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弃博士学位,50岁东北医生,干出一个IPO

500

文|唐果

编辑|王亚琪

丁香花,是哈尔滨的市花,香气清雅,可入药。

2000年,在哈尔滨医科大学攻读肿瘤免疫学硕士的李天天,以“丁香花”为命名灵感,上线了“丁香园医学文献检索网”,借鉴当时最流行的BBS(Bulletin Board System,是一种基于网络技术的在线交流平台)模式,该平台迅速成为医学生和业内人士交流文献、分享案例的热门平台。

500

从最初的BBS论坛到如今中国最大的专业医生平台,这家已发展25年的互联网医疗企业,终于有望迎来IPO的关键节点。

近日,多家媒体报道称,丁香园已启动赴港上市筹备工作,计划最快于2025年正式向港交所递交招股说明书。这已经是丁香园自创立以来第三次被爆出上市传闻,前两次公司均回应称IPO时间尚不明确,否认了相关传言。而此次IPO消息传出,距离丁香园的上一次融资,也已经过去近五年。

2024下半年以来,健康之路、方舟健客陆续完成港股挂牌上市;健康160、微医、轻松健康、微脉、镁信等互联网医疗头部企业也纷纷向港交所递表,互联网医疗企业的上市热潮似乎又有了回温的迹象。

早在2021年,面对上市相关传言,李天天就曾回应称,丁香园的业务模式还不够成熟,“上市这个事情对我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选择,是丁香园今后发展过程中要去走的这一步,但不是我们的终点。什么时候去做这个事情?等到我们的业务足够成熟和成功”。

尽管此次能否如期递表仍存变数,但随着行业递表热潮持续升温,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丁香园也需展现出更坚实的业务实力与成长潜力。

500

放弃博士学位

打造一个“另类”的丁香园

现年50岁的李天天,出生于哈尔滨的一个医学世家,在家庭氛围的耳濡目染之下,他从小就立志成为一名医生。

在哈尔滨医科大学研究生就读期间,因线下图书馆检索医学文献不便,李天天决定利用互联网的力量,自学建站,并在2000年7月23日上线了 “丁香园医学文献检索网”。这个最初只是为了方便自己检索医学文献的一个兴趣尝试,却意外吸引了越来越多医学生和在职医生加入。

事实上,在丁香园网站运营的最初几年,李天天都只把它当作业余爱好。直到2005年,李天天的孩子由于早产在重症监护室待了15天,让他更加意识到医生资源与医护知识共享的重要性。彼时,已经拥有百万医生会员的丁香园,无疑就是一个能快速为医生提供服务、帮助医生拯救更多患者的最佳途径。

2006年,当时还在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现称“北京协和医学院”)学习深造的李天天毅然放弃了攻读博士学位,南下杭州,和丁香园两位杭州站友——湘雅医科大学博士毕业的张进医生以及在制药领域工作多年的周树忠一起,开始全职投入对丁香园的运营。

500

(丁香园三位联合创始人

左起依次为李天天、周树忠、张进)

基于对丁香园论坛内医生群体需求的观察,李天天团队逐渐探索出人才招聘、耗材采购、医学课程、用药助手等针对医生、医院的商业化服务业务,即丁香园内部所称的“TO D”(Doctor医生)模式。

2014年,丁香园开启了对C端业务的探索,并喊出了“D+C”双核驱动的口号,C包括了患者和大众。具体来看,丁香园陆续推出了丁香医生与丁香妈妈等内容矩阵,再逐渐孵化出丁香妈妈的知识付费、丁香家的电商业务,以及丁香诊所的到店业务及问诊业务。

这样的业务结构,或许源于丁香园以医学论坛起家的成长基因,也使得丁香园在互联网医疗的赛道上走出了不太一样的道路——比起其他企业以疾病为中心,主要通过药品销售、在线问诊等业务赚钱,丁香园则主要从健康科普出发,在知识服务和内容电商上画出了更多增长曲线。

别样的业务模式,也获得了资本的青睐。据企查查数据显示,丁香园的运营主体观澜网络(杭州)有限公司至今共完成了5轮融资,吸引了DCM中国、顺为资本、腾讯投资等机构的投资,公司规模和影响力迅速扩大。

500

倘如此次IPO传闻为真,50岁的李天天,也将带领着丁香园来到港交所门前。不过,丁香园独特的业务模式能否继续赢得资本市场的认可,仍需打上一个问号。

500

“丁香医生”打通更多商业闭环

很多人最初知道丁香园,都是从“丁香医生”开始的。

2014年,“丁香医生”公众号正式上线,凭借《维生素C不能防感冒》《权健火疗调查》等爆款,三个月涨粉百万,一举撕开健康科普的蓝海。2020年,丁香医生率先推出的“实时动态地图”,成为公众获取感染者数量等数据信息的重要来源,丁香医生与丁香园由此迅速走入大众视野。

依托丁香医生的流量入口,丁香园逐步将问诊、电商、课程等业务全部串成闭环,通过内容驱动流量,实现了多场景的商业变现途径。

500

打开丁香医生公众号也不难发现,在不少科普类推文的下方,都会标注文章审核专家或者医生的信息,并可一键跳转问诊服务。据丁香园官网披露,除了海量大众用户外,目前其平台已拥有 900 万注册专业用户,占全国卫生技术人员的 80%,其中包含 405万注册医师用户,占全国执业医师数的92%。

李天天也公开强调过,医生始终是丁香园的专业基石和力量源泉。“我们现在对C端的服务,无论是解决过敏的问题,还是解决低糖、防晒、防寒、脱发、失眠的问题,都需要皮肤科、营养科、内分泌科、消化科等一系列医生的积极参与。我们要做的是,除了在医院之内面对患者解决疾病问题,在医院之外,面向普通的消费者,我们还可以解决更多的问题。”

健康科普带来的商业转化,已成为丁香园重要的盈利路径之一。

凭借专业、可信的内容输出,丁香医生逐步建立起在成分解析、产品打假等领域的话语权,其推荐和测评常直接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决策与品牌声誉。在此基础上,通过推荐优质商品促成用户购买,形成“科普-信任-消费”的隐性商业闭环。

目前,在丁香园旗下电商平台“丁香家”小程序中,已形成包括营养补剂、面部护理、身体护理、母婴健康等十余种品类的商品矩阵,多款爆品销量突破15万件。同时,丁香医生天猫旗舰店也积累了约19.1万粉丝,显示出跨平台运营的拓展成效。

500

不过,科普公信力与商业利益的边界模糊,也曾让丁香医生和丁香园陷入过险境。2022年8月,丁香园旗下包括“丁香医生”在内的多个微博账号遭到禁言,彼时分析人士认为,这或许与其账号所发文章多次在医疗健康领域引发巨大争议有关,这一事件也使得丁香园在大众端的公信力受到一定影响。

对于当下的丁香园而言,赴港上市既是资本化突围的机遇,也是一场关于信任与合规的终极考验。有了前车之鉴,手持丁香医生这一利刃的丁香园,仍需要找到那条谨慎而可持续的平衡之路。

500

上市热潮之下,

AI能成为丁香园的新叙事吗? 

互联网医疗是公认难啃的硬骨头,不少入局者倒在半路。

自2022年港股互联网医疗上市热潮退去后,行业一度陷入递表停滞与融资低迷的困境。与此同时,国内对线上问诊、医保接入、数据合规等方面的监管持续收紧,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的不确定性。2024年9月,中国互联网医疗行业开创者之一的好大夫在线正式被蚂蚁集团收购,更是引发了市场对于“互联网医疗企业被大厂收购是终极归宿”的讨论。

转机出现在2024年下半年。随着健康之路与方舟健客相继登陆港股,以及微医、微脉等企业再度递表,市场热度逐渐回升。港股市场也正迎来医药健康企业的上市热潮,据中国证券报统计,2025年以来已有15家生物医药与医疗健康企业成功登陆港交所,另有36家在排队中。

丁香园借势冲刺IPO,或许也能通过融资将AI打造为企业新的增长曲线。今年7月,李天天在《中国网信》撰文称,丁香园已探索打造“临床进展简报”、“丁香医考”等工具以及接入AI大模型的线上问诊、智能搜索等,以提升医疗服务质量与效率。

然而,想在“医疗+AI”的赛道上脱颖而出,并非易事。

2024年,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疾控局联合发布的《卫生健康行业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参考指引》中,包括医学影像智能辅助诊断、临床专病智能辅助决策、基层全科医生智能辅助决策、手术智能辅助规划等在内的84项具体人工智能应用场景被逐一做出详细说明。

500

当“医疗+AI ”已经成为行业共识,不少大厂凭借自身的技术以及资源优势,迅速地打开了局面。以蚂蚁集团为例,自2023年正式进军医疗AI以来,先后推出C端“AI健康管家”,并通过对好大夫在线的收购强化D端服务能力,在不足一年的时间内快速出击,直接升级为新一轮“医疗+AI”大战中布局最全面的公司之一。

面对巨头的加速跑马圈地,中小型平台若不能快速跟进,其服务能力与用户体验可能逐步落后,进而面临用户与医生流失的风险。

不过,AI研发需要大量的资金和技术投入,尤其是在数据收集与标注、模型训练及算法优化等高成本环节。若缺乏充足的资本支持,仅依赖自身造血能力,中小型企业往往难以实现关键性技术突破。

对以医生社区和科普内容立身的丁香园而言,AI确实是值得期待的新叙事。但在高昂的投入门槛和行业激烈的竞争面前,其技术布局能否转化为真正可持续的商业成果,仍存在诸多变数。

成立25年后,丁香园再次站向IPO的关口。若能成功上市,融资助力下的AI叙事或有望为企业带来新的增长,而一旦错过当前窗口,在行业加速分化的背景下,大概率也将迎来更加残酷的挑战。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