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润置地不靠卖房仍能稳赚118亿净利?
来源|读商时代(中访网旗下品牌)
在房地产行业深陷成交低迷、融资收紧的泥沼时,华润置地2025年上半年交出的成绩单显得格外刺眼:949.2亿元营收同比增长19.9%,118.8亿元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16.2%。这份"双增"答卷的背后,并非传统房企依赖的销售规模红利,而是一套颠覆行业认知的盈利逻辑——60%以上的核心净利润来自经常性业务,这家头部央国企正在用"开发+运营+资管"的组合拳,重新定义房地产行业的生存法则。
从"卖房赚钱"到"运营造血"
传统房企的盈利模式,始终绕不开"拿地-建房-销售"的循环,一旦销售端遇阻,利润便会断崖式下跌。但华润置地早已跳出这一困局,构建起抗风险能力更强的盈利体系。2025年上半年,其开发销售业务虽仍保持稳健,1103亿元签约额稳居行业前三,15个城市市占率跻身前三甲,但真正的亮点藏在非销售业务中。
205.6亿元经常性收入、60.2亿元经常性核心净利润,这组数据直接改写了行业对"房企利润来源"的认知。在华润置地的盈利版图里,购物中心成为绝对核心引擎,上半年实现1101.5亿元零售额,同比增幅达20.2%,租金收入突破百亿大关,经营利润率创下历史峰值。更关键的是,仅靠租金收入,就能覆盖企业全部利息与分红支出,这在当下房企普遍面临资金压力的背景下,堪称"教科书级"的现金流管理。
轻资产管理业务同样表现抢眼。旗下华润万象生活不仅管理规模持续扩张,核心净利润同比增长15%,125个在管购物中心中,104个零售额位列当地前三。在物管行业整体增速放缓的当下,这份成绩单印证了其"管理+运营"双轮驱动的竞争力。此外,城市代建、租赁住房、文体场馆运营等生态圈业务虽暂处成长期,24.5亿元营收规模尚小,却已展现出强劲的增长潜力,成为华润置地未来业绩的"储备引擎"。
1202.4亿元的在手现金储备,是这套盈利模式的直接成果。相比依赖销售回款的同行,华润置地通过运营业务获得的稳定现金流,如同为企业装上了"安全气囊",使其在行业波动中始终保持从容。
从"造房子"到"造城市"
华润置地今日的从容,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二十年战略深耕的结果。从早期的单一地产开发,到如今的城市运营服务商,其转型轨迹清晰可见,每一个标杆项目都是战略升级的注脚。
深圳罗湖华润中心是这场转型的起点。作为深圳首个真正意义上的都市综合体,它打破了传统地产开发的边界,将商业、办公、居住等功能融为一体,标志着华润置地从"盖楼者"向"造城者"的首次跨越。此后,在后海片区开发中,华润置地进一步深化"综合运营商"角色,通过统筹规划与资源整合,推动片区整体价值提升,完成"超级综合体+城市运营"的模式升级。
2025年上海浦东新杨思项目的落地,更是将其片区统筹能力推向新高度。面对2.72平方公里的区域更新任务,华润置地摒弃简单的"拆除重建"模式,以客户需求为核心,协调城市界面、社区景观与开发节奏,实现片区有机更新。其中,标杆项目翡雲悦府五次开盘五次售罄,成为年内第二个销量破百亿的项目,用市场热度验证了"运营前置"模式的成功。
这套转型打法的核心,在于三大能力的构建:多业态融合能力,能系统性组合商业、文化、教育等要素,形成功能互补的生态圈;资源整合能力,依托"3+1"业务模式联动政府、产业与市场资源,实现长期效益最大化;可持续发展能力,从城市发展脉络出发,通过品牌溢价提升区域价值。正是这三大能力,让华润置地的城市运营模式具备了可复制、可升级的特性。
打开资产价值变现新通道
如果说运营业务是华润置地的"稳定器",那么REITs(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就是其激活资产价值的"金钥匙"。在行业融资渠道持续收窄的当下,华润置地通过REITs创新,打通了"资产-资本"的良性循环,为行业提供了融资新思路。
2025年上半年,华润置地旗下两只REITs表现亮眼。华夏华润商业REIT总市值突破百亿元,稳居消费基础设施REITs榜首,上市以来股价累计上涨52.2%,连续六个季度现金分红合计4.95亿元;华润有巢REIT同样稳健,一二季度合计实现营业额3929万元,为租赁住房业务提供了资金支撑。
这两只REITs的价值,远不止于表面的业绩数据。更重要的是,它们为华润置地盘活了沉淀的优质资产,将长期持有物业转化为可流动的资本,既缓解了资金压力,又为新项目开发提供了资金支持。目前,华润置地正推进公募REIT常态化扩募,并探索Pre-REIT、私募REIT等多层次产品,进一步完善资管链条。
这种"运营产生稳定收益-REITs实现资产变现-再投入新运营项目"的闭环模式,不仅提升了资产周转效率,更让华润置地在资本市场获得了估值重塑。2025年以来,其总市值累计涨幅超40%,突破2100亿港元,稳居内房股首位,这正是市场对其"轻资产+重运营"模式的认可。
告别规模焦虑
在多数房企仍纠结于销售规模时,华润置地董事会主席李欣的"拒绝规模焦虑",道出了行业转型的核心逻辑。对于华润置地而言,如今的目标已不再是"卖更多房子",而是成为"资本市场的价值王"——通过高质量运营,实现企业价值与城市价值的双重提升。
从1994年进入房地产行业,到如今构建起"开发+运营+资管"的生态体系,华润置地的转型之路,为深陷困境的房地产行业提供了清晰的参考样本:不再依赖土地增值与销售差价,而是通过运营挖掘资产长期价值;不再追求短期规模扩张,而是通过业务协同构建核心竞争力;不再局限于"造房子",而是深度参与城市发展,成为城市生态的构建者。
2100亿港元市值、1200亿元现金储备、60%运营利润占比,这些数字的背后,是华润置地用二十年时间完成的行业角色重塑。当越来越多的房企开始探索"第二增长曲线"时,华润置地早已跑在了前面。未来,随着REITs市场的进一步成熟、运营业务的持续扩张,这家"非典型房企"或许还将带来更多颠覆行业的创新实践,推动房地产行业真正进入"运营为王"的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