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教育是否需要考核?怎么考核?如何量化?

【本文由“退休的修车匠老杨”推荐,来自《左玮:“普法教育先于道德教育,不见得是好事”》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左老师,你说的很好。但几个问题,需要探讨。

第一.德育教育是否需要考核?怎么考核?如何量化?

德育让位于通识知识教育的最大无奈在于,所有的德育结果都只能被观察,而非被考核,更不可能被量化。

比如:我天天给爸妈端洗脚水,这是被观察的结果,而不是你天天去我家盯着我给我爸妈端洗脚水,又或者我拿着手机自拍我给我爸妈端洗脚水,然后上传某打卡APP,以完成本月KPI。

也就是说,德育不是结果,而是过程。

第二.德育如果成为教育加分项,如何避免其成为阶级固化的帮凶?

稍微想想汉代“举孝廉”的那些破事就都明白,德育先行的结果,未必是全民素质的提高,反而阶级固化先会到来。

新时代的“二十四孝”,分分钟给你造出来。

第三.造成“努力学法、知法犯法”的原因,究竟是德育教育的失败,还是法律设计的漏洞?

同为文科生,我最反对的就是“轻罪化”法律建设和“例外式”法律建设。

一旦出现这两点,那就会在原本还算严谨的法律体系中,钻出无数的漏洞。

比如:16岁以下不执行死刑,所以16岁以下可以肆无忌惮;

比如:70岁以上不执行死刑,所以坏人变老了可以为所欲为;

比如:精神病不执行死刑,所以杀人之后先开精神障碍证明;

这本身就是法律的漏洞,而非德育教育的问题。

再好的德育教育,碰到变相的“纵容作恶”/“鼓励作恶”的法律体系,他照样失败!

第四,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到底是通过德育教育达到的,还是通过严刑峻法实现的?

这个不难猜吧?

商鞅及其弟子在《商君书》中提出的“驭民五术”早已经揭露出所谓的“传统美德”是如何被统治阶级塑造出来的。

总结:德育教育的基础,依然是完善的法律体系和相对公平的法律建设,脱离这个基础谈德育教育比普法教育更重要,就是在缘木求鱼。

本身就充满各种漏洞的法律体系,越加强德育教育,反而越让老实人“精神分裂”:一次涉及自身受损害的现实,比100次说教,更能打动人心。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