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地方文旅招商,看穿各路大神100种骗法

500

一签就变背锅侠,搞不好还得擦屁股。

500

栏目 | 文旅商业故事

领域 | 目的地营销

01

前段时间,《为何一大批文旅项目死在开业前?》这篇文章火了,旅界后台涌入了上百位各地文旅负责人。

他们加上微信,都想和我聊聊,国栋是其中一位,也是我们今天的主人公。

他今年30来岁,现在在一个地级市的古镇文旅管委会干招商,早年在景区规划公司干过,说白了是非常懂门道的人。

我一加上国栋,他就跟我吐槽:

“熙少,现在年景太差了,我们这边干招商,接待10家企业里能有8家是骗子。”

我以为他是夸张。

结果他补了一句:“我要是不懂点文旅,真能被骗得裤衩都不剩。”

国栋说这句话的时候正值一个项目路演刚结束,忙了一会和我回顾刚才遇见的大神,“他们带着一堆PPT、沙盘、讲师照片、施工图纸,想让政府掏钱修路、通电、补贴建酒店,连培训基地的地皮都想让平台公司来出。”

500

“这叫招商吗?”他叹口气,“这是骗补!”

我一听“平台公司”,瞬间有点明白了。

所谓平台公司,那就是地方国企的马甲,在当地负责投融资、基建和落地执行。

一些招商来的投资方嘴上说“我们愿意合作”,实际套路是平台公司出钱建,他们自己当运营方,利润各自分,亏了就拍拍屁股走人。

你希望他们带资进组,其实他想让你带资领他进组。

但这还不算最离谱的。

国栋说,近两年还有一类特别聪明的骗子:他们投项目是假,专门跑地方政府“签协议”是真。

签完就不见人影。

我一开始没懂,签个协议能干嘛?

他回我:“你不知道啊,他们是靠协议去融资,拿着合作备忘录,到处讲我们和地方政府一起打造XX小镇,说得跟真投了几亿似的,然后去外面募资、谈合作,甚至搞预售,反正政府都盖章了,看上去就靠谱。”

“所以现在一看对方急着签协议,我们反而提高警惕,有时候拖着都不签。”国栋说。

但骗子也不傻,知道你不愿意签,就开始找人情关系突破。

“有些是上面领导介绍来的,我们也不好拒绝,”国栋叹了口气,“这时候,平台公司就更危险了,你不投就显得不给面子,你投了就是给自己埋雷。”

招商本是个开门迎钱的活,可听着听着,我竟然觉得有点像高危行业了。

没给我太多思考时间,国栋说,最有意思的是近期密集来了一批疗愈类项目的企业,讲得很有水平,做冥想、做水疗、做禅修的都有,说是抓住时代情绪,做城市亚健康人群的疗愈出口。

500

“这个不一定是骗子了吧?”我问。

他沉默了一下,说了句:“熙哥,是不是骗子,要看他信不信自己在干嘛。一个人不能做自己都不信的事。”

这句话我后来越琢磨越觉得有味道:因为当经济慢下来时,人就容易焦虑,文旅项目就成了焦虑的出口。

而骗子,最擅长伪装成出口。

02

听完国栋的故事,我开始认真琢磨一个问题:为什么骗子专挑文旅项目下手?

他说:“这很好理解,地方政府在文旅上还舍得花钱,而且容易被唬住。”

我说你这是双重打击。

他点头:“确实。又有点钱,又不够专业,这不就是骗子眼里的优质韭菜嘛?”

他举了个亲身经历的故事:

前阵子,来了一家企业,说要搞一个国学书院,带着一票“股东”一起来调研,十几、二十号人,男女老少都有,有的自称终身会员,有的自称文化合伙人,大家还特地穿着汉服走了全场。

500

“开始我还挺尊重的,”他说,“后来看他们一直不谈钱,也不谈怎么落地,讲来讲去就是文化、愿景、传承,然后掏出一份草拟协议,让我们平台公司出地、出钱,他们出品牌。”

我问:“你后来怎么发现不对劲的?”

他说:“我回去翻了一下他们的备案,发现这公司前两年还在做老年旅游卡充值业务。”

这事到这里基本就可以定性了。

他总结得特别直白:“你真搞文旅的,先看市场、看回报、看落地逻辑。这种张口就要政府掏钱,还把文化说得跟神神叨叨一样的,十有八九是来讲故事的。”

而很多地方文旅招商部门的问题是太希望被感动了。

尤其是一些偏远城市,招商压力大,任务重,只要有人愿意来聊聊项目,立马铺红毯请吃饭,仿佛遇到了救世主。

“很多招商干部,其实不懂市场,也不懂财务模型。”国栋说,“你给他一个3年回本、10%年化收益的正经PPT,他没感觉,你讲下一个乌镇、疗愈圣地、国潮文化小镇,他反而热血沸腾。”

骗子要的,就是这种愿意相信的热情。

当你太想发财,就容易被骗,当一个政府太想招商,也容易被故事收买。

尤其是平台公司,国栋说他们那边的国企平台公司,很多是早年为了基建而设的,有融资能力但没风控能力。

“他们以前搞路、修桥、盖安置房都行,但你让他们管文旅运营……就像让一个会修船的去开飞机。”

而骗子最喜欢的,就是这种既能批钱、又不会运营的对象。

更微妙的是,地方有时候其实也知道不靠谱,但因为有任务、有指标、有上级催,哪怕是勉强搭伙,也要签一点项目交差。

国栋说,据他所知,隔壁西虹市曾经有个项目,签了,没落地,后来企业成了被执行人,因为曾用这个协议去做非法集资,最后负责招商的部门不仅得背锅,还得兜底处理现场的烂尾。

“这类叫负面工程,就是把一个骗子项目包装成正经招商,最后出了事,群众怪的是我们。”

500

国栋感慨,骗子当然可恨,但比骗子更可怕的,是一个缺乏识别能力、却又渴望业绩的系统。

他们之间,一拍即合。

03

“我们今天又接待了一个企业,还是领导介绍过来的。”国栋一边翻微信截图,一边说,“我后来一查有点眼熟……”

“果然,几个月前还在某地上了失信名单,现在换了公司名,又来跑文旅项目了......”

“你不怕踩雷吗?”我问。

他苦笑:“我们也怕,但你知道吗?现在招商首要目标,投不投得准另说,完得成任务才算及格。”

什么意思?

“就是有KPI,上面有任务,要签几个项目、对外发布多少新闻、推动多少落地,真的投对当然最好,投不对也要有过程。”

500

于是,一切都被目标驱动,过程正确,结果另说。

“你看我们每年招商工作报告里写的那些项目,有的落地了,有的根本没后文,有的第二年又换了名字重新来过。”

国栋说得很无奈。

“你们不能筛选吗?”

他说:“能筛,但代价很大。你筛掉一个背景不干净的,可能会得罪介绍人,你拒绝一个包装很好的,可能会被质疑你招商能力差。”

于是,他们这些在一线的基层,被迫扮演既要懂投资、又要做判断的人设。

而骗子恰恰就是在这种复杂系统里的漏洞猎人。

他们钻的是制度缝隙,打的是信息差。

“但总不能一直这样吧?”我问。

国栋点头:“当然不能,所以我们自己现在也在想办法。”

他列了三个方向:

地方文旅招商应该请第三方机构来做初步判断,至少把那些有失信记录、空壳公司、无资金流的项目挡在门外。

以前是来者不拒,现在宁愿零项目,也不要给自己背负面工程。

不能只看投资方,要找到真正的运营方。

国栋特别解释称,“有时候你看的是A公司出资,但真正要落地、运营的,其实是底下的B团队,很多事都藏在这一层。”

说白了,真正好的招商是一次双向奔赴,而烂的招商注定是权责不清的拉扯。

国栋最后说了一句:“我们现在的政策底线很明确,宁可不签,也不能签错。”

这话说得很官,但也很真。

他是一个招商人,但也是个风险管理者。

在这个骗子横行、资源稀缺、压力拉满的战场上,他还在一线扛着,比别人更清楚文旅招商光热闹没用,能不能体面收场才是关键。

今日话题: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见过的文旅招商骗局

————   END   ————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