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GB-Mini LED“三国杀”:三星索尼为何都在抄中企作业?
文 | 佘宗明
说到精密制造,很多人会想到日本。说到日本制造,不少人会想到1969年的CES。当时松下展出的1.5吋电视机凭着仅907克的重量惊艳全场,让无数人对日本制造刮目相看。
松下的大放异彩不是偶然:自上世纪60年代起,日系品牌就蓬勃生长,索尼、松下、夏普们在随身听、VCR、彩电等领域屡现突破,奠定了日本在全球电子产业版图中的领头羊位置。
到了80年代,跟日本毗邻的韩国制造业也快速起势,“彩电双雄”三星、LG引领了LCD、QLED显示技术革命,成了高端制造代名词,就是韩国制造做大做强的鲜明注脚。
对于日韩制造业的崛起,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等人提供了名为“蛙跳模型”的合理解释:无论是20世纪初期的美国超越英国,还是下半叶的日韩追赶美国,都遵循着相同路径——领先国因旧技术锁定效应陷入路径依赖,后发国通过突破性技术应用实现跨越式赶超。
循此理论,后发国赶超领先国的关键支点在于新技术路线。
如今蛙跳模型又到了应验时刻。只是,这次新旧势力代表变成了中国与日韩。
9月5日,IFA 2025开幕。这次展会上,RGB-Mini LED技术成了显眼包。
三星展示了采用RGB-Mini LED技术的首款115吋 Micro RGB电视,索尼邀请部分媒体闭门体验了自研的RGB高密度LED显示系统。
但要论“这条街上最靓的仔”,非中国电视巨头海信莫属。作为RGB-Mini LED电视开创者的海信,携全球首款量产RGB-Mini LED电视产品UX参展,还全球首秀应用了10万元级电视UX同款技术的新品U7S Pro,就差将“代际领先”四个字打在公屏上了。
▲截至目前,海信已推出UX、U7两大系列RGB-Mini LED电视,是该品类产品线最丰富的品牌。
这次第,就相当于三星索尼脚刚迈入“新手村”,海信就已经把进度条拉到“王者局”了。
很显然,IFA 2025已拉开RGB-Mini LED“三国杀”的序幕。这场PK是一场角力,也是一次确认:RGB-Mini LED已成全球最领先的液晶显示技术。
至于谁能成为RGB-Mini LED赛道的执牛耳者,博弈格局中的卡位里就写着答案。
01
43年前,经济学家多西曾用“技术范式—技术轨道”理论揭示技术发展的动态演进机制。在他看来,技术范式是解决技术问题的模板,技术轨道则是技术范式下的持续演进路径。新技术的出现会打破旧范式,形成新技术轨道,推动产业升级。
百年电视史的发展,就印证了这点:从CRT(显像管)、等离子、LED(发光二极管)、OLED(自发光屏)、QD(量子点)再到激光、Mini LED(微型LED显示)等,每次技术革新,都会重塑整个行业,带来发展增量。
而今,全球显示产业发展图谱中的“下一代显示技术”箭头,就指向了RGB。2025年,就是RGB-Mini LED元年。
套用网络流行句式说,你可能不认识RGB-Mini LED,但你一定会喜欢画质更好的电视。
事实上,画质提升确实是显示技术进化的叙事主线。前几年的高端电视市场为什么被QD-OLED与QD-Mini LED主导?其采用的蓝色LED背光+量子点膜方案,带来了色彩纯度、色域面积、色彩体积、控色精度的提升,就是主要原因。
只不过,QD-OLED在亮度上长期受到发光材料物理特性限制,QD-Mini LED也因量子点转换容易出现色彩漂白现象。“间接控色”的天然缺陷,硬控了其画质还原度上限。
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那么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RGB-Mini
LED电视的问世,就是应观众对亮度、色域的更高需求而生——吃过细糠的“眼睛”再容不下粗糠,被业界称作“OLED之上的画质新标尺”的RGB-Mini
LED满足的就是看比赛玩游戏的体验升级需求。
前段时间,我去北京九龙山附近的京东Mall逛,就体验了一把在116吋的UX上玩《黑神话:悟空》的感觉,虽然不懂海信工作人员说的“色域覆盖率达到 100% BT.2020”意味着什么,但游戏画面层次感与HDR暗部色彩细节表现还是让我备受震撼。
这背后是,RGB-Mini
LED实现了从单色背光到RGB多基色背光、从二维控光到三维光色同控的跨越,形成了超大色彩空间、超高色彩纯度、超广色彩视角。在“三超”特点下,Red(红色)、Green(绿色)、Blue(蓝色)三原色真正能“红得正、绿得准、蓝得透”。
▲RGB-Mini LED画质表现可碾压QD-OLED。
我此前曾在文中写过:如果说,以往的很多显示技术相当于将只能发白光的手电筒光线投在不同颜色的玻璃纸上,那RGB三维控色液晶显示技术采用RGB三色直驱显示+分区控光控色,就是用三支单独可控的手电筒直接照到屏幕上,还能像调色盘那样混合产生所需的亮度和色彩。由于少了那层“玻璃纸”,色彩更逼真了,亮度也更高了。
从画质维度看,若将QD-OLED视作高手段位,那RGB-Mini LED就是宗师级别,妥妥碾压。
在此背景下,RGB-Mini LED成为中日韩电视巨头的技术角力焦点,也就难言奇怪了,谁不想在决定电视行业下个十年的次世代显示技术竞争中掌握主动权呢?
在激烈角力中,不难看到日韩制造的“近路”与中国制造的“进路”,二者拼在一块,合成的便是全球显示产业格局重组的图景。
02
发力RGB-Mini LED技术,对日韩企业来说是抄近路——三星索尼,都是摸着海信过河。
回顾过去几十年,从CRT到OLED,掌握显示技术路线主导权的全都是日韩企业,“日韩主导技术,中国负责制造”已成路径依赖。
但当RGB-Mini LED成为中国显示技术“蛙跳”新支点后,格局明显在扭转。
三星在IFA 2025上推出了首款115吋所谓的Micro RGB电视,计划年内量产上市,虽然产品名称上用的是“Micro LED”,但这不过是用命名标新建立差异化心智的策略而已,它采用的仍是RGB-Mini LED技术。
▲三星此前在韩国本土推出了采用RGB-Mini LED技术的所谓Micro RGB。
索尼在AWE2025上推出General RGB LED后,又在IFA 2025上闭门展示了RGB-Mini LED原型机,将量产时间表定在了2026年。
某种程度上,二者都是对海信开拓出的新技术路线的战略追随:三星115吋新品尺寸上跟海信116吋UX相近,索尼捡起20年前弃掉的那张牌,对标意味不言而喻。
事实就摆在那:在RGB-Mini LED电视从概念层迈入产业化阶段的庆功宴上,海信要是没到,其他厂商都不好动筷子。
因为海信迄今仍是全球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实现RGB-Mini LED电视量产的品牌,“RGB,就看海信”的用户心智已在积极市场反馈的助攻下日益根深蒂固。
问题来了:是三星索尼不想将CRT电视市场霸主、LCD电视市场王者的领先优势,复制到RGB-Mini LED技术上来吗?
当然不是,它们很想,但现实不答应。
从步调上看,三星索尼都慢了海信一拍,鉴于1年时间差留下的产品迭代、价格优化与品牌认知度建立窗口,身位差距没那么容易抹除。
从产品上看,海信继推出全球最大尺寸RGB-Mini
LED电视UX后,又在IFA2025上全球首秀了预计9月底量产上市的RGB-Mini LED新品U7S
Pro,二者还都通过OTA升级方式在行业率先支持杜比视界第二代(Dolby Vision 2),这提升了其丰富度与领先性。
从价格上看,三星同类产品定价高达23万元,海信RGB-Mini
LED电视凭借规模化优势打破了行业内 “高端必高价” 的认知,与竞品形成 “技术同级、价格更优” 的竞争优势,将全球最领先的RGB-Mini
LED技术应用到主流价位段的“全球爆款王”U7系列上,更是将“心价比”优势凸显了出来,特别是完美继承了UX核心优势但价格更加亲民,被媒体评价为“2025
年最值得买的RGB-Mini LED电视”。
眼下的形势就是:三星索尼未必想复刻海信路线,但白热化竞争形势由不得它们不抄作业。
首先,RGB-Mini LED技术的长远价值已被验证:“高端显示新标杆”“客厅新能源电视”等业界赞誉,标明了RGB-Mini LED电视在画质、能耗等多维度的优势,也将其往“液晶显示天花板”的位置上推。
其次,OLED电视的市场份额被挤压:根据Omdia数据,2025年上半年,海信在全球100吋及以上大屏电视出货量中登顶榜首,市场份额高达58%。海信能坐稳百吋市场的头把交椅地位,RGB-Mini LED功不可没。
再者,电视市场竞争容错率极低:技术壁垒的高墙,使得三星、索尼等电视巨头不得不站在巨人肩膀上,否则差距可能会被拉得更大。在海信已跑通技术通路与商业链路,UX热销验证了RGB-Mini
LED技术可行性与市场接受度的情况下,三星索尼跟进,是缩短切入路径的最优解,也是抵御份额被蚕食的不二法。
03
抢滩RGB-Mini LED技术,对中国制造来说是谋进路——海信是以底层创新突破为轴,带动中国大显示产业的整体跃升。
三星索尼的“先观望后跟进”,是对海信新技术路线引领力的盖章确认。本质上,RGB-Mini LED不是对既往显示技术Bug的表层修补,而是底层重构。
因抛出“奇点理论”而闻名的雷·库兹韦尔曾提出加速回报定律,意指技术发展不是线性化的,而是指数级的。依据是:技术进步既是结果,又是推动下一轮创新的动能。
但新技术路线从来都不是自然而然冒出来的,而是长期主义支撑的和持续攻坚驱动的。
应看到,早在2004年,索尼就曾推出过RGB LED电视样机,并于2008年推出过采用RGB背光的Qualia X4500电视,意欲改变传统液晶电视“先将LED发出的白光分解出R/G/B三种颜色,再结合液晶的透光性实现图像色彩再现”的模式。
但受限于LED芯片稳定性差、光衰严重、成本高昂等问题,它始终未能突破量产瓶颈。
不是索尼弱鸡,而是RGB LED要解决发光效率低、寿命短、高温色偏、色纯不足等问题难度太大了:灯珠设计上,你得考虑RGB三色灯各自的波长稳定性、色偏、寿命;生产工艺上,你得保证每个RGB灯珠参数精准一致;光学设计上,你得让数千灯珠均匀发光、精准混色;驱动环节,你得确保散热、稳定与兼容性;控制层面,你得用复杂算法实时校准灯珠色彩不一致问题……
海信的解决路径,可以归结为“双芯突破”:一颗是“破局之芯”——全球首颗RGB光色同控画质芯片H7,另一颗是“攻坚之芯”——全球领先的三原色自发光RGB-Mini LED芯片。
▲海信用“双芯”定义了全球RGB-Mini LED量产黄金标准。
前者破解了传统画质芯片需要先提亮度再调色彩的分时处理掣肘,实现了从显示场景AI分析识别到AI自适应控光再到RGB多基色显示颜色精准控制,解锁了光色同控这么个世纪难题;后者解决了LED三色芯片应用中最核心的效率、寿命、色偏、色纯等问题,让RGB三原色灯芯独立直显的效率更高。
正是这两颗“芯”,托起了海信自研RGB-Mini LED技术入选“十四五”硬核成果案例,成为显示领域唯一获此殊荣者的底气。
海信用“双芯”定义了全球RGB-Mini
LED量产黄金标准,也用从核心芯片、背光模组到画质算法的全技术链闭环,证明了中国企业具备以锲而不舍的决心与N年磨一剑的耐心锤炼出世界级硬核创新的能力——要知道,海信
RGB-Mini LED 成全行业效率最高方案,背靠的是ULED平台20余年的技术积累。
就此看,海信在RGB-Mini LED技术上的成功,意义不只在于单项技术突破,更在于发展模式验证。
在硬科技已成大国科技角力前沿、技术创新已成国家竞争力核心要素的当下,中国企业在新型显示技术上的引领,为中国制造赢得了更多全球产业竞争中的话语权,也为中国制造蹚出了从引进国外技术到加强自主研发再到产业规则制定的进路。
04
着眼长远看,中日韩电视巨头柏林斗法中的“引领者-追随者”站位,反映的是产业标准定义权与规则制定权的深层次转移。
这类转移,会带来多重链式反应,这些反应,最终会顺着“索洛模型”助益经济社会发展。
比如,中国显示产业的身位转换。以往中国显示企业常因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关键零部件依赖进口只能亦步亦趋,但如今海信在RGB、激光、Micro三大显示技术上的全球领先,强力扭转了“进口芯片+海外专利”的依附模式,带动了中国显示产业从 “追赶” 到 “并跑” 再到 “领跑” 的转变。
又如,中国本土产业链的生态化优势提升。技术创新有溢出效应,RGB-Mini LED上的全链路自主,作用就会朝着辐射上游芯片面板、中游背光模组、下游整机组装的方向溢出,最终强化国内供应链韧性。
再如,全球产业链和消费者都会跟着受益。三星索尼的入局,标志着全球RGB-Mini LED阵营的初步成型,也延伸了全球显示行业的产业价值。在中国创新驱动的全球显示产业链逐步形成“中国引领—全球共创”的良性循环后,势必为全球消费者带来更多先进的电视产品。
在2025世俱杯上,很多人就从UX比QD-Mini LED更细、比 OLED更准、比QD-OLED 更艳的画质表现中,对它何以被称作“全球超旗舰电视的中国答案”有了更清晰的感知。
那随着海信把沉淀的RGB-Mini LED技术用在颇具爆款相的U7S Pro上,为行业中高端液晶电视带来跨代升级的利好也必然反映在用户看比赛看得更爽上。
到头来,显示产业话语权转移,会在海信被中国电子视像协会认证为“RGB-Mini
LED产业化的开创者”,海信116吋UX在CES 2025上首次亮相就拿下“全球科技突破产品”大奖中显现,也会在世俱杯球场边的“Hisense
100″TV,Global No.1”“Hisense RGB-MiniLED TV”围挡标语,海信成为2026年美加墨世界杯官方赞助商中凸显,更会在“海信是最懂RGB-Mini
LED的品牌”的用户心智中尽显。
▲2个月前,世俱杯赛场围挡上的海信RGB-Mini LED电视标语曾引发关注。
而以海信为代表的中国企业塑造“技术定义→标准输出→产业辐射”链条的核心支撑,是底层技术创新。RGB-Mini LED就属于硅谷创投教父彼得·蒂尔所说的“垂直进步”。
彼得·蒂尔在《从0到1》中将进步分为两种,一种是照搬既有成功经验的水平进步,对应着从1到100,一种是带来新事物的垂直进步,对应着从0到1。他认为,真正的创新不是复制已有模式,而是创造全新事物。
中国制造进阶,要的就是“垂直进步”,这有赖于更多头部企业成为“制造时钟的人”。
著名管理学家吉姆·柯林斯就认为,伟大公司通常是制造时钟的人,而不是报时的人,它们主要致力于建立一个时钟,而不只是找对时机用一种高瞻远瞩的产品打入市场。
毋庸置疑,海信开辟的RGB-Mini LED新技术路线,就是全球显示产业需要的那只“时钟”。而现在,时钟运转的基准点是东八时区(UTC+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