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该庆幸“惊雷”掌握在中国手里

文 |  北方朔风

每次在中国阅兵前后,西方评论员们总是会说一些莫名其妙阴阳怪气的话,其中大多数都属于没有什么价值的垃圾话,但少数内容也能揭示一些西方对待中国问题的复杂心态。

比如最近一篇文章的指责就很有意思。它指责中国的DF21,DF26和未来的DF27可能的核常兼备能力,会带来战略的不确定性,对核平衡会造成不利的影响,抱怨中国的政策实在是太复杂了。

500

这篇文章发表于原子科学家公报(Bulletin of the Atomic Scientists),对这个名字有所了解的朋友,应该知道这是个有很长时间历史的科学家反战组织。他们对于核武器的态度,一般来说是要么是呼吁取消所有的核武器,要么就是希望建立严格的军控系统。这篇抱怨核常兼备的文就属于后面一种,属于军控学界文章

500

提到军控学界,国内大多数人可能对此印象不太好,毕竟国内少数活跃的军控学者都比较不说人话,还喜欢用所谓的国际规则居高临下对中国指点。当然非要说的话,国外的军控人士,尤其是核军控研究者,也普遍是这个调调。原因其实并不复杂,因为军控本来就是一门先射箭后画靶子的学科,假如非要拟合出来某种规律,那么自然会变得神神叨叨。

这并不是说军控学界都不学无术。实际上核军控界知名度最高的学者之一,托马斯谢林,在博弈论上是有着杰出的贡献的,是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其他军控学者提出的理论也不少,这些理论的适用范围也不限于军事。

那么问题何在呢?核威慑本质上也是博弈论的一种,对博弈论有所了解的朋友会知道,如果我们假设博弈双方什么都不知道,或者是什么都知道,情况会简化很多,但是现实世界的情况往往并不是如此,信息的不对称会使得博弈论增加巨量变数。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强行拟合,就很难找出来什么规律。而如今的情况,并非是冷战的简单重演。

冷战美苏双方虽然制造了很多核武器,但最终对人类十分幸运的是,核大战没有爆发。但如果以今天的视角去看,这也是一种巧合,如果出现某些变数,核大战并非不可能爆发。那么从当年的经验去总结规律,自然会有明显的局限性,这也是社会科学普遍面临的问题,有些社会现象终究是没办法重复试验的。

这种拟合行为对于一些复杂的现象就很难解释。比如说特朗普在第一个任期末尾被解除了核指挥权。如果按照一般的核军控理论模式,这实际上意味着美国核力量的不稳定性是极其严重的,核指挥权可以用一个莫须有的理由转移到其他人的手上,这显然意味着极大的失控风险,这也是军控学界一直批评巴基斯坦核力量不稳定的主要原因。

但是军控界一般不提这个事情,因为军控界这帮人的立场,虽然不能说都是白左,但是普遍也认为特朗普是个不稳定因素,所以觉得解除特朗普核指挥权这种事情怎么能说是政变呢,这是维护世界和平啊。如果总按照这个思路去拟合,得出来的结论显然就千奇百怪了。

国际军控界对中国的不满主要也是如此。他们不满意的是,中国的核政策没有按照国际军控学界总结的冷战那一套模式,也就是通过公开具体的方式,进行一对一的谈判来减少核风险。同时他们也认为中国的核力量建设模式很奇怪,不符合他们的分析模式。总之,就是中国的箭没有往他们画好的靶子上射。

他们对中国核常兼备力量的不满已经表达过很多次了,军控学界虽然分析思路不同,但是他们都相信透明是构成威慑的最合理方式,他们认为中国的核力量缺乏这种清晰性,核常兼备就是一种不清晰的核力量运作模式。但这个假设显然是不成立的。

从博弈论的角度来说,最优策略是需要根据环境来考虑的,全局的最优解往往并不存在。中国当下面对美国的核威胁情况与冷战苏联并不一样,中国的地理环境也不一样,当下时代技术也和冷战天差地别,那么中国必然会选择完全不一样的发展路线。

比如说美国的空基核力量主要包括无动力的战术核弹和射程两千公里左右的核巡航导弹,这和我国射程超过五千公里的惊雷1空射弹道导弹思路迥异。这背后除了轰炸机和导弹设计的理念问题之外,更加现实的情况在于美国通过海外军事基地,占据了地理上的优势,轰炸机可以从距离中朝俄更近的地方出发,而中国并没有这个条件,空基核力量的设计自然会选择完全不一样的思路。对这种差异大惊小怪显然是不合适的,但是很显然,军控学界并没有摆脱这个局限。

500

500

说到底,他们最不满意的应该是中国的核力量和背后的核逻辑没有对他们透明。但这种想法未免太过天真了,透明与隐藏无非是斗争策略的不同选择。美苏之间的部分信息互相透明,也不是一开始就存在的,而是经过反复博弈的结果。但问题在于,当年美国对于苏联姑且还有些同等对手的尊重,但是在冷战结束之后,美国战略学界对于中国的态度真的尊重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美国战略学界关于中国的态度,即使到了今天,也充斥着各种刻板印象与无知。以中国的战略力量建设为例,欧美各大机构的估计都充斥着低级错误。当然他们可以寻找一些理由,比如说认为冷战期间对于苏联的军事力量估计太高之类的。

军控学界还有一个主流的理由是,他们认为宣传中国的战略力量,会让某些天天想着核实战的边缘魔怔人上位,破坏世界和平,而这点也符合美国政治的正确,中国要有威胁,但是不能太有威胁,否则就不利于美国的团结稳定了。

事实证明,在现实世界的博弈中,信息不对称的原因是多样的,并不是只有别人不告诉你才会导致信息不对称。信息存在于那里,但是你不去相信,也是信息不对称的重要来源,在如今信息爆炸的今天,这种信息不对称往往更加重要。在俄乌冲突上,北约对乌克兰几次反攻的指挥就是类似的例子,他们并非没有情报,但是选择了更愿意相信的情报,自然就会翻车了。

这在自诩客观的军控学界也不鲜见。比如说最近汉斯克里斯腾森把空射的惊雷1导弹当成了老式的海基巨浪1。本来搞不清楚这点的外国人挺多的,但是这位克里斯腾森先生,是原子科学家公报每年关于中国核力量年报的主要撰写者。既然他都这种水平了,我们怎么可能指望军控学界对于中国的评估是客观的。

500

所以对于中国,这些军控专家的想法是什么呢?他们希望的是,中国按照他们想象中那一套军控模式参与到所谓的核军控系统之中,却不太考虑这套系统如今的可行性,也不考虑核威慑实际上是整体战略的一部分。在美国在其他领域对中国围追堵截的当下,为什么非要按照这套来呢?

而很遗憾的是,国内很多军控理论家,都是西方理论的复读家(这倒也没什么奇怪的),自然军控界给普通人的印象就不太好了。

500

比如说最近揭秘,在2019年美国特种部队渗透朝鲜失败,杀死朝鲜渔民后逃窜。从今天的视角来看,这件事情显然加速了朝鲜的战略计划,这次特种行动当然不是核威胁,但是带来的战略威胁确是十分直接的。那么朝鲜自然要以可能的方式回应,其中自然包括核手段。

中国的战略力量建设,也是类似的逻辑。而军控学界假定核问题至高无上,所以不应该被其他领域的因素干扰,但是这样的假设真的成立吗?还是说,这是我们最近讨论过很多次的,某种社会科学内部话语体系带来的幻觉呢?

当然客观来说,这些军控学界的人并非是忠于美帝国利益的存在,他们日常对于美国的核建设也指指点点,觉得这些建设并不靠谱。不管是美国的新陆基弹道导弹,还是新战略核潜艇,他们阴阳怪气的时候也不在少数,甚至远远比抱怨中国要来得多,还经常建议美国应该在核政策上公开做出更多的限制,来维护世界和平。

比如说军控界一直认为,美国既然有了稳定的潜射导弹,那么可以取消新一代陆基弹道导弹,认为这些导弹不会提高威慑能力,相反会增加风险;还有针对特朗普,军控界还有人提出,把核武器的发射权,从总统一人决定,改成两人或是更多人决定,需要其他的官员与专家同意之后,总统才能选择发射核武器。

但是说实话,他们的政策影响力其实也就那样,如今的美国政府基本上对于这些政策置若罔闻。冷战后期核裁军能进行,和这些人的关系并没有那么大,更多的是因为冷战式的核竞赛,对于经济社会的压力太大了,美苏双方都不得不控制核武器规模。这些军控人士的理论被采纳,也是一种顺水推舟。

核弹头本身的制造成本其实并不昂贵,一般来说成本会明显低于发射用的导弹。但是问题在于,核系统的成本在于后期漫长的维护,核材料有半衰期,需要定期维护,导弹也罢,轰炸机与潜艇也罢,都需要长期维护,这都需要巨大的成本。而因为核武器本身的特点,它们的服役周期极长,这又给维护增加了巨大的变数。

从这个角度来说,虽然核武器带着极大的神秘色彩,但是就和其他先进武器一样,都需要依赖社会发展的,而非是什么独立存在的神秘实体,这或许是当代军控的最大的变数,决不能简单的从单一视角去看这个问题。但是笔者很怀疑,如今的军控学界有多少人能系统性思考这样的问题。

目前欧美军控学界正在思考的问题是中美俄三方的核平衡。单从核武器与载具数量来看,这个思考是有道理的,但是从整体发展角度来看,这就很有问题了。俄罗斯的核武库基本上是继承苏联的遗产,在苏联解体之后的混乱时代,俄罗斯的军费投入很多都放在了核武库上,从维护战略威慑上,确实是起到了效果的。但是如果到了要更新换代的时候,情况就很严峻了,俄罗斯当下的科研与经济能力,很难支持核载具的更新升级,之前萨尔玛特测试的失败,就说明了这一点。

500

虽然在俄乌冲突中,欧美对俄罗斯的经济制裁并没有达到想象之中的效果,但是依然给俄罗斯造成了一定的经济困难,俄罗斯很多科研领域也受到了影响。这方面的影响不可能不涉及核领域。而从更长期的角度出发,中国推动的全球范围的清洁能源革命,会对俄罗斯这种资源出口国造成巨大的影响,如果不在经济结构上推动转型,那么长远来看,俄罗斯的经济能力能否支持核威慑就很成问题了。

实际上,哪怕是经济与科研能力依然很强的美国,在核力量更新的问题上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这也是军控学界可以理直气壮攻击美国核计划的主要原因,因为延误与超支实在是太严重了。

500

陆基的GBSD弹道导弹超支,同时在导弹井的建设策略上也反复不定。本来说要用旧的民兵三导弹井,但是最近又说要重新修建导弹井,以美国现在的工程能力,这成本与时间都不会好看;下一代的战略核潜艇也毫不意外的延迟了,也就空基的B21轰炸机顺利一些,但是首飞之后,后续的进度也慢了下来。

因为透明度问题,美国的核计划也经常被质疑腐败,比如说最近特朗普拿GBSD导弹的钱去改装空军一号,就算白宫有解释,但是在旧的民兵3导弹井很可能普遍出现问题的情况下,这样的解释是毫无说服力的。

500

所以了解美国军事工业的人士,显然也不是很想搞一场核竞赛。不过美国军控学界常常把中国扩增战略力量,看成是单一的战略方向问题,却往往忽视了中国的发展使其可以用较为合理的成本,扩增出更符合新时代形势的战略力量。这显然是本末倒置的研究思路。

另一个因素,则是技术进步带来的核威慑不确定性。比如说俄乌冲突中,乌克兰就多次使用常规力量攻击俄罗斯战略预警系统和轰炸机,这会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之前乌克兰用无人机大规模攻击俄罗斯轰炸机的时候,美国一些战略专家并没有感到高兴,而是充满担忧地意识到了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这套系统同样可以威胁美国的战略力量,那到时候怎么办呢?

而同时,核电技术进步也会带来核扩散的不确定性。像当前美国新生代核电企业们画了一大堆PPT,这些项目被核军控学界质疑,原因很简单,传统商业核电站使用的燃料浓度一般在百分之五左右,而这些新一代的模块化反应堆需要使用浓度更高的燃料,这增加了扩散的风险。

500

并且,特朗普最近提出的金穹计划,也为军控增加了很多不确定性。虽然物理规律告诉我们天基拦截方案并非是性价比最高的方案,但是随着技术进步,部分天基拦截方案并非是不可行的,这无疑会增加战略的不确定性。军控学界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但是他们实际上并没有什么能力阻止特朗普,而太空军事力量属于美国少数目前仍然对中国优势很大的领域,美国在这一方面投资的热情还是比较大的。

这些不确定因素固然极度复杂,但是却绝非最致命的。最致命的问题在于从冷战到今天,十分不稳定的核平衡实际上是在一个共识的基础上的,那就是核战争的破坏力相当于一切的毁灭。

核战争无疑是残酷的,但是这个一切的毁灭恐怕并非是现实,现在经过各种网络科普信息的扩散,很多人的认识都被多少更新了些。一旦未来这个共识被破坏,那么核平衡的基础将会荡然无存,这恐怕才是最可怕的现实。特朗普或许在这些人眼里十分不稳定,但未来,西方国家这样的不稳定分子只怕会越来越多,军控专家们从自己专业领域的视角出发,能认识到这一点吗?

想要反对战争,我们就必须了解战争本身。军控界虽然没有像某些白左那样天天喊着战争就是坏,但是大多数人也没有高明到什么地方去。想用一套社会科学自身发明的框架来束缚住最危险的力量,这种想法在剧烈变革的今天显然有些痴人说梦了。

500

500

500

这些还沉迷于旧日幻想的专家总能让人想起知乎上某类群体进行赛博扎小人团建时喜欢说的话“庆幸科技掌握在文明手里”;让人想起有些群体拒不承认中国掌握了先进技术,欢重新定义。

实际上面对现实,应该庆幸的是当下全球更新最快的战略力量掌握在中国这样一个负责任的国家手里。就是不知道,这些沉迷于幻想的专家什么时候才能承认这个事实呢?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