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届中国智能产业大会,藏着AI落地的答案

500

不久前,国务院正式印发了《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首次系统性地提出人工智能与科技、产业、消费、民生、治理和全球合作这六大重点领域的深度融合目标:

到2027年,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的应用普及率要超70%;到2030年,人工智能要全面帮着高质量发展,应用普及率突破90%;到2035年,要全面迈入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的新阶段。

国家层面意见的出台意味着,人工智能已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前沿科技,而是成为基础性科技力量,走进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小到手机里的智能推荐,大到工厂里的自动化生产线,都离不开AI技术的支撑。而要了解AI领域的最新动态、行业方向,每年各地举办的智能产业大会就是一个重要窗口。

500

今年8月底,2025第十四届中国智能产业大会和吴文俊人工智能创新大会一起,在江苏常州拉开了帷幕。这场大会之所以受关注,正是因为它回应了一个行业核心命题:AI如何从论文和实验室中走出,真正落地生根、创造价值。

我们不妨借这场大会,深入思考:宏大的政策目标如何拆解为一个个可执行的项目?AI技术又该怎样切实地赋能制造业、医疗、教育等行业,解决真问题、带来真效益?

500

中国智能产业大会最早可追溯到2011年。与其他行业峰会“定居”北上广不同,智能产业大会14年来一直坚持一个独特的办会思路——“一年一城”。不是固定在某个城市,而是每年主动走进一座产业特色鲜明的城市,和当地的实际需求对接融合。

这也是为什么每一年的大会都有着不同的地域特色和科技风味。在厦门办的时候,大会依托人工智能专利超1.2万件的产业基础,推动金砖国家创新基地建设;在杭州办的时候,大会通过论坛吸引超数家科创企业签约,强化长三角人工智能生态圈建设。这种走到一线的巡回模式能把高校里的科研成果、企业里的技术需求、政府的政策支持串起来,让实验室里的想法真正落地到实际场景中。

就拿过去这些年的数据来说,大会已经推动了超千项AI成果转化。曾获得2024年度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特等奖的京东“多模态交互式数字人关键技术及产业应用”项目已大规模商业化,至今为止服务9000多家商家,累计为商家带来销售增量超140亿元。

今年在常州的这场大会,更是踩在了政策和产业的关键点上。国务院刚发布《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鼓励AI和制造业、医疗、交通等领域深度结合,而常州本身就是全国有名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在新能源汽车、机器人、高端装备等领域有扎实的基础。

500

据悉,现场大咖云集、干货满满,大会汇聚了国内人工智能领域的顶尖学者,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长戴琼海,中国科学院院士徐宗本,中国科学院院士郑海荣,中国工程院院士唐佩福等。戴琼海院士为大会致辞,徐宗本、郑海荣、唐佩福三位院士分别就自己的专业领域做了主题演讲。

而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和企业代表聊的不只是纯技术,更多是AI如何服务本地产业这类实际问题。大会设置了15场专题会议,涵盖基础模型、多模态融合、智能驾驶、智慧物流、智慧医疗、智能康养等众多领域。在这里,不仅有学术大咖、商业领袖的分享,还有能实际对接落地的产业资源。

500

以工业具身智能专题为例,钟楼区科协、微亿智造上海产研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赛泽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当场完成常州工业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孵化器及产业配套基金战略合作签约,直接为参会企业铺好了“技术落地、资本加持、产业链整合”的路径。

这种开会即对接、对接即落地的节奏,正是现在AI产业需要的。

500

与中国智能产业大会一同举办的还有吴文俊人工智能创新大会。

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可能有些读者没听过,但在AI圈里,它的分量很重,被称为“中国智能科学技术最高奖”。

顾名思义,该奖项是以我国人工智能研究的奠基人之一吴文俊院士的名字命名的。20世纪70年代,他提出了用计算机自动证明几何定理的“吴方法”,打破了国际上对AI自动推理的认知局限,直到现在还在影响着AI算法的研究。为了传承他的学术精神、激励更多青年才俊投身AI领域,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在2011年发起了这个奖项。

目前,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已开展十四届评审活动,共授予了683个单位及行业机构、497个创新成果和项目。

今年,第十四届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共颁发了53个获奖项目及个人。获奖项目中,超过半数直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并取得突破性进展,涵盖大模型、脑机接口、数字人、无线传感、医学成像等多个领域。

这么多年来,吴文俊奖选出的成果,很多都成了AI行业的标杆。比如,百度的“知识与深度学习融合的通用对话技术及应用”项目已应用于智能音箱、智能手机等5亿设备,服务超过10亿用户。

500

今年的获奖名单则更像一面镜子,折射出中国AI领域发展的鲜明特征:基础研究更受重视,技术应用与产业融合加速,并且更加关注社会价值。

一方面,奖项更加青睐能直接服务实体产业的高尖技术,如高端装备智能协同、智能无线传感等具有硬核科技特质、能解决实际物理世界难题的成果。AI技术正加速从实验室走向与实体经济和高端制造深度融合。

另一方面,获奖名单也折射出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面向高位截瘫的脑机接口技术、高分辨医学成像等获奖项目旨在帮助那些因严重神经损伤而失去与外界交流能力的患者。AI技术越来越多地关注人的情感需求和社会福祉。

不难看出,能拿到这个奖的,要么是像“可信感知双模编解码”这样打破国外技术垄断的硬核发明,要么是像“医学成像与智能分析”这样惠及千万患者的民生成果。作为人工智能领域的荣誉象征,参赛者一旦获奖,不仅能让团队的研究成果受到高校、企业、政府部门的认可,更可能带来后续的政策支持、资本关注。

可以说,看吴文俊奖的获奖名单,就能大致了解我国AI技术在基础研究、应用落地等方面的最新进展,它就像一个风向标,告诉大家AI领域哪些方向值得关注、哪些技术有潜力。

500

最后聊聊常州这座城市的智能化魅力。可能有人会问,为什么这次大会会选在常州?

其实常州和AI的缘分很早就开始了。近年来,常州一直在推进制造业的智改数转,用AI、大数据这些技术改造传统工厂。比如,中天钢铁已实现无人料场、能源集控、机器人作业等20余个关键场景的应用落地。在中天钢铁特钢PSM万能轧机车间,“工业设备智能检测”AI大模型通过部署上百个无线智能传感器,可捕捉设备0.01毫米级的微小振动,还能实时回传温度、振幅等12类运行参数,大幅提升了车间作业效率。

这次大会期间,西太湖(常州)人工智能国际社区正式启用。

500

这个社区的设计很有讲究,是“3+6+X”的创新生态体系。

“3”是三个核心支撑,和清华大学合作的产业技术研究院,专门研究生物医药和视觉传感;由院士带头的通用决策智能研究所,主攻AI决策领域;还有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创新基地,能够整合全国的AI资源。“6”是六个服务平台,不管是企业需要的算力支持、数据服务,还是人才培养、金融帮助,这里都能覆盖到。“X”则是根据常州的产业需求,在新能源、医疗、智能网联汽车这些领域,打造AI应用的标杆项目。

目前,该社区已经落地了20多家AI企业,吸纳50多位高层次人才,之前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亚利耶·瓦谢尔也加盟了这里的研究院,要把AI用到医疗和生物领域。

500

可见,常州不是在跟风做AI,而是真的在搭建一个让AI落地、成长的生态。

其实不管是这场大会,还是吴文俊奖,或是常州的AI社区,本质上都是在回答一个问题:人工智能怎么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生活和产业?

从《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里的方向指引,到大会上的技术对接,再到地方上的生态搭建,这些环节环环相扣,共同推动着AI从实验室走向生活场。

对于我们普通读者来说,了解这些动态,不只是看个热闹,而是更深切地了解身边正在发生的科技变化。也许再过几年,医院已经引入了能智能分析诊断的AI系统,工厂车间也布满了AI质检系统等机器。而这些变化的起点,可能就藏在今年常州的这场大会里。

移步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官网,了解更多活动。

500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