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林美的“三番战” ——“中植系”后时代的资本运作能否破局?

作者:繁晟

500

某个号称“为投资者甄选优质商机”的网站上,至今还展示着两个根本无法加盟的环保项目。一个是昔日的“垃圾回收明星”小黄狗,一个是开创“互联网+分类回收”模式的回收哥。

然而,小黄狗因创始人唐军涉嫌“非吸”爆雷而导致破产重整,2015年“横空出世”的回收哥目前也只能在年报中被一笔带过。事实上,这两个落寞的“互联网新贵”,除环保概念的共同点外,还有一个核心交集——曾拥有万亿资本版图的“中植系”。

对于小黄狗而言,“中植系”是其最重要的战略投资者,累计投资额超过10亿元,并推动其估值一度超过150亿元。对回收哥而言,“中植系”是其前控股股东格林美股份有限公司(002340.SZ,以下简称“格林美”)的重要合作伙伴兼股东。

2021年,“中植系”深陷债务危机,万亿帝国轰然坍塌。小黄狗官网的“发展历程”定格在2021年12月。而格林美则在“中植系”清空股权后,于2022年彻底撇清双方的关系,并从“资本驱动”加速向“技术驱动”转型。

随着业绩持续下滑,叠加盈利能力减弱,格林美内生性“供血不足”短板凸显。相较于“中植系”时期通过定增便获得近60亿元融资,该公司近3年仅通过发行公司债募资3亿元。而在短期有息借款总额持续高企的情况下,这家新能源材料龙头海外扩张背后的“补流”压力攀升。

在此背景下,在新能源行业布局“A+H”大潮中,格林美启动赴港上市计划,拟募资用于金属资源的产能建设及产业链相关业务布局、海外研发创新及数字化建设、全球营销中心建设、补充营运资金。

巨头转身 代价不小

格林美成立于2001年,创始人系荆州富豪许开华。创立初期,该公司以电子废弃物回收业务起步,于2004年通过建成超细镍粉生产线涉足动力电池原材料领域。

2010年1月,格林美登陆深交所,成为“中国循环经济第一股”,首发募集资金7.47亿元,主要用于二次钴镍资源的循环利用及相关钴镍高技术产品项目、补充流动资金等。

2015年,格林美通过24.17亿元定增引入“中植系”。在这个民营“资本大鳄”的加持下,格林美通过“买买买”模式加速扩张,相继收购江苏凯力克钴业,牵手韩国ECOPRO切入车用动力电池材料领域,并购蜀金属成为全球最大钴粉制造商,在瑞士交易所发行GDR(全球存托凭证)布局全球镍产业……逐步构建起从废弃物回收到正极材料生产的完整产业链。

财报显示,2015年至2022年,格林美营收从51.17亿元增长至293.92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28.37%;净利润从2.19亿元增长至13.32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29.42%。

与“中植系”分手后,围绕“城市矿山+新能源材料”的双轨驱动战略,格林美进行了一系列深入的产业布局和战略调整,并持续扩大核心产品三元前驱体和四氧化三钴产能。同时,为了降低对外部镍资源的依赖,该公司加速推进“吞金兽”印尼镍资源项目,但该项目或因近期印尼突发事件而存在诸多变数。

2022年至2024年,格林美营收从293.92亿元增长至332.00亿元,净利润从13.32亿元微降至13.28亿元。2025年上半年,该公司业绩延续此前增长乏力态势。

东方金诚在评级报告中指出,新能源产业链竞争激烈,若下游需求增速放缓,格林美仍可能面临较大的经营和市场竞争压力。同时,该公司全部债务规模增加较快,其中短期债务占比较大,存在集中偿付压力。此外,该公司在建项目投资金额仍较大,未来面临一定的资本支出压力,同时印尼等海外项目存在地缘政治风险。

巨额融资推动的巨头 二度变更募投用途补流

GPLP犀牛财经注意到,格林美经营战略重心转移导致其近年来债务结构发生变化。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末,该公司自上市以来累计融资规模达1447.16亿元,是其市值峰值的2倍。其中直接融资(首发+股权再融资)金额为160.51亿元,间接融资(筹资现金净流入)金额为1286.45亿元。

按时间点划分,2015年至2022年,格林美通过直接融资模式募资114.09亿元,占比逾七成;2022年至2025年上半年,该公司仅通过发行公司债募资3亿元,融资模式主要以银行借款的间接融资为主。

随着业务规模的扩大及投资的增加,格林美债务规模继续保持增长态势。财报显示,截至2025年6月末,该公司短期有息借款总额为142.64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0.84%,而其货币资金余额仅为54.78亿元,存在较大的资金缺口及短债偿还压力,且“补流”的需求长期存在。

“高募资-大投入-低产出”困境下,格林美二度变更募资用途用于“补流”亦凸显其规模扩张背后的现金流压力。

格林美发布的《前次募集资金使用情况报告》显示,2019年,格林美通过定增募集资金24.25亿元。2021年4月26日,该公司召开第五届董事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变更部分募集资金投资项目的议案》。

根据议案,格林美计划变更“动力电池三元正极材料项目”募集资金用途,其中未使用的募集资金3亿元用于“印尼红土镍矿生产电池级镍化学品项目”,剩余3.55亿元未使用募集资金用于永久补充流动资金。截至2024年12月31日,上述募集资金余额为0元。

2022年,格林美通过在瑞士发行GDR合计募集资金总额为3.81亿美元,募资用途为印尼镍资源基地生产运营、欧洲三元前驱体生产基地、动力电池回收中心开发、补充流动资金。

同样是过了两年,格林美第二次变更募资用途,将“欧洲三元前驱体生产基地和动力电池回收中心开发”项目所有募集资金用于“补充流动资金”,至于理由则是为提高募集资金使用效率,优化资源配置,满足经营需求,减轻流动资金压力,控制负债增量,截至2024年12月31日,上述募集资金已全部使用完毕。

除业绩增长陷入停滞外,格林美还面临着机构股东减持的情况。Wind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该公司增持、新进的机构股东数量为77家,增持的股权比例为1.67%;减持、退出的机构股东数量为45家,减持的股权比例为1.69%。

截至2025年8月29日收盘,格林美市值为382亿元,较历史峰值已蒸发逾300亿元。该公司此次赴港上市,是通过第三次闯关资本市场聚焦主业,还是又一次“借道”变更募资用途进行“补流”,值得持续关注。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