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晶模仿吴彦祖,有搞头吗?
说起来很“丢人”——
在辛芷蕾威尼斯称后,终于成为“国际巨星”的时候,我却把所有心思都放在了王晶身上。
我以为,这也是一件很有价值的事。
事缘前些天王晶出了一本书,《人生由我掌控》,属于是《少年王晶闯江湖》的内地版,不过,他给这个内地版增加了一些关于创作的内容。
甚至还在直播间卖了一个叫“王晶大师课”的课程。
王晶卖课?
学吴彦祖?
不过因为“创作”这两个字,倒是让我很是好奇——
都知道王晶喜欢聊八卦,喜欢吹嘘自己多么能赚钱。
他怎么谈创作?
于是抱着去看“王晶第一次聊创作秘密”的心态,我这两天全身心地投入了王晶的电影世界。
结果,终究是我天真了。
01
这是一门很奇怪的课,至少我从未见过。
它一共30节。
可每节课的时间却是异常的短——
最长十几分钟,最短的,只有两分钟。
两分钟能上什么课?
王晶说,我能。
于是你可以看到,绝大多数时间里,他只是提出一个概念,然后简单说上两句,就当这节课讲完了,这样的“效率”,让我很遗憾上学时没遇到过这样的“老师”。
不过短归短,王晶倒也没藏着掖着。
他把自己的秘密和盘托出。
简单来说,综合这门课,以及同步发行的那本书,我总结下来,王晶的创作密码大概有以下三点:
一,要取悦观众,懂得观众的情绪。
二,要学会模仿。
三,要建立自己的IP。
熟悉吗?
熟悉。
因为这就是香港电影黄金年代,大部分人都在遵守的商业准则。
举例来说,取悦观众。
要知道,香港电影那个年代的受众大多是中下层,是“咬蔗帮”与“打工仔”,对于他们来说,电影的娱乐性需求是远大于艺术性的。
于是电影人需要使出浑身解数来取悦观众。
就像一个众所周知的规则——
在喜剧片里需要每分钟有一个笑点,每五分钟有个较大的笑点,每十分钟有个爆笑的笑点,这个规则自许冠文开始就已经实践了起来,到了新艺城时代,更是成为七人小组的铁律,以至于故事本身严不严谨变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笑声能够铺满整场放映时间。
王晶把这样的“秘密”当重点来讲,也是因为这的确是他当年的武器。
而模仿和IP就更不用说了。
香港电影本身就具有很强的模仿基因,很多哪怕是经典电影你也能看到借鉴和融梗的影子(像是《黑猫》那种完全借鉴的却也不多),香港电影本身也是“跟风”的重灾区,就拿王晶自己来说,光是赌片,除了三部《赌神》,还有《赌侠1999》《赌侠大战拉斯维加斯》《千王之王2000》《赌圣2、3》《中华赌侠》《澳门风云》系列等十来部赌片,算是把这个题材榨了个干净。
你说他没有干货?
也有。
比如他会(相对)详细地分析《九品芝麻官》里的铺排与爆发。
他觉得,“《九品芝麻官》可以算是一个课本。”
电影说的是一个无法实现正义的候补知县,最终依靠在妓院学习的泼妇骂街的方法,实现了底层正义的故事。
为了达到爆发的效果,王晶在前面的剧情里安排了大量的铺垫。
这里痴呆的妈妈。
也有学杂技吞剑的场面。
以及文盲的设计。
于是到了最后一场戏,当前面的“雷”一个个按序爆炸的时候,周星驰的人物状态从最低点迅速涨到了最高点,给观众带来了很大的爽感。
所以没错。
我们其实并不能说王晶这次卖课没有诚意。
但显然,价值较低。
他是在拿自己的理解中,八九十年代香港主流商业片的创作经验,来指导当下的电影创作,甚至于是短视频的拍摄。
有点刻舟求剑的意味。
是的,他的目标受众其实是想拍短视频的人
02
王晶有意淡化的一件事是——
八九十年代的香港主流电影之所以成功,大多数情况下靠的并不是剧本,甚至于不是导演。
而是一整个工业体系人才的合力。
比如说,武侠片。
我们常说徐克是武侠片大师,他在90年代拍摄的《黄飞鸿》等电影至今仍是一代经典。
可为什么《射雕英雄传》就扑了?
不是想法不行。
而是现实问题。
没错,我至今依然认为,徐克对武侠片的动作呈现有着极高的想象力。
我甚至认为,《射雕英雄传》结尾花絮才是他想拍的。
但很显然,基于这个故事,基于这些演员,他没有办法实现这个想法,于是只好拍成了花絮。
那么,《黄飞鸿》为什么又可以?
还是“人”不同。
就拿武术指导来说,还记得当年一开始徐克找的是黄飞鸿的传人,刘家良做武术指导,可两人理念不合,徐克也没有妥协,于是分道扬镳了。
大师级的武指说不要就不要,底气就在于,徐克有的选。
他随即找到了袁祥仁和袁信义。
重新开始。
可是呢,到了结尾的大战,徐克突发奇想想拍梯子大战,袁祥仁和袁信义即便很优秀,也达不到徐克的要求。
而此时,李连杰还受伤了。
怎么办?
如果在今天的环境里,连业内一流的动作指导都实现不了想法,最能打的超级巨星也打不了了,这个想法也就基本黄了。
可那些年啊,未必。
于是,袁祥仁找到了自己的哥哥,袁和平,后来的“天下第一武指”来设计这场戏。
李连杰受伤了也不要紧。
因为当年的龙虎武师里,还有诸如熊欣欣、谷轩昭、凌志华这样的高手,可以当替身。
结果这场戏整整拍了一个月。
遂成经典。
你看,如果没有袁祥仁和袁信义以及袁和平的帮忙,如果没有熊欣欣等人能力,徐克就是想得再天花乱坠,也只是空想。
至少在动作层面,要大打折扣。
其实非但是动作电影,其他类型的电影也是如此,很多都是合力的结果。
毕竟那个年代人才济济。
不但有好的演员,好的编剧这类在创作核心的电影人。
还有黄霑顾嘉辉之类的音乐人。
还有张叔平奚仲文这样的美术指导。
还有钱嘉乐熊欣欣之类的替身。
还有杜可风刘伟强之类的摄影。
……
总之就是,几乎每一个岗位你都能找到不止一个顶尖人才以及数不清的优秀人才。
你想拍出《逐梦演艺圈》那样的电影都难。
就拿王晶举例的《九品芝麻官》来说,没错,剧本的安排在王晶作品里算是优秀的了。
可如果没有主演周星驰。
如果没有配乐胡伟立。
如果没有《包青天》《审死官》《赌圣》等当时大火的影视作品(都是《九品芝麻官》借鉴的对象),这部片也不会拍成现在这样。
所以你真的能学到所谓香港导演的精髓吗?
要知道,那个年代的电影人,往往都是通过耳濡目染,通过一次次的失败尝试,逐渐地找到了自己的风格与特点,从而成长为优秀的电影人的。
就比如王晶常常挂在嘴边的杜琪峰。
他是王晶父亲王天林的徒弟。
可我分明记得,王天林那代的导演是不会真的像上课一样,教授自己的弟子什么技巧什么理念的,而杜琪峰也确实说过,王天林并没教过他什么。
他的成长,源自于自己的思考。
而不是授课。
否则,你也没法解释,为什么连王晶自己,都拍不出好电影了。
是他不懂他自己说的这些吗?
还是说,懂了也没用?
03
所以为什么王晶要推出这么一门课?
或许他也不是真的想教会大家些什么,他没那么好为人师。
这只是一种大势所趋。
他以为的“风口”。
一个现象是,自从“吴彦祖教英语”火了之后,有大量的港台名人投入到“卖课”这一赛道上来。
比如向太。
她前段时间除了一款叫做《向太向上闺蜜圈》的课程。
主打一个“向上社交”。
或者霍汶希。
我们以为她是英皇的经纪人,可是最近,她也开始卖课了。
叫《霍汶希的25堂精准识人课》。
说是能够教会你打造职场魅力,应付职场危机。
甚至伊能静。
很有意思的是,她最近也在卖叫《伊能静的30堂高能量女性成长课》的课程。
第一课就是,“天崩开局,生命地图的起点”。
什么情况?
港台明星们组团打入内地教培市场?
或许是因为,短视频赛道太挤了。
这些年里,不管你是否留意,都会看到很多我们记忆中的那些角色和演员,“活”在了短视频里,就像是一个个沿街叫卖的路边摊,充斥了“下岗再就业”的明星们。
这里有人在卖情怀——
比如洪金宝,最近他最火的视频是探访《八两金》的拍摄地,故地重游。
时空交叉剪辑,也是让人唏嘘。
比如李国麟,你会发现他的账号里,有很大一部分都是鸠摩智的装扮。
一个角色吃到老。
这里也有人在卖八卦——
比如王晶,最近张曼玉开了小红书账号,成为热点,于是他又聊张曼玉。
说了一些她在八十年代的经历。
比如李修贤,他也经常会去讲一些香港演艺圈早年的八卦故事,以及与周星驰的矛盾。
讲真,要比王晶“猛”太多了。
使出浑身解数的目的是什么呢?
大部分是直播带货。
尤其是我们看TVB的直播间里,总是会一轮接一轮地换上自家公司的艺人,在那里叫卖。
甚至于几个月前还出了个热搜——
300岁TVB老人跳晚安大小姐
说的就是在直播间里,吴卓羲、王浩信、郭晋安、欧阳震华等TVB老人表演二次元舞蹈的事,显然,他们觉得当下想要赢得大众欢心,就必须这么做。
这样“卷”的结果,就是“带货”这件事越来越难做。
他们只好去开辟新赛道。
恰好,此时吴彦祖的英语课火了,这给了这些名人一个启示——
既然吴彦祖能卖英语课,我们为什么不能?
于是向太卖社交课,伊能静卖女性成长课,霍汶希卖职场课,王晶卖电影课,每个人都占准了自己的定位,试图榨干自己的“剩余价值”。
当然,对于依靠自己的储备,试图进行知识变现的做法,我举双手赞成。
不过既然是内容付费,我们最终还是得以内容说话。
在网友的反馈中,我们能看到这些所谓的课程无一例外地遭遇了不少差评,比如所谓的社交技巧也只是满大街都能看到的技巧,所谓职场技能与那些免费的短视频分享也没什么区别。
而王晶的这次电影课。
或许我只举一个细节,你就能明白这次课程的“含金量”——
他说他非常喜欢库布里克,他所拍的《闪灵》以及《末代皇帝》都是非常好的作品。
库布里克的《末代皇帝》?
“不世”还打成了“不是”
我们当然允许一个人的记忆偏差,但从这个细节也可以看出,王晶对于这次的课程,其实并没有认真准备,也没有精心打磨。
它的本质上,和抖音的那个账号“王晶大讲堂”没什么区别。
都是主打一个“几分钟教你学会一项技能”。
目标很下沉。
所以怎么说呢?
一个数据是——
据新榜统计,向太和伊能静的课程上线几天内,销售额都已经超过了200万元。
而王晶的课,光是看抖音和微信的数据,也已经超过了40万。
其实他们都有得赚。
但就像王晶自己在视频里说的,在短视频的年代,一个人需要有自己的人设,打造自己的IP。
如果你的人设被打上了“收割流量”的标签。
那么最终损害的,还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