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日、韩是盟友吗,怎么看着像主仆?
迫于各方压力,石破茂宣布辞职
如果不遵从美国的意愿,李在明还能走多远?
美、日、韩是盟友吗?怎么看着像主仆。看看最近美国与日本、韩国贸易谈判的结果,相信有如此结论的应该不只我一人。
其一,美国对日韩的关税分别降至15%和25%,这是在前面处罚性关税后美国对日韩关税的让步。当然这与日韩两国所希望的0关税相去甚远;
其二,别忙,美国之所以在关税上让步 ,是有以下前提的:日本和韩国要向美国投资5500亿和3500亿美元,投资要以现金支付的方式进行,投资方向要按美国的意愿进行(投资协议中已列出日韩在美投资项目清单);
其三,在美日韩企业在投资成本收回前,利润与美平分,各占50%。初始投资收回后,所获利润90%归美国,10%归日韩;
其四,在美日韩企业要招收美国工人。看到一份资料说比例不得低于67.5%,但这个数据没有得到另外资料的印证;
而此次美国移民局打着“在美非法务工”的旗号对韩国工人的拘捕应该是出于两个用意:一是压迫韩国按美国的要求签署贸易协议;二是在后期的投资谈判中按美国的意愿行事。
这是贸易协议吗?怎么样,有此疑问应该是共识了吧?
这样的贸易协议确实令人不禁质疑美日韩同盟关系的实质。从表面看,这是经济合作协议,但细究条款中的权力失衡与利益分配,更像是宗主国对附庸国定制的不平等条约。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协议中关于企业利润分配的条款,这种赤裸裸的利益掠夺,已经完全超出了正常盟友关系的范畴。 看过上面的不平等协议,或许有人会问日韩就这么好糊弄吗?美国怎么敢如此行事?
这还真不是美国单方面的问题。日、韩作为美在东亚的战略支点,长期依赖美国的军事保护,这种安全依赖正逐渐转化为经济上的单向让渡。美国以安全保障为筹码,迫使两国在经济领域不断让步,形成了"安全换主权"的隐性交易模式不过是顺理成章。
韩国半导体产业被迫向美国转移核心技术,日本汽车制造商接受美国强加的电动车产业规划,这些案例都暴露出同盟体系下隐蔽的经济殖民特征。 这种主从关系在二战后的历史脉络中早有端倪。二战后美国对日、韩的改造本就带有强烈的支配色彩,两国政治精英多由美国培养,重大决策需看华盛顿眼色。如今美国通过"芯片联盟""通胀削减法案"等新型机制,正将这种控制从政治军事领域延伸至产业命脉。当日本经济产业大臣坦言"无法拒绝美国要求",当韩国总统府表示"投资协议经过慎重考量"时,其言辞中的无奈与屈从已昭然若揭。 美国所构建的当代国际关系中的同盟体系,正在异化为包裹着糖衣的现代朝贡制度。美国以价值观同盟为名,行经济收割之实,这种新型霸权模式比殖民时代更为隐蔽,却也更加系统化。
日韩两国在产业链、技术标准、金融体系等方面对美国的深度依附,恰似中世纪藩属国向宗主国缴纳的"保护费",只不过现在是以投资利润、产业控制权和技术专利的形式呈现。这种畸形同盟关系能否持续,取决于被支配方何时能够觉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