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兵临城下,美团迎来至暗时刻?

500

9月10日,赶在阿里巴巴成立26周年之际,高德地图推出了首个基于用户行为产生的榜单“高德扫街榜”,被定义为“阿里生活服务超级新入口”,试图重新构建一套线下服务的信用体系。

上线第二天,就有媒体报道称“使用高德扫街榜的用户超过4000万人”。而根据QuestMobile数据,大众点评在2025年8月的日均活跃用户规模为3260.57万,等于高德扫街榜上线当天就跻身“国内最大的美食榜”。

曾经被王兴信奉和推崇的“无边界战争”,似乎迎来了回旋镖:抖音、小红书代表的社交平台,用种草内容撕开了本地生活的缺口;京东、阿里的闪购攻势愈演愈烈,外卖市场的格局开始重新排位;阿里推出的“高德扫街榜”,进一步将战事扩大到了 “到店”场景......

如果说外卖大战已经填平了美团的“护城河”,“高德扫街榜”则一把火烧向了大众点评——堪称美团“现金牛”的业务。王兴接下来需要面对的,将是艰苦卓绝的“城墙保卫战”。

01 最危险的进攻来自侧翼

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最危险的进攻,往往不是气势汹汹的正面冲锋,而是意想不到的侧翼。

2025年9月以前,美团的注意力被牵制在了闪购:先是京东高举高打进军外卖;而后淘宝发起了全面攻势,地铁上、电梯里以及各大APP首页,充斥着淘宝闪购的广告;就连恪守“本分”的拼多多,也传出有意染指即时零售。

作为美团核心业务的操盘手,王莆中曾在媒体采访时公开喊话“停战”,认为冲单没有意义,行业这么卷,最终只剩下泡沫。有关部门的“约谈”,也一度叫停了不计代价的疯狂补贴。

可战事并没有停下来。

按照高盛的测算,仅在2025年第二季度,阿里、美团、京东就在闪购战场烧了250亿元。同一时期的美团财报显示,用户年均交易频次、即时零售日订单量峰值均创造了新纪录,但净利润同比下降了89%。

500

京东外卖、淘宝闪购的轮流冲锋,已经让美团感受到了“疼”。王兴依然在财报会议中信誓旦旦地表示维持2025年“每单1元、利润率约3%”的长期盈利假设不变,并将在第三季度将加大战略投入。

闪购战事等多重因素让美团净利润承压,却带来了更多的流量,有机会在其他业务上挽回一城。比如美团的到店业务,在2025年第二季度的订单量同比增长超过40%,酒旅交易规模在“五一”黄金周创下历史峰值。

过去几个季度的财报中,美团没有单独拆分到店酒旅业务的营收和利润,但2021年的财报曾公布一组数据:到店业务为美团贡献的经营溢利为141亿元,是同期美团外卖业务经营溢利的2.27倍。外界已经习惯于盯着美团的外卖业务,其实到店和酒旅才是美团利润的核心基石。

只要“现金牛”业务线不失守,美团就有能力持续补贴外卖,借助外卖订单量的增长,为高利润的到店、酒旅等源源不断的输送流量。在闪购战场的姿态固然是被动防守,也有信心一直打下去。

可当阿里用“高德扫街榜”奇袭到店场景,闪购战场现阶段的“焦土博弈”策略恐怕将难以为继。

回顾一下2022年的情景,抖音正式入局本地生活服务,用团购券切走了美团点评利润最丰厚的到店业务:用户在刷视频时被种草,顺手下单一个优惠团购,消费决策路径被极大缩短。美团股价一路下跌至60块附近,市值不断萎缩,也正说明到店业务才是美团最核心的“命门”。

现在,阿里也朝美团的“命门”发起了进攻。

02 为何高德会是一把利剑

要理解高德的威胁,不妨将目光投向海外。

在2011年以前,“海外版大众点评”Yelp高达75%的流量来自Google跳转,但在Google Places上线后,Google修改了与本地服务相关搜索请求的结果展示页,将地图和Places的POI信息优先于其他结果进行展示。Yelp CEO多次控诉Google导致他们流量下滑,特别是在内容更少、竞争更激烈的国际市场。

同样的故事正在中国上演。

地图APP过去扮演的是“送水工”的角色——用户现在大众点评上做出决策,然后跳转到高德进行导航。

到了AI时代,坐拥1.7亿日活用户、每天超1.2亿人次搜餐厅、娱乐场所的高德,已经不甘于做“工具型App”,选择向“服务型超级入口”进化。

其中的底层逻辑在于,AI正在重构本地生活的服务范式:用户只需用自然语言提出一个模糊的需求,比如“预订一间适合商务宴请、环境安静的中餐厅包房”,AI就能基于空间认知和推理,直接给出最优方案并完成预订。

现在高德要做的,是让用户从“决策”到“导航”再到“履约”的全流程,都在自己的生态内闭环完成。用户在高德上搜索餐厅、酒店、娱乐等POI信息时,已经在用户决策的最前端完成了“截胡”。

“高德扫街榜”的上线,可以看做是对本地生活赛道的总攻,对点评模式的一次根本性挑战。

点评模式的存在,让美团在很长时间里掌握了线下商户的话语权——决定着用户去哪家店消费,用户基于口碑排序,商户基于曝光竞争,形成一个围绕平台转的商业闭环。

可点评系统的本质还是榜单,主要基于用户的UGC评价。随着时间的推移,UGC模式在行业内普遍暴露出刷评、过度营销等问题,商家需要投入精力去“运营”榜单,消费者需要花费时间去甄别信息的真伪。

高德官方对“扫街榜”的定义是“线下服务信用体系”,没有在点评的内容和数量上与大众点评竞争,而是建立一套新的游戏规则:在导航数据的基础上,引入支付宝芝麻信用体系,结合用户信用等级为可信评价加权,再借助AI风控,有效识别、过滤虚假和噪声评价。

“行为+信用”的组合拳,被业内解读为对传统点评模式的挑战:用户不需要去看长篇大论的评价,不需要去分辨哪些是广告。因为一个店铺被多少用户设置为导航终点,用户实际到店停留的时长,用户的真实消费频次等数据,远比图文评价有参考价值(具体效果仍待观察)。

一旦高德的新路径被验证,建立起适用于线下服务的信用体系,将对美团现有模式形成实质性挑战。

03 平台转移的在位者困境

站在阿里的视角,这并不是一场针对美团的战争,而是对“线上线下超级服务入口”的争夺。

回顾阿里过去二十年的布局,以淘宝、天猫为核心的电商体系,抓住了线上服务入口;闪购提供外卖在内的近场商品履约,高德通过扫街榜重塑线下服务业的“信用体系”,旨在构建线下消费决策入口。

换句话说,阿里要完成的是“线上淘宝+线下高德”的双入口闭环,美团恰好站在这条必经之路上。

需要美团管理层思考的,是怎么才能结束被动局面?是像高德一样重建新信用机制,像抖音一样布局内容种草,还是开放地图与支付能力,重做一款具备生态属性的地图级应用?

如果美团的武器库里只有“对抗”,大概率已经落入了“在位者困境”。

硅谷顶级VC分析师Benedict Evans将AI浪潮视作新一轮的“平台转移”,重要性和PC、互联网、iPhone的诞生处于同一级别,认为AI在商业市场的演变,不是颠覆所有规则的“奇点事件”,而是遵循历史规律的技术范式转移。

特别提到了 “在位者困境”,即行业里的既有巨头在新技术或新平台出现时,往往因为要保护现有的业务和利润来源,而行动迟缓、错过转型窗口,最后的结果,反而是被后来者超越。

这才是美团当下面临的最大风险。

500

外卖业务本身就是低利润的防御战,到店业务又是不能丢失的现金牛。任何试图防守的动作,都会在短期内冲击到利润表。如果什么都不做,注定会一步步滑向“被替代”的边缘。

问题的关键在于,美团能否主动跳出“在位者困境”,在旧秩序崩塌前,先一步自我革命,开启一个新的增长叙事?

某种程度上说,高德已经给美团做了示范——摆脱思维上的桎梏,主动寻找AI时代的生存方式和增长空间。

高德CEO郭宁曾在媒体采访时谈到:高德正在打造一个为物理世界而生的行动引擎,而任何行动都离不开对时间和空间的理解。

听起来有点抽象,内核仍是AI化,简单来说就是以AI Agent为目标统一产品与技术架构,从搜索、推荐到行前、行中、行后,交互与工具被整合到同一智能体能力栈中。地图不再只是连接出发地与目的地的APP,而是能够“看见—推理—行动”的空间智能体,本地生活服务正是智能体能力的一环。

如果美团只想着守住现有业务,很可能会被后浪吞没。

毕竟这是一场平台级的重构战,而非一场单点的对抗战。对美团来说,真正的挑战不是阿里和抖音的进攻有多猛,而是自己能否打破路径依赖,找到在新一轮“平台转移”中的位置。

04 写在最后

不管怎样,美团再次被推到了命运的十字路口。

前线的外卖业务激战正酣,侧翼“利润中枢”的保卫战已经刻不容缓,无不考验着美团的战略定力和创新能力。

过去十几年中,美团靠着庞大的“铁军团队”、和数百万商家的深度绑定、在用户端强大的交易心智,一次次转危为安。但这一次,对手的打法已经完全不同,不仅是一场关乎市场份额的战斗,更是一场关乎未来商业模式和用户心智的终局之战,原有的战争规则正逐渐失效。

而穿过黑暗的道路,至今仍未明朗。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