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人》:中国品牌英文名,迷失在翻译中

英文以及商科专业的读者不要错过《经济学人》11日短文:

《“Biemlfdlkk”怎么念?那些(一出海就)迷失在翻译里的品牌名》

500

在当今中国企业加快“走出去”的背景下,一个易读、好记、不犯忌讳的英文名至关重要。品牌名不仅是识别符号,更是文化交流的第一道关口。

《经济学人》文章首先举了几个正面案例:

海底捞(Haidilao):在海外门店直接叫“Hi”,既是英文打招呼,也像是品牌在说:“嗨,吃火锅吗?”

500

泡泡玛特(Pop Mart):在欧美市场语感自然,既传递流行感,也不失商业范儿。

时尚品牌希音(Shein),名字源自“SheInside”的缩写,既顺口又时尚,符合快时尚品牌的调性。

去年底,“比音勒芬”将原有的品牌标识“Biemlfdlkk”调整为“Biemlofen”,因为原有的字母组合实在晦涩难读,调整后让品牌读音更清晰、传播更顺畅。此番改名,想必有专业团队指点。

除了正面案例,《经济学人》特别提醒,中国品牌在“翻译成英文名”时常犯两类经典错误:

一、语音或语义设计欠佳。

比如,电池品牌“白象”,英文名直接翻译成“white elephant”。然而,“white elephant“在英文中有特殊引申意义:

If you describe something as a white elephant, you mean that it is a waste of money because it is completely useless(无用又浪费钱的东西). (《柯林斯词典》)

与其在英文名里把“语义”译出来,《经济学人》建议,还不如保留中文名的“语音”(should have stuck with its phonetic Chinese name),避免语义上的尴尬。

注意,《经济学人》那句图说——“A brand you’ll never forget(你绝对忘不掉的品牌名)”,显然是在讽刺。

二、文化象征意义步入雷区。

比如,中国墨镜品牌“Helen Keller”。在中国,海伦·凯勒那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几乎家喻户晓,她的名字也许象征着励志;但在英文语境里,把全球最著名的盲人名字用于眼镜品牌,如此象征恐怕会适得其反。因此,《经济学人》提醒道,Helen Keller在中国本土市场或许能营造国际范儿(international flair),但在海外却不太合适(less helpful in overseas markets)。

无论是中国品牌走出去,还是海外品牌走进来,起名字都必须在“语音、语义、文化象征”这三个维度上好好做一番功课,因为意想不到的的坑太多了。相比而言,“文化象征”层面的雷区更应着力避免。

《经济学人》还举了两个例子:中国洗发水品牌Adolph,在德国市场可能劝退顾客,因为名字太容易让人联想到希特勒(Adolf Hitler)。法国汽车品牌 Peugeot(标致),在普通话里听着还行,但在粤语里却不幸与“bitch”谐音。(But in Cantonese, a southern dialect, the name Peugeot sounds unfortunately close to “bitch”.)说粤语的读者来验证一下?

由“Adolph”想到英文政治口号里一个相似的雷区:在某次竞选集会上,特朗普的极右翼忠粉高喊“Hail Trump!(总统好!)”,曾在美国舆论场引发巨大争议。

500

500

其实,“hail”本是无辜的致敬词,正如“Adolph”这个名字也是无辜的。但不幸的是,它们在西方语境中因与纳粹符号关联极深而变得刺耳,历史让它们背上了甩都甩不开的包袱。语言本无罪,词义却会被历史重塑。有鉴于此,我们在对外传播中翻译相关政治口号(slogan)时,也慎用“hail”一词。

再比如,国际合作组织金砖国家(BRICS)。英文名取自“巴西(Brazil)”“俄罗斯(Russia)”“印度(India)”“中国(China)”“南非(South Africa)”五国的首字母,仅仅是“语言上图巧(linguistic convenience)”罢了。在英文中,“砖块(bricks)”听着生硬,缺乏美感,远不如“金砖”在中文里好听。《纽约时报》曾用“wonky(有点别扭)”一词来形容其英文名的语感。

无论是品牌名英译,还是更广泛的对外传播,跨文化工作者尤其要对“语音、语义、文化象征”保持高度敏感,要对中英文文字之间的“美感落差”有超出行外人的感知,切忌“想当然”。

那些在母语中顺理成章的表达方式、思维方式,可能在另一种文化里显得拗口甚至冒犯。换句话说:切勿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这正是跨文化传播的难点,也正是它的魅力所在。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