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保:与其克扣,不如回归财政转移支付(补充稿)

       最近一段时间去社区医院看病基本拿不到药。我受凉腹泻去医院拿药,黄连素这种常用药药房2个多月没有货,糖尿病的二甲双胍缓释片也变成自费的了。眼科和耳鼻喉科一进门医生就说我可以给你检查,但是没有药,好歹医生同意开病例到药店拿药,一盒24粒的黄连素等了一个多小时刷了6次脸才拿到药。近来,自来水不干净洗两次脸就要滴滴眼药,但诺佛沙星药水医院没有——什么眼药水都没有。咽炎,耳鼻喉科只有盐水。你说这医保保的啥?老年人神经功能低下,维生素B类药也没有。甲钴胺明明说明书讲连续服用不要超过3个月,但是B12社区医院长期没有。我的咽炎服用西地碘含片比价格高的清咽滴丸好一些,但社区医院就是没有。我跟医生也讲了5盒西地碘含片等于一个疗程,价格相当于一盒清咽滴丸,既省钱又治病为什么医保不考虑“费效比”呢?

       你就看看医保的自由裁量权有多大:医保卡每月的钱说扣就扣了,两个起码的招呼都不打,每月一下子就少发30%。这边在医院拿不到药那边有扣减医保卡里的钱。现在很多时候就靠自费治病。这算什么医保?

       现在年轻人说老人医保就靠年轻人交社保。我看也有道理:69年我毕业参加工作,工资28.6元只够吃饭。那时正是贯彻“低工资,多就业,生老病死有依靠”的方针。按照财务说的话就是企业除了工资和企业管理费之外其余的利税全部上缴财政。职工看病从厂里拿张“记账单”到医院自费一角钱挂号,把“记账单”交给医院就可以看病拿药,每月医院凭记账单与企业结算,企业财务则凭结算账目从财政那到相应的拨款给医院。退休也改为由企业直接支付变成财政收入中由支付。后来的社保制度实行中这一大波老人的“视同缴费年限”的空账实际上就是财政没有从利税中为老人补齐这个”历史空账“而已,不过算是”新官不理旧账“。

       说到底,就是老一代的退休职工经历了两个不同的社保时代,计划经济时代企业除了管理费所有利税全部上交国库,职工养老和看病费用都是按照财政拨款形式发还企业,也就是现在说的所需资金费用由财政转移支付(包括企业大修理资金也是如此)。问题是92年实行新的社保制度时此前的职工退休金和医疗费没有统筹一说,就是按照规定标准安时转移支付,一直不变。问题是92年的社保制度没有考虑此前职工的退休金和医保经费上缴国库的部分是不是取出补充到社保统筹储备金里面——这就是当下社保和医保资金储备严重不足的根本原因。“新官不理旧账”是目前各地财政普遍存在的问题,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不了,那么每届政府预算投入就不能超越本届政府的换届时间。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