质感会更加柔嫩细腻。

500

汽焯东海大黄鱼(102℃)

蒸汽可以稳定地提供热能,降低了食材对烹饪温度的影响,也更能保持食材的原汁原味。

500

火焯澳洲M7级牛肉(400-600℃)

火焰的高温会为食材带来别样的焦香风味。

500

500

500

白焯新西兰鳌虾云吞(100℃)

用纯净水焯煮食物可以将食材的优缺点都同时被放大,只有足够“完美”的食材才能被白焯。

500

炭焯(400℃)

高温能让食材里的油脂,转化出令人迷恋的烟火香气,金目鲷在这种焯法下,表层的鱼肉油脂香味被逼出,在空气中弥漫。

500

【后语】

对食材的准确理解,这是尊重美食的重要前提;而真正的“尊重”,就是对食材理解之后,在原汁原味的基础上将其升华呈现。

这就如孙中山讲的那样:既然悦目的东西是艺术品,悦耳的东西是艺术品,那么,悦嘴的东西也应该是艺术品。

没错,“色香味俱全”,就是中国美食所追求的至高境界,同时也对美食追求赋予的最高艺术内涵。

*

“鸡有鸡味、鱼有鱼味”,这是最为常见对食材的正确理解,

鸡汤里绝对喝不出“三花淡奶味”,只有鲜香味和甜味!

500

500

500

OK,观网的各位吃货们,大家说说看:

(1)你的家乡食材,有哪些是用“大道至简”的烹饪方法去追求“极致鲜”的?请举例...比如:云南菌子,这全国都知~

(2)预制菜不是洪水猛兽,恰恰相反,这是快餐工业化的必经之路,但是,对美食的高追求 与 吃预制菜,这两者之间没有冲突,关键点就在于如果自己不懂食材的特性,那么,分分钟就会被商家给忽悠,“食盲”的可悲之处,就在于被人喂食了“高价工业快餐”而不自知!

那么,问题来了,大家认为平时去了解一些常见食材的烹饪特性,你认为能否在吃到预制菜时产生的“舌尖反映”起到快速辨别的作用?

(3)真正的吃货们给大家讲讲看,你对顶级食材的烹饪理解,有哪些?

或者直接贴图,你认为哪道菜品好吃~

(不尊重食材的人,也就注定与美食无缘!)

500

500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