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设价、不“画饼”?苏州银行董监高420万增持“掷地有声”

500

来源|中访网

责编|李晓燕

在资本市场波动加剧、银行股估值承压的当下,苏州银行(002966)管理层用一场“不设限”的增持计划,向市场传递出强劲的信心信号。9月7日,该行披露,董事长崔庆军、行长王强等12位董监高拟以自有资金合计增持不少于420万元,从资金保障到锁仓承诺,每一个细节都彰显着管理层对公司价值的坚定认可,而这背后,是该行持续稳健的基本面作为坚实支撑。

不同于部分企业增持计划中常见的“价格限制”或“资金依赖外部”等模糊条款,苏州银行此次增持计划展现出十足的诚意与确定性。公告明确,增持资金全部来自董监高自有资金,不存在资金不到位的风险,这意味着计划落地无需依赖外部融资或市场环境,从源头上消除了“画饼”可能。更关键的是,增持主体同步作出多重承诺:完成增持后6个月内不减持新增股份,且在计划实施期间及法定期限内,不减持已持有的公司股份。这种“锁仓”姿态,不仅是对短期市场情绪的稳定,更是管理层以长期持股绑定公司发展的明确表态——他们并非短期“护盘”,而是真正看好公司未来的成长价值。

回溯历史,苏州银行管理层对公司的信心并非首次通过增持传递。2024年11月,包括崔庆军、王强在内的12位管理人员曾计划增持不少于360万元,最终不仅提前完成,还超额兑现:实际增持金额达464万元,较计划下限超出28.9%,增持股份60万股。从“计划”到“超额落地”,短短12天的高效执行,既体现了管理层的行动力,更印证了其对公司发展的持续看好。此次再度启动增持,与去年的“超额兑现”形成呼应,构成了管理层“用脚投票”的连贯逻辑——在市场波动时,用自有资金为公司价值“背书”,已成为苏州银行管理层与投资者沟通的重要方式。

管理层敢于反复投入“真金白银”,核心支撑在于苏州银行扎实的基本面。从经营规模来看,该行近年来始终保持高质量扩张态势:截至2025年6月末,总资产达7549.7亿元,较2024年末增长8.8%;若拉长时间维度,近三年总资产同比增速均稳定在14%以上,远超行业平均水平。这种持续且稳健的规模增长,并非依赖粗放扩张,而是建立在业务结构优化与区域深耕基础上,为公司后续盈利提升与风险抵御能力筑牢了根基。

盈利端,面对银行业息差收窄、资产收益承压的行业共性挑战,苏州银行展现出较强的韧性。2025年上半年,该行实现营业收入65亿元,同比增长1.8%;归母净利润31.3亿元,同比增长6.2%。尽管净利润增速较2023年的17.41%、2024年的10.16%有所放缓,但在行业整体盈利增速承压的背景下,仍能保持正增长,凸显出公司在成本控制、中间业务拓展等方面的有效调节能力。更值得关注的是息差管理的积极变化:该行净息差从2022年的1.87%逐步降至2025年中期的1.33%,但下降速度已明显放缓——2023年较2022年下降0.19个百分点,2024年较2023年下降0.3个百分点,2025年上半年仅较2024年末下降0.05个百分点。这一趋势表明,苏州银行通过资产负债定价优化、业务结构调整等举措,已逐步缓解息差压力,若后续利率环境改善,盈利端有望迎来更强劲的修复。

资产质量是银行经营的“生命线”,苏州银行在这一维度的表现同样可圈可点。截至2025年中报,该行不良贷款率为0.83%,较2022年末的0.88%持续下降,处于行业较低水平,且呈现连续多期下行趋势,反映出公司风险管控体系的有效性。尽管拨备覆盖率从2024年末的483.50%回落至437.91%,但仍远超监管要求,为应对潜在风险预留了充足“安全垫”。低不良率与高拨备覆盖率的组合,不仅体现了该行资产质量的稳定性,更增强了投资者对其长期经营安全性的信心。

然而,与稳健基本面形成反差的是苏州银行近期的股价表现。截至9月5日收盘,该行股价报8.03元/股,较年初仅微涨1.4%;即便7月4日曾触及9.48元/股的阶段高点,近两月也已回调15.3%,短期市场情绪与公司内在价值出现一定分化。在此背景下,董监高的增持计划更具针对性——既是对市场短期担忧的直接回应,也是对公司“价值被低估”的明确表态。

市场对这一信号的反应迅速且积极。截至9月8日早盘收盘,苏州银行股价已上涨2.49%,显示出投资者对管理层信心的认可。但更深远的意义在于,此次增持为银行业在市场波动期传递价值信心提供了参考样本:当短期股价与基本面出现背离时,管理层以自有资金增持、绑定长期利益的方式,既能缓解市场焦虑,也能引导投资者聚焦公司长期发展逻辑,而非短期波动。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