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造车新模式,退后一步,海阔天空?
在2025(第三届)未来汽车先行者大会上,华为常务董事、终端BG董事长余承东曾透露,“一个拳头只有五个手指,华为将只有‘五界’。”
此前,华为已分别与赛力斯、奇瑞、北汽、江淮、上汽合作打造了问界、智界、享界、尊界、尚界,覆盖了10万+到百万级别的价格区间和消费群体,确实把五个手指全部用完。
但外界对“大嘴”余承东的话,似乎也有所保留。不少网友认为,华为接下来大概率还会换个由头推出更多的“界”,毕竟除了“五界”,华为其他造车模式均表现平平。
如今看来,网友的猜测也大差不差。近日,《财经汽车》援引多个信源消息称,华为将在年内正式发布一套全新车企合作模式,构建一种“车企主导、华为深度嵌入”的协同架构。
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已日渐白热化,华为在此时推出新的合作模式,将会如何搅动市场,又会让华为精心构建的“五界”面临怎样的挑战与重构?
华为“造车”新模式
目前,华为与车企的合作主要有三种模式,第一种是合作最浅的零部件供应模式,华为充当传统零部件供应商角色,为主机厂供应标准化硬件模块。
第二种是合作最深的智选模式,华为深度介入汽车产品全生命周期,从产品定义、设计研发到销售服务,均发挥主导作用。
第三种是介乎两者中间的HI模式,华为为汽车主机厂提供全栈式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依据主机厂车型平台特点与市场定位,进行深度软硬件定制开发。
其中,华为“五界”均采取智选模式,搭载了华为鸿蒙智能座舱及相关智能汽车核心技术,涵盖中大型的纯电轿车、SUV、MPV等车型;而极狐、阿维塔则采取HI模式。
不过,根据《财经汽车》报道,华为接下来要推出的新合作模式,将区别于以上三种模式,旨在构建一种车企主导、华为深度嵌入的协同架构,涉及智能开发、生态连接与市场规划等多个维度。其区别于从前合作模式的最大特点,是从产品设计的起点就一起协同。
据知情人士透露,在这一模式下,华为在底层定义、节奏规划、生态接入等层面参与得更深,不仅是智驾方案或零部件的供应商,还会在架构、数据、运营上的深层次联动。
不过,华为的介入程度看似变得更深,但其实车企的自主权却反而更多,不仅能够把握品牌与销售节奏,也能更好根据自身品牌调性和产品特点来开发新产品。
如果说华为从前的合作模式,要么是全盘接管的智选模式,在造车方向上难免有所雷同;要么是只提供技术支持,更像是一次性的技术买卖,那么新的合作模式则让华为和车企都有了更大的挑战空间。
一方面,通过更早期、更深层次的合作,让华为与车企从三电到智能生态都一起共创共建,相较于从前在中后期智驾环节才介入,新模式更能释放车企的产品内核和华为的技术势能,不再是“车企提需求、华为做交付”的单向响应,而是基于车企的产品定位、技术基底与用户场景,实现技术与产品的精准适配、价值共生。
另一方面,重构华为与车企合作的生态边界,通过更深层次的合作,华为与车企的软硬件耦合程度将进一步加深,双方进一步共享数据,也能推动智驾方案的迭代和创新速度。
事实上,在华为近期的合作项目中,新合作模式已初见端倪。去年底,华为与广汽签署深化合作协议,彼时就有消息指出,双方正在洽谈第四种合作方式。今年8月,双方共同成立华望汽车品牌,广汽也曾在媒体采访中表示,其与华为的最新合作模式被内部定义为“新型深度赋能”,概括为“广汽智造+ 华为智能”的双核运行模式。
今年5月,华为与东风签署全面深化战略合作协议,外界也曾指出双方会以全新模式进行合作,暂时以“HI Plus”命名,跟华为与广汽的合作模式类似。
华为带不动“界子辈”?
从“五界”到全新合作模式,可以看出华为在造车模式上的转变。有华为合作车企负责人透露,HI Plus模式跟智选模式差不多,最大的区别就是车不进华为门店。
结合华为鸿蒙智行旗下品牌“分网”一事,华为似乎正在弱化“卖车”的渠道属性。今年6月,华为渠道端进行了一系列调整,智界、尚界两大品牌将建设独立销售渠道。接下来,鸿蒙智行网点将分为体验中心和用户中心。前者负责体验试驾销售,后者负责交付售后。
目前,华为体验中心有直营店和加盟店,加盟店投资门槛较低,场地有限,难以支撑“五界”同时存在。另外,不同“界”分属不同车企,提成规则不同,销售人员往往很难一碗水端平。
“五界”同处一地容易产生内耗,“分家”是迟早的事情。除此以外,让“五界”品牌能够各自都拥有鲜明的品牌形象,不再沦为华为的“附属”,也是“分网”的主要原因。
更深层次来看,余承东之所以明确华为只有“五界”,也有华为带不动更多“界”的无奈。在华为“五界”中,问界成为华为智选模式最亮眼的招牌,但却难以成为华为造车的“通用模式”。
今年上半年,问界共交付14.7万辆,同比减少了5914辆,其在新势力销量榜单中,也从仅次于理想的第二名,下滑至第六名。不过,问界的销量虽然有所下滑,但依然在新势力车圈占一席位,6月、7月的交付量更突破4万辆。相较之下,其他“界”的日子就没那么好过了。
享界、尊界分别定位为30万+行政轿车和百万级高端汽车市场,虽然已经打出了一定的品牌知名度,但交付规模始终有限。
智界则高开低走,今年以来其月销量一路下滑,从今年1月的12510辆,下滑至6月的3685辆,下滑幅度让人咋舌。
相较而言,最新推出的尚界主攻10-20万元级别的大众市场,有望承担起鸿蒙智行跑量的任务,但表现则还需要观望。
龙生九子,各有不同。一方面,尽管华为已在极力避免内部竞争,但“五界”在价格区间上难免会有部分重合,比如智界S7/ R7与问界M7/M9,在这种情况下,问界的先发优势便会额外突出。
而且,即便“五界”避开了在同一车型上的竞争,但问界所处的“纯电/增程+六/七座SUV”赛道是一条消费者认可、单车利润高的路线,后加入的智选车品牌只能在其他竞争更激烈,或相对细分的市场中竞争,脱颖而出的难度更大。
另一方面,华为过往的成功经验也不一定能够完全复制。比如华为尝试将问界M7的成功模式复制到智界S7身上,包括强调智驾功能、邀请明星站台等,但当下车圈的智驾比拼已经到了白热化阶段,主攻年轻消费者的智界S7,似乎并没有找准自己的核心卖点。
最后,“五界”捆绑在一起,容易模糊消费者的认知。根据益普索2024年汽车品牌调研,智界S7潜在客户中,68%无法准确拼写LUXEED。而且,一旦其中一个品牌出现负面事件,也很容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随着合作车企变多,华为很难在产品“不打架”的情况下提出更多“界”,像尊界已经定位至百万级豪车,总不能再来一个定位更高的“界”。
重构智驾生态边界
因此,华为正在将其在汽车产业链中的角色重新定位为“技术赋能者”。在“HI Plus”模式下,华为与车企在产品定义、项目研发、产品销售、营销等全环节中,处于共同协作的关系。
这种转变的核心是通过技术优势构建竞争壁垒,而非直接主导制造,也可以看成华为在刻意“去华为化”。其不再执着于“界品牌”的造势,以及华为渠道的销售,而是通过深度绑定,让自己成为智能汽车的“神经中枢”,实现开发协同。
这一模式让华为和车企都能更好实现自身价值,同时互相补全。对车企而言,华为新模式提供了“鱼与熊掌兼得”的可能,它们不用担心跟华为合作而出卖“灵魂”,又能借助华为在智驾、车云等领域的技术积淀,快速补齐智能化短板,从而集中精力打磨车辆制造、底盘调校等传统优势领域,在激烈的智能汽车赛道中更快形成差异化竞争力。
对华为而言,与更多车企合作,其智能驾驶技术、智能座舱系统、车规级芯片等核心技术的规模化应用场景就越广,数据更多,自然也能跑得更快。
今年1月,华为车BU正式并入深圳引望智能技术有限公司,引望作为一家技术平台型公司,曾表示希望成为新能源汽车时代的“博世”。
放在智能终端市场来看,那就是“造硬件”还是“造软件”的选择,相较而言,后者的试错成本更低,打造智驾生态的想象空间也远大于单纯做硬件。
接下来,随着HI Plus模式的不断进化,华为的朋友圈或许还会持续扩大,但挑战也同样存在。
当所有车企都是“华为造”的前提下,华为合作车企之间的竞争,就变成谁能将华为的技术用得更好,并实现成本和体验之间的最佳平衡;华为要在技术标准化与产品差异化之间找到平衡点,也需要精心谋划。
不过,尽管有着未知的挑战,但当华为不再执着于打造“界字辈”,而是让车企站在前台,自己退居幕后,这种“退后一步”的策略,既为车企让出品牌前台,也为华为自身打开了技术输出的海阔天空。
通过传统制造业与创新技术平台的优势互补,将能推动中国智能汽车产业的持续进化,打造智能汽车生态的新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