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特洛伊》好在哪里?人类一思考,神就会发笑

500

 

  《特洛伊》是一部对我有特殊意义的电影,除此之外就是这样了,反正看这种片子,我们也不需要带着脑子,光是皮特的绝世美颜,跟震撼的战争场面,这部电影也值回票价了。

  导演成功地展示了古代战争的恢弘场面,却忘记《特洛伊》首先应该是一个神话故事。在史诗中一切掌握在神的手中,金苹果是争吵女神的诡计,拐走海伦有爱神的帮助,赫克托尔的死是因为诸神称了赫克托尔和阿基里斯的命运,天平倾向阿基里斯,而阿基里斯的死是因为这是他与生俱来的宿命……一切的机缘巧合胜败生死都可以归结为神的旨意。然而电影的编导们抛弃了神,战争成了人的意愿,却又不能够自圆其说中间的牵强。于是人物情节都在缺乏强劲的戏剧张力的情况下发展,终于变成了一场愚蠢无聊的战争闹剧。归根结底,这是硬改带来的软伤。在以希腊人为主角的神话传说里,帕里斯是个胆大妄为的家伙,本来肩负着父兄交予的使命,要去抢回他们当年被掳走的姑姑。不过一见了海伦,帕里斯便两腿发软,直接用抢的把半推半就的艳后带到自己的船上。两个人没有回国,却是找了个地方过着没羞没躁的生活,以至于希腊人寻仇的船队开到了特洛伊城下,特洛伊人还都莫名其妙,不知道是怎么招惹了人家。当帕里斯与前夫哥墨涅拉俄斯单挑的时候,他不是像电影里那样坚持了一会儿,而是干脆地望风而逃,最后射中阿喀琉斯脚踝的也不是他,而是太阳神本人。所以,在希腊神话里,这个帕里斯完全是个无能而怯懦的小贼,包庇收容他的特洛伊跟着变成负面角色,因他而毁灭也就不足为惜。可是现在,编剧要把爱情这个词硬装到他和海伦头上,电影感染人的力量也就因之而大大削弱。

  说回电影吧,作为一部“人”的电影,角色性格还是鲜明并且符合基本逻辑的。

  英俊的特洛伊小王子帕里斯最让人败兴,整个特洛伊的灾难却是因他而起,因为他的贪婪,他的不守规则和随心所欲,电影《特洛伊》中,帕里斯对海伦的劫掠被一个美丽的爱情代替。即使是这样,在别国做客的时候,去勾引一国之母海伦,全然没有顾及自己国家人民的安危。在影片《特洛伊》中,我们可以看到,双方将领都没有将海伦作为争夺的焦点,一旦大军对峙、大开杀戒,更高的理由,便主宰了双方的征战目标。帕里斯天真地以为只要他跟海伦的丈夫一对一单挑就可以得到和平,可是到了战场上他包天的色胆却不知哪里去了,要依靠自己哥哥来解围,真让人看不上。白瞎了我的精灵王子。

  所幸的是,整部影片没有花太多胶片到爱情上面。战争的起因都是相当个人化的,像帕里斯与海伦的私奔,但一旦战争由个人扩散,卷进整个国家,那么,战争的理由就不再是微不足道的个人私欲,而成为一种集体的意志。对于其他人来说,这场战争有着不同的缘由。特洛伊的国王普里阿摩斯说道:“我在当政期间打过很多仗,有时为土地而战,有时为权力而战,有时则是荣誉,我想,为爱而战更加合情合理。”而理智,勇猛,仁厚的特洛伊大王子赫克托尔则是因为对他那惹祸的弟弟的深切情谊,赌上了整个特洛伊。一直对弟弟与海伦爱情表示反对的赫克托耳,面对着海伦的自责,一针见血地说希腊联军的动机:“这关乎权力,而不是爱。”战争的性质发生了异化,为海伦而来的联军,其本质却是权力在幕后的驱动。在守卫特洛伊城堡的战斗中,也是命丧彊场,赫克托尔王子的性格就塑造得饱满得多。整部片子,最感人的戏就是特洛伊老国王半夜亲自到敌方阿基琉斯的帐篷里,乞求归还大王子的尸体那场戏,演绎出了老国王的大胆无畏,怜爱儿子之情,最后是以情打动了对手,要回了爱子的尸体,回到特洛伊城内为王子举办了一个有尊严的葬礼,这个虽然有点宗教的成分,但更多的是传递了浓浓的人类情感。

  战神阿基琉斯虽然也有矛盾的心情,有纠结的思想,有超脱的性格,他说自己不是为统治者而战,只是为自己的荣誉在战斗。起初阿喀琉斯超然于战争之外,冷眼旁观战争,但是他的堂弟战死的时候,仇恨充溢起他的杀心。所以最后,他还是被自己的仇恨和欲望所累,战死沙场。至于女性角色只能说殊泛可陈,海伦怎么看也不像倾国倾城的样子,特洛伊公主不丑却是个傻白甜。她被阿喀琉斯俘去后,与她的敌人产生了爱情,她以为女性可以超越仇恨,化解杀戮,结果她的情人灭了她的国家,杀死她的亲人和子民,她除了哭什么办法也没有。

  一场打了十年的战争,最后,居然是几十个士兵藏在木马体内,一举终结,成就了特洛伊木马的神话,军迷就不要太计较了。虽然整部电影看下来,几乎没有什么地方暗示过有诸神的存在。但神话就是神话。人类一思考,神就会发笑。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