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铸长城:铭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艰苦卓绝与伟大胜利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艰苦卓绝的伟大战争。” 这简短的话语,承载着一段山河破碎、生灵涂炭的苦难岁月,更镌刻着一个民族在绝境中奋起、用鲜血与生命捍卫尊严的壮阔史诗。从 1931 年九一八事变后的局部抗战,到 1937 年七七事变后的全面抗战,十四年间,中华大地饱受日军铁蹄践踏,家园被毁、同胞受难,但中国人民从未屈服 —— 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亿万儿女凝聚起 “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的磅礴力量,以铮铮铁骨战强敌,以血肉之躯护山河,最终取得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这场艰苦战争的生命线。在国家危亡之际,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大义为重,率先提出 “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的主张,力促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打破了国共两党长期对立的僵局。1937 年 9 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原本分散的力量被拧成一股绳:正面战场,国民党军队在淞沪、徐州、武汉等战役中浴血阻击,用牺牲迟滞日军进攻;敌后战场,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占区,开展游击战、破袭战,创建抗日根据地,让日军陷入 “人民战争” 的汪洋大海。从平型关大捷打破 “日军不可战胜” 的神话,到百团大战振奋全国军民士气,再到无数普通民众送儿参军、捐粮捐物,统一战线如同一面旗帜,将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爱国华侨、民主人士等所有爱国力量团结在一起,构筑起抵御外敌的 “铜墙铁壁”。

这场胜利,是中国人民用 “铮铮铁骨” 拼出来的。在冰天雪地的东北,杨靖宇率东北抗联将士以草根、树皮甚至棉絮充饥,在零下 40 摄氏度的严寒中与日军周旋,直至弹尽粮绝仍坚守气节;在枣宜会战中,张自忠将军亲率部队冲锋陷阵,身负重伤仍高呼 “杀敌报国”,最终壮烈殉国;在敌后根据地,刘胡兰、狼牙山五壮士等无数英烈,用生命诠释着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的民族气节。不仅是军人,无数普通民众也在以自己的方式抗争:河北农妇邓玉芬送五子参军,四子牺牲仍坚定表示 “我还要送老六去”;爱国华侨陈嘉庚倾尽财力支援抗战,组织华侨机工队回国参与滇缅公路运输,用行动践行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正是这一个个 “血肉之躯”,用不屈的意志筑起了坚不可摧的长城,让侵略者看到了中华民族的脊梁。

这场胜利,更具有里程碑式的历史意义。它结束了近代中国在外敌入侵中屡战屡败的屈辱历史,洗雪了鸦片战争以来的民族耻辱,让中国人民第一次在反抗外敌的战争中赢得彻底胜利。同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牵制了日军大部分兵力,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也让中国国际地位显著提升,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开启了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新篇章。更重要的是,这场胜利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只有凝聚全民族的力量,团结一心、共赴国难,才能战胜任何强大的敌人。

如今,硝烟早已散去,但那段艰苦卓绝的历史从未远去。铭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不仅是缅怀英烈、致敬牺牲,更是要传承 “团结一心、不屈不挠” 的抗战精神。在新时代的征程上,面对新的挑战与考验,我们更应从这段历史中汲取力量,始终团结在党的周围,以爱国情怀为魂、以奋斗实干为笔,续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崭新篇章,让英雄的精神永远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