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盲目铺渠道、不陷价格战?蒙牛半年营收415.7亿、利润35.4亿

500

来源|中访网

责编|李晓燕

在乳业渠道频繁迭代、消费需求分层加剧的当下,多数品牌陷入低价内卷的泥沼,而蒙牛却交出了一份亮眼的2025年上半年成绩单——415.7亿元营收、35.4亿元经营利润,经营现金流同比增长46.2%。这份成绩并非偶然,而是其在产品、渠道、管理三大维度突破行业惯性,构建“全面生态化”发展体系的必然结果,也为深陷困局的中国乳业提供了可借鉴的破局思路。

乳业市场的核心矛盾,早已从“有没有奶喝”转向“如何喝对奶”。当不少品牌还在依赖低价策略抢占市场时,蒙牛率先跳出价格战,以“需求分层”重构产品逻辑。其产品创新并非简单的品类堆砌,而是精准锚定不同人群的核心需求:针对儿童营养,“每日鲜语”融入自研HMO打造呵护型牛奶,解决家长对孩子健康的担忧;面向乳糖不耐受群体,推出零乳糖双蛋白产品,填补市场空白;在高端领域,特仑苏以“沙金套海沙漠·有机纯牛奶”突破传统有机奶边界,借助沙漠稀缺资源打造品质标杆,上市后迅速获得高端消费者认可。

不仅如此,蒙牛还推动产品场景从“液态饮”向“多元吃”延伸。旗下“妙可蓝多”推出奶酪小三角、功能奶酪等新品,并搭配面包、贝果打造食用场景;冰淇淋板块半年内推出近20支新品,“随变转”成为爆款,“绿色心情”黑芝麻款契合年轻人养生需求。这种以需求为导向的产品创新,既化解了原奶下行周期的产能压力,也让蒙牛摆脱了低效内卷,找到新的增长空间。

渠道迭代速度加快,让不少品牌陷入“全渠道布局=高效增长”的误区,盲目投入却收效甚微。蒙牛则走出了一条“适配优先”的渠道路径,不追求覆盖所有渠道,而是结合产品特性与消费人群偏好精准布局。在传统与现代渠道,其打造“线上网销商+线下经销商”模式,优化供应链效率;在增量渠道,深化会员店、零食量贩、即时零售合作,快速响应定制化需求。

具体落地中,蒙牛针对不同品类制定差异化渠道策略:成人奶粉聚焦线上,成功跃居电商市场份额第一;婴配粉通过线上引流带动线下门店拉新,实现全域联动;儿童粉打通“传统线下+电商+私域”渠道,稳固儿童成长赛道第一的地位。值得关注的是,高端品牌特仑苏创新渠道营销模式,一线员工通过实地直播,讲述“种养加、草牧奶”的有机产业链故事,用真实体验引发消费者共鸣,带动销量逆势增长。这种“精准匹配、灵活创新”的渠道思维,让蒙牛在渠道混战中实现高效增长。

管理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基石,尤其对于蒙牛这样的上市乳企,组织管理的效率直接影响战略落地效果。2025年,26岁的蒙牛完成管理层平稳迭代:张平因退休卸任副总裁及首席财务官,沈新文接任并加入战略及发展委员会;王燕、Lillie Li VALEUR两位女性高管加入董事会,优化团队性别结构。短短一年半内,董事长、总裁、CFO相继完成新老交替,标志着蒙牛迈入“青壮派”管理时代,为企业注入更多创新活力。

精细化管理不仅体现在人事调整,更渗透到经营全流程。通过优化生产、销售、战略等环节的管理效率,蒙牛实现经营利润率提升1.5个百分点至8.5%。同时,蒙牛以实际行动回报股东与投资者,在2024年分红和回购基础上,启动新一轮回购,彰显对企业发展的信心。这种“稳定迭代、精细运营”的管理模式,为蒙牛逆势增长提供了坚实保障。

蒙牛的长远眼光,还体现在对“生态价值”的重视。在产业发展中,它坚持“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原则,携手上下游伙伴践行绿色发展:打造37座绿色工厂,建设低碳牧场,承诺“零毁林”;开展包装回收、净滩行动等项目,推动全产业链低碳转型。这种将企业发展与环境责任结合的生态化布局,不仅让蒙牛成为食品加工领域的绿色标杆,更提升了品牌长期竞争力。

从行业视角来看,蒙牛的逆势增长并非孤立案例,而是中国乳业转型的缩影。当前,中国乳业与世界的差距不断缩小,规模以上牧场机械化挤奶率达100%,国产奶乳铁蛋白等指标优于进口产品,在供应链与行业标准上逐渐掌握话语权。但同时,中国乳业也面临挑战——国际市场固态乳制品消费占比达50%,高附加值原料领域被全球巨头主导,这既是压力,也是国产奶品牌的机遇。

蒙牛的探索,正为中国乳业指明方向:以需求为核心的产品创新、以适配为原则的渠道布局、以精细为目标的管理优化、以绿色为导向的生态建设,构成乳业高质量发展的四大支柱。未来,中国乳业需要更多企业跳出低价内卷,聚焦消费者真实需求,通过创新与生态化发展,实现从“跟随者”到“引领者”的转变,而蒙牛的实践,无疑为这条转型之路提供了宝贵的参考样本。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