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丰富:抗日烽火中的三位蒙古族女杰

传统观念中,战场厮杀总是男儿的事情,但纵观中国历史,关于“巾帼英雄”的历史记载与文学创作比比皆是,如“岭南圣母”冼夫人、“巾帼武将”梁红玉、“孝烈将军”花木兰以及唯一被正史单独列传的女将军秦良玉等。

在关系民族存亡的抗日战争时期,更有无数女性毅然投身救国洪流。她们与男儿一样扛起刀枪,以自己的青春与生命,顽强、坚韧、不屈地捍卫着民族尊严。 

在这波澜壮阔的图景中,来自长城周边的三位蒙古族女将,以铮铮铁骨在中华民族抗战史上书写了不可磨灭的一笔。

她们,就是被誉为蒙古族“抗日三女王”的奇俊峰、巴云英、额仁钦达来。

500

▲奇俊峰(左)与巴云英(右),额仁钦达来未见公开照片。(资料图)

(一)首举义旗的札萨克“女王”——奇俊峰 

1915年,奇俊峰出生于内蒙古阿拉善和硕特旗一个贵族家庭,19岁时与乌拉特西公旗札萨克石拉布道尔吉(石王)结婚。

1936年,石王病故,曾代理过札萨克的额宝斋趁机逼迫尚在孕期的奇俊峰交出旗府印信。奇俊峰怒斥不从,并亲往归绥(今呼和浩特市)寻求傅作义的支持。在省府调解下,双方暂时相安。不久后,奇俊峰产下石王的遗腹子,由此得以全面掌握旗务。

同年,内蒙古德穆楚克栋鲁普亲王(德王)公开与日本勾结,在关东军指使下成立伪“蒙古军政府”。

1937年七七事变后,额宝斋伙同德王公开投靠日本,并出兵包围乌拉特西公旗旗府,企图逼迫奇俊峰投降。奇俊峰举行旗府会议,以民族国家大义相责,强调德王是日本人的傀儡,无论如何不能与之合作。

500

▲奇俊峰(右)和其姑母。(图片来源:抗日战争纪念网)

1937年10月,绥远、包头相继沦陷。为摆脱德王政权的控制,奇俊峰与驻守五原县(内蒙古巴彦淖尔市辖县)的国民革命军骑兵第六军军长门炳岳取得联系,表示愿率部赴五原参加抗日,受到对方欢迎。

1938年3月,奇俊峰一行抵达五原,成为“第一个从日伪占领区投向抗日阵营的蒙旗王公”。

对于奇俊峰率队抗日的行为,国民政府认为其深明大义、殊为可嘉,因而任命其为乌拉特前旗防守司令部司令,并授予少将军衔。

1938年7月,奇俊峰指挥所辖的两个团与骑七师密切配合,在后套西山嘴一带与来犯日军展开战斗,很快将日寇击溃。首战即赢得开门红,奇俊峰更加坚定了抗日到底的决心和信心。

同年12月,为策应挺进包头的友军,奇俊峰受命进攻中公旗,歼灭敌伪军百余人。1939年,国民政府任命奇俊峰为乌拉特前旗护理札萨克。1940年,奇俊峰被授予中将军衔。

500

▲奇俊峰。(图片来源:《中华(上海)》1939年第75期)

战场上的奇俊峰胆量过人,面对日寇大军来袭始终沉着冷静,指挥若定。她的果敢和坚毅极大鼓舞了部下战士,其部队骁勇善战,多次荣立战功,成为傅作义麾下的一支抗战劲旅。

奇俊峰的抗日义举在蒙古族中引起广泛回响,不少蒙古贵族相继摆脱日伪控制,投身抗战。她多次发表抗战演讲,呼吁全民抗战,积极救济灾民,受到各界群众的拥护和赞扬。 

(二)百折不挠的游击女杰——巴云英 

1899年,巴云英出生于原归化城土默特旗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1922年,她与乌拉特东公旗札萨克额尔克色庆占巴勒(额王)结婚。

1936年额王去世,其弟奇穆达林沁多尔济(奇天命)代理旗务后,开始与日本人勾结。巴云英坚决反对奇天命的附逆行为,亲往归绥谒见傅作义,寻求支持。

归绥、包头相继沦陷后,巴云英返回旗地,积极号召民众参加抗战,迅速召集两百余人。

奇天命公开投日后,巴云英毅然率部在大布厂沟开展游击战,历时七个月,多次击退伪军第八师的进攻。

直到1938年4月,因弹尽粮绝,巴云英率部转移至乌当沟地方继续坚持斗争。不久又与伪军第六师遭遇,激战两昼夜,歼敌四十余人,缴获步枪四十支、子弹七万余发,成为巴云英游击作战以来“一次光荣的大捷”。

500

▲巴云英。(图片来源:《东方画刊》1940年第6期)

1938年6月,巴云英致电时任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与八路军副总指挥彭德怀等,请缨杀敌。电文略谓:“云英虽属女流,深知日寇毒计,绥包事变后,即率旗兵潜伏武川、固阳,伺机杀敌”,请予接济。

同年7月,巴云英一行辗转抵达五原县城,与国民革命军骑兵第六军军长门炳岳取得联络,相互支援、共同抗敌。其后,国民政府授予巴云英少将军衔,并任命其子贡嘎色楞为东公旗札萨克兼防守司令。因贡嘎色楞年幼,东公旗军政实际由巴云英掌控。

巴云英坚持抗战,有效阻滞了日伪军的西进企图。抗战胜利后,巴云英被授予中将军衔。

(三)肃奸抗日的草原烈女——额仁钦达来 

1913年,额仁钦达来出生于希拉穆仁草原(今内蒙古包头市境内)。1929年,她与茂明安旗(今内蒙古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境内)札萨克齐木德仁庆豪日劳(齐王)结婚。

齐王是一位满怀爱国之心的青年,不仅拒绝与日本人往来,还暗中联络抗日力量,与八路军大青山游击队携手抗击日伪,为游击队提供军需和医药支援。

500

▲蒙古族抗日武装。(图片来源:微信公众号“内蒙古往事”)

1942年,日伪特务机关以诡计将齐王骗到百灵庙(今内蒙古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境内)并将其残忍枪杀。与此同时,被收买的茂明安旗梅林(执掌王府兵马的官员)额尔登朝克图投靠日军,并试图劝说额仁钦达来一同附敌。

额仁钦达来严词拒绝,国恨家仇让她彻底看清了日本侵略者的真面目,也坚定了她奋起抵抗的决心。

1943年,额仁钦达来果断逮捕并处决了叛徒额尔登朝克图,随后率部开赴河套地区,投奔傅作义。

同年秋,在傅作义的支持下,茂明安旗临时政府及政府卫队在陕坝(今内蒙古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下辖镇)成立,额仁钦达来被任命为代理札萨克。不久,她被授予少将军衔。额仁钦达来率卫队在河套地区坚持作战,为内蒙古抗战作出了积极贡献。

奇俊峰、巴云英、额仁钦达来这三位来自长城地带的巾帼英雄,均在丈夫被害或去世后毅然投身抗战。她们既是内蒙古抗日武装的重要力量,也是中华儿女不屈精神的具体体现。

500

▲绥远前线,风沙中行进的抗敌部队。(图片来源:抗日战争纪念网)

作为抗战时期仅有的三位领兵作战的女将军,她们的出现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首先,绥远地处长城沿线,当地蒙古族女性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了能文能武的传统。其次,蒙旗札萨克为世袭制,若男性继承人年幼或缺失,其母亲(福晋)可代行职权。而她们在丈夫去世前多已参与过旗务管理,积累了丰富的领导和组织经验。再次,她们均深得旗民爱戴,这为她们逃离日伪控制、重新集结抗日力量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最为关键的是,她们都具有深厚的爱国主义精神与中华民族认同,这为她们坚决抗日奠定了思想基础。

抗战胜利后,奇俊峰于1947年不幸被叛徒杀害;巴云英与额仁钦达来则于1949年率部参加绥远和平起义,为新中国的成立立下功勋,并在新中国的建设中继续发光发热。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