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初:打破西方叙事|| 为什么中国没有发生工业革命?
很简单,因为“工业革命”不是由中国人定义的。
首先,我们得知道怎么理解[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意思是,工业自古就有,比如几千年前就有手工业(手工业是工业的起源)。不过,这种传统工业在发展到某个历史节点以后,发生了巨大的、堪称革命性的变革。
那么,这个革命性的变革(简称“革新”)如何界定呢?这可以有多种方式。比如——
1)可以把一种模式创新作为革新标志。比如电商替代实体店商就属于模式创新,未来这大概可以称为“互联网革命”。
2)可以把一种制度革新作为革新标志。比如我们现在所说的工业革命就是伴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形成而几乎同时发生的。
3)可以把一种场景转换作为革新标志。比如你想像一下农业生产场景,再想像一下工业生产场景。这两种场景的转变就可以成为革新标志。
4)可以把一种能源方式作为革新标志。比如从传统的动力来源切换到新的动力来源,也可以称为革新。事实上,电力的广泛使用就被称为第二次工业革命。
5)还可以把一项技术突破作为革新标志。比如你熟悉的瓦特发明蒸汽机。
此外,还有多种确认革新标志的方法,比如新发现、新思潮、新理念也都可以。就看你使用哪套方法和标准。
西方要创建属于自己的[文明],因此,他得找出最适合他构建文明叙事的方法。
由于我们当前的这套知识体系主要是一百多年前大致成型的,因此这套理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英、美身上。因为当时他们是世界的“老大”、“老二”。虽然当时的法国、德国也挺厉害,但谁让他们在两次世界大战中表现的不是怂包就是战败呢?所以在后来完善这套叙事时,西方认为他们在西方文明叙事中的份量必须要压缩。
就比如,尽管教科书上明明白白地写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发生地就是德国,但你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概念,肯定没有第一次工业革命那么清晰。而第三次工业革命离我们更近,但你对这次工业革命的概念一定更模糊。这是因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发生过程,日本的贡献最大。这对于整个西方文明叙事来说,怎么能让德国、日本这样的国家太突出、太显眼呢!
我大胆猜一下哈,我文章标题中其实并没明说我要讨论哪次工业革命,但我想,大家肯定都默认是指第一次。
工业文明是西方文明的核心标志。西方为了巩固这套叙事,煞费苦心地把工业革命这个概念牢牢地锁定在了英国。因为英国是美国的国之上源。美国必须维护这套叙事。哪怕其后别的地方发生再大的革新,也不能动摇这个叙事。
下面我们就解构一下这个叙事。
首先“工业”这个事物,既不是发源于英国,也不是壮大于英国,更没有在英国取得突破。这个不必多解释,英国历史既短,自然条件也差,文化积累近无,脑瓜还不甚灵光。它没有激活工业文明的任何自然禀赋和人文基础。
然而,西方文明叙事需要英国,于是只能硬来了。
他们首先重新定义“工业”,就是必须是有车间、厂房的工厂。最好还要有烟囱。像中国以前那种搞工业生产的场所,不叫工厂,只能叫工场,车间也只能叫工坊、作坊。——这两个词好像专门给中国工业整的。
然后就是确认标志点和标志物。
最初他们选了衣食住行中的“衣”,也就是纺织业。——这没办法,工业的根本宗旨就是满足人们衣食住行的需求。而英国在食、住、行方面实在是乏善可陈,只能选“衣”。选了“衣”后,就找了个“飞梭”技术和珍妮纺织机来作为标志物。
可是,后来他们发现,这很荒唐。名义上,飞梭和珍妮机是技术突破,但在当时,英国纺织品的市场有限,产量有限。根本没规模。而从产品的品种上来说,他们的主要产品就是“洋布”(不包括后来的化纤品),这根本无法跟中国的绫罗绸缎比,更不用说锦绣。甚至洋布都赶不上农民自己织的土布。
更要命的是,西方自己说珍妮机的绽数达到了十三个,认定这是革命性的技术突破。可后来他们才知道,中国宋代时的水转大纺车,就已经达到三十二绽了。宋末元初的黄道婆就已经让中国的纺织业发生革命性的变革了。而到明代,中国已经有规模超大的纺织业了——江南织造。甚至已经有了纺织工业基地,当时谚云:南松江,北潞安,衣天下。松江是上海,潞安是山西长治。在中国这种纺织工业规模面前,飞梭和珍妮机就好像是个笑话。
于是后来西方的话术改了,重新确认了一个标志,这就是瓦特发明蒸汽机。说是瓦特小时候看到炉子上烧开水的壶盖会跳,长大了发明了蒸汽机。
然而,瓦特发明蒸汽机还是禁不住拷问:他总不会是凭空造出机器的吧?那他的上源技术来自哪里?他的相关专业知识来自哪里?他师傅是谁?师承哪门?……等等。
于是西方的话术又改了,说是瓦特改良出实用蒸汽机。还在瓦特之前编造出好几个前期技术,如纽可门机等。可是,瓦特1765年改良出实用蒸汽机,却在此后的几十年里没有记录到应用场景。直到十九世纪初,人们才看到用蒸汽机驱动的火车、轮船。这并不符合突破、革新的特征——谁家这么突破性的专利技术会雪藏几十年?因此关于这个叙事的话术就又修改了一下,说是,工业革命主要是指蒸汽机使用的是化石能源,它改变了传统的动力方式。
总之,为了把工业革命这顶皇冠加在英国头上,西方学界可费了老鼻子劲了,一直在修改话术。
因此你看,这哪里是中国没有发生工业革命啊,这明明就是西方千方百计不让中国发生工业革命嘛。
咱就不说中国古代有多少大工程了——你不能否认工程不算工业吧?像是长城、运河、地上地下的宫殿,遍布江南的园林,满山遍野的寺庙等等,搞这些工程就是搞工业,别让机器、厂房、车间、烟囱限制了想象力。这些咱还不说,咱就说,中国到十七世纪前的明代,有那么多工业城市,除了纺织的,还有烧瓷的、开矿的、冶炼的、制茶的、制盐的、制漆制皮的、酿酒制药的、弄文房四宝的……哪个城市不比十八世纪的曼彻斯特牛?更何况当时只有区区三五万人口的伦敦?
你想像一下,一座百万人口的城市,除了士,其它是什么人?没错,工和商(没农,谁家在百万人口的城市种地啊)。而中国最早形成百万人口的城市,是一千五百年前的南京。那时它还叫建康。
你还可以再想像一下,什么人建起了故宫?是不是一群不识字的工匠磊巴磊巴,堆巴堆巴就建起了紫禁城?没工具能行?没科学能行?还别说故宫了,你让现在的西方人建个中国两千多年前的都江堰试试行不行吧。
所以,西方文明史绝逼不能这么写啊。否则,工业文明算西方的还是算中国的?也因此西方必须一口咬定,中国没有发生工业革命。
其实也没错,中国历史上真就没有什么这技术革命、那思想革命,中华文明就是通过一点一滴、日积月累发展出来的。
这就像中国人过日子,不偷不抢,哪有什么一夜暴富啊。除非……下半句我就不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