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驾驶”融入日常!湖南湘江新区凭什么在这个领域能跑在全国前列?
一辆大货车在智能汽车前方行驶形成视野盲区,随后变道。这时,原本被遮挡的障碍物瞬间暴露。智能汽车却像能够预知危险似的,及时、平稳地自动刹停。这不是科幻片,只是湖南湘江新区“智能网联汽车”能够自主处理的真实场景之一。

早在2016年,湘江新区就开始布局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助力长沙成为全国首个获得五块智能网联汽车国家级牌照的城市。在2020年赛迪顾问发布的“中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投资潜力城市百强榜”中,长沙超过上海、广州,位列三强。
“智能网联”或者通俗来讲就是“无人驾驶”,已经成为湘江新区乃至长沙市的一张新“名片”。无人环卫车、无人配送车、无人驾驶出租车……这些曾经的“科技概念”,在湘江新区,早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实实在在的体验。

近日,湘江新区的两个“智能驾驶”测试场率先全国支持高精地图部署,实现测试场景与用户真实用车环境的无缝对接,解决了车企头疼已久的NOA(领航辅助驾驶)测试难题,让长沙在智能网联赛道再次“出圈”。

这背后,是湘江新区正在上演的一场深刻的产业变革——将传统汽车产业的线性价值链,重构为“车路云一体化”生态网络,与其他试点一起推动整个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从“封闭测试”走向“全域开放”。
汽车行业的报告指出,我国具备组合驾驶辅助功能的汽车已进入规模化应用阶段,市场渗透率从2021年的23.5%增长至2024年的57.3%,预计今年L2级(部分自动化驾驶)汽车的市场渗透率有望突破70%。
公众接受度也在快速提升。《中国智能网联汽车社会实验报告(2025)》显示,超93%的受访者认为无人驾驶比有人驾驶更安全,较2023年提升21%。公众对高级别自动驾驶已经形成“体验-信任-推广”的良性循环。
“更聪明、更安全、更开放”是产业发展的新趋势。
据统计,长沙智能网联汽车测试道路总里程达1107.1公里(单向),覆盖湘江新区全域道路。湘江新区也已累计为121家企业颁发功能型无人车“上路编码”。

在湘江新区,从基础的L2级辅助驾驶汽车到L4级的无人驾驶汽车,你都能看到。
“智能汽车产业起步北上广,落地看长沙”不再只是一句口号,而是正在发生的产业现实。
让我们一起走进湘江新区,先来看看“智能网联”究竟怎样颠覆人们的想象。
“路会看”“云会算”“车会想”
这里的“智能网联”核心就是把“车、路、云”捏成了一个整体。不光是让车变“聪明”了,还让“路”和“云”都来帮忙,成本降了,效率高了,也更安全了。
文章开头说的那个场景,智能汽车之所以能够“预知”危险,是路“告诉”它的。

走在湘江新区的路上,你看到的红绿灯、路灯杆子和道路两旁的支架,都藏着“黑科技”——摄像头、雷达实时“感知”交通状况,通过路边的通信模块,能在20毫秒内(比眨眼快5倍)把信息“告诉”车辆和云端,实现自主路径规划和障碍物规避。
简单来说,这些设备就相当于给“路”装上的“千里眼”,能够“看”到远处的突发情况。“盲区隐藏左转车”“突发障碍物”等各类复杂状况都能被“路”精确“感知”,帮助车辆即时规避风险,甚至够能实现厘米级精准停车。

这些智能感知设备还能“看”到哪里有落叶、哪里有碎石,“告诉”无人环卫车前来清扫。一辆无人环卫车的工作效率相当于8名环卫工人,还可以降低人工作业的安全风险。
据统计,全市已经部署了486套RSU(路侧单元)、1900余个感知设备、280余套MEC(移动边缘计算)、180个高速点位和6.8万个5G基站,覆盖200平方公里城市开放道路和100公里智慧高速公路。
而这些智能网联新基建要实现联点成片,还得有个“大脑”。
在云端,湘江新区已经建设了全国领先的国家车联网(智能网联汽车)大数据交互与综合应用公共服务平台,承担车联网的云计算中心、基础数据中心、融合应用中心“三中心”功能。

“路”通过布满城市的“眼睛”收集信息,传输至云端。云端这个“超级大脑”经过对这些海量的数据“分析与计算”之后,形成一个个路况信息和解决方案,再共享到车端、行人等交通参与者,让他们能够实时了解交通状况。
现在在长沙等公交,可以根据公交到站时间出门。云平台会提前“算”好红绿灯时间,还能预测堵车,高峰准点率提升到了80%。
如果你乘坐的是智慧定制公交线路上的公交车,还能体验一把“一路绿灯”的公交先行服务,可以将通勤时间缩短30%。
预计到2026年,长沙将新增改造网联公交3000辆,增加8条智慧定制公交优先线路。届时,更多市民可享受这种“一路绿灯”的高效出行体验。
而这些智慧公交、无人驾驶出租车,跑过的路、遇到的路况都会实时传去云端。“大脑”算法越练越聪明,给出的解决方案也越来越优化。
有了“路”和“云”的帮忙,车自然更“机灵”。

“我们俩都不会开车,现在也做了一回‘潮人’。”家住开福区的老两口专门跑来梅溪湖畔试乘“无人驾驶”出租车,下车后还意犹未尽,“车子一路都很平稳,看到障碍会自动减速避让,转弯变道还会打灯,真是先进!”
数据显示,L4级Robotaxi“无人驾驶”出租车2020年投放长沙市场,到2023年,接待量就超过了15万人次,自动驾驶里程约150万公里。
在末端物流场景,无人零售车、无人配送车也越来越“聪明”。

它们不仅拥有L4级自动驾驶功能,能够自主规划行进路线、规避障碍物,还配上了AI服务机器人,可以与用户进行简单交流,体验感满满。
湘江新区对“智能网联”的创新应用场景还在不断拓展:一方面打造智能交通场景,加速无人驾驶接驳、电轨在产业园区、交通枢纽规模化部署,提升交通效率;另一方面积极打造“智能网联+文旅”场景,在湘江科学城、梅溪湖、洋湖等片区开通智能网联观光专线、无人零售、智能泊车等服务,带动智慧文旅增收。
目前,智能网联汽车在湘江新区已经拥有了丰富的应用场景,聚集了众多智能网联汽车领域整车、算法、芯片等生态链上下游企业,不仅拥有“独角兽”希迪智驾,还有中车智行、湖大艾盛、行深智能等一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产业发展综合竞争力稳居国内“一梯队”。
湘江新区凭什么在这个领域能跑在全国前列?
从“试验田”到“新标杆”
许多人可能会疑惑,与“北上广”相比,长沙发展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区位和资源禀赋并不占优。为何起步于湘江新区的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就能助力长沙一争“智能网联汽车第一城”的名头?
湘江新区是国家级新区,区别于传统高新区聚焦技术产业化、经开区侧重外向型经济,湘江新区先天适合成为创新产业的“试验田”。
既然是“试验田”,那就必须要打破传统观念,闯出一条新路子。

不拼产业规模,不拼企业数量,湘江新区瞄准行业研发缺乏自动驾驶无人车测试环境的痛点,以“建设一个高标准的测试区”为切入口,走了一条“差异化路线”。
2016年湘江新区在全国率先启动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区建设,2018年就建成了当时国内测试里程最长、场景类型最复杂的封闭智能系统测试区,获得工信部授牌。
不到一年,湘江新区就打开了智能网联汽车封闭的“大门”,开放了100平方公里城市道路和100公里高速道路,让智能网联车辆也可以与普通社会车辆一道行驶。

开放的发展理念和蓬勃的产业发展前景,吸引了德国舍弗勒集团将其智能驾驶领域独资公司和大中华区第二家研发中心落户湘江新区;华为紧随其后,开始在这里布局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云服务。
截至2019年底,湘江新区累计引进华为、腾讯、百度等头部企业和智能网联相关企业数百家,快速形成上下游产业集群。
2020年长沙一跃成为中国智能汽车产业投资潜力城市百强榜第三名,超过上海、广州。湘江新区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步入高速发展阶段。

“国家级湖南(长沙)车联网先导区”“国家智能网联汽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湖南)”“国家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试点城市”“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城市”一块块国家级牌照相继落地,湘江新区从“试验田”到“先导区”,现在已然成为中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新标杆”。
湘江新区在智能网联汽车领域达成多项首创。
湘江新区的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区涵盖了228个测试场景,其双向高速测试环境、无人机测试跑道、高精地图部署等均为国内独有;拥有中南地区唯一、全国第四个智能网联国检中心;全国首个开设智慧定制公交线路的地区;全国首批面向公众开放试乘L4级“无人驾驶”出租车的地区;助力长沙成为首个获得五块智能网联汽车国家级牌照的城市。

十年不到,湘江新区为什么能将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到了“一梯队”?这既得益于链上企业共同发力,也离不开多个相关产业集群强势“托底”。
虽然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是个新兴产业,但是其本质就是“汽车+电子+通信+AI”的深度融合产物。
长沙拥有新一代自主安全可控计算、工程机械两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是继北京之后全国第二个获批国家网络安全产业园区的城市,也是北斗技术创新核心策源地、应用示范区和推广新高地——中电长城、景嘉微等“六机七芯”产品市场占有率稳居全国第一;中联重科、三一重工、铁建重工、山河智能享誉全球;比亚迪、广汽埃安、上汽大众等整车品牌在此集聚,为“车路云”协同应用提供了广阔场景,为产业生态构建提供了全链支撑。

如今,湘江新区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已经发展成为一个超120亿元产值的大产业。
然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不仅是一个经济课题,更是一项涉及民生改善、社会效率提升的多维度系统性工程,湘江新区是否能够突破产业边界,通过“车路云”一体化生态建设,赋能于更广阔的城市空间?
从“智慧的路”到“智慧的城”
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健康发展始终离不开政府政策的规范引导与有力推动。
湘江新区先后发布了《智能网联道路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技术导则》《湖南湘江新区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和示范应用实施细则(试行)》,填补了智能网联新基建技术规范的空白,重点破解了车端、路端、云端数据“互不认、传不动”的行业痛点,也让功能型无人车上路有章可循、更加安全。

湘江新区“先行先试”,通过城市道路车联网改造、专用车辆车载终端基础平台改造及特定场景智能网联运营等落地应用,进行了充分的“内部验证”,不仅探索出了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商业化运营的“长沙模式”,更是打造出了一个“车路云一体化”的示范标杆。
湘江新区的“头羊”效应,有力地带动了长沙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与智慧交通、智慧城市的融合。
前不久,长沙首条“机器人式潮汐车道”在芙蓉路福元路口正式投入试运行,就是智慧交通的一次新探索。

通过“车路云一体化”系统,护栏机器人能够根据实时车流量,调整车道布局,极大地提升了道路资源利用效率,还可将整体通行能力提升25%-30%,显著缓解早晚高峰的交通压力。
而目前在建的湖南智能网联交通产业园和已经在运行的湘江智能网联产业园,则是未来智慧城市的一个缩影。
这样一个集游憩、生活、工作于一体并面向交互、融合的多场景智慧社区,将持续不断地为智慧城市、智慧政务等新业态提供验证和反馈,推动技术的应用与迭代,由此打造出成熟且多元的智慧场景,进而向全区、全市、全省或外省其他城市渗透。

在未来的“智慧长沙”,“路”和“云”不单是为了“车”而存在,它们也可以是市民的“眼睛”、城市的“超脑”。智能网联将从“车路云一体化”的产业范畴迈向“城-数-智”深度融合的新阶段,成为重塑城市空间、治理与生活方式的核心驱动力量。
来源:区县那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