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剑指300万销量,smart却调低目标!易寒的“小车救赎”靠谱吗?

【文/深度评车&财经三剑客】在新疆喀什,唯一的奔驰4S店悄然关门,乌鲁木齐店成了这片广袤土地上奔驰车主们最后的“避风港”。南疆的奔驰车主们,如今不得不驱车1600公里前往北疆进行车辆保养,这一变化不仅让人唏嘘,更折射出传统国外品牌在中国市场遭遇的严峻挑战。而作为奔驰控股的smart品牌,也正深陷泥潭,步履维艰。

500

今年前七个月,smart旗下的三款车型销量惨淡,加起来仅有1.5万辆,这与年初雄心勃勃制定的8万辆销量目标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面对如此巨大的差距,据媒体报道,smart不得不无奈地下调销量目标,降幅超过四成,预计今年的销量目标将下调至4.8万辆或以下,这一数字甚至比去年“保5万争6万”的保守口号还要低迷。

与smart的颓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其股东吉利汽车却如同坐上了火箭,近日官宣上调2025年销量目标至300万辆,增长势头强劲。在这样的背景下,smart似乎成了吉利的一个“累赘”,而非助力。

smart的困境,不能完全归咎于奔驰。在品牌内部的分工中,奔驰负责设计,吉利负责技术,股份平分。然而,设计并非smart的软肋,真正的问题出在产品定位上。易寒,这位进入smart近两年的品牌营销负责人,一直强调“坚定不移把smart做大”,但市场却给出了截然相反的答案。

500

看看7月份的销量数据吧:精灵#1卖了2071辆,勉强撑起了品牌的半壁江山;而“更长”的精灵#3仅售出380辆,“更大”的精灵#5更是只有263辆。在车企纷纷迎合消费者需求的当下,易寒却反其道而行之,接连推出两款更大的smart车型。结果呢?市场用脚投票,消费者最爱的还是那个体型最小、最经典的smart。

精灵#3和精灵#5的接连失败,无疑给smart团队泼了一盆冷水。造大车,不仅需要扭转整个团队的设计和生产方向,更冲淡了smart多年来建立的独特品牌差异性。这个市场,真的缺大车吗?显然不是。smart的盲目扩张,更像是一场没有方向的狂奔。

好在,smart似乎终于意识到了小车才是品牌的立身之本。9月2日,smart官宣两座车回归,将于2026年底推出全新纯电车型smart精灵#2,由梅赛德斯-奔驰团队设计,纯电架构打造。然而,这款被网友戏称为“剁椒鱼头”的新车,能否为smart带来转机,仍然是个未知数。

更令人玩味的是,smart官方对这款新车大书特书,预热不断,但易寒在社交平台上却异常沉默,最新的微博仍停留在8月22日。这背后,或许隐藏着易寒对这种“吃老本”打法的深深疑虑,也可能是他离开小鹏后,还未完全掌握新势力玩社交平台的营销精髓。

离开小鹏两年,易寒看着前公司销量起飞,营收越来越健康,而自己手中的smart却逐年走下坡路。他押宝的“剁椒鱼头”,能否在2026年为他争回一口气?还是将继续沉沦,成为汽车市场中的一个遗憾?时间,将会给出最残酷的答案。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