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入口缺失、场景天然弱势,度小满“技术派”金融能走多远?
过去十年,中国金融科技市场经历了从支付到信贷、从理财到保险、从C端到B端的全面爆发。蚂蚁集团依托支付宝生态和芝麻信用体系,成为绝对龙头;京东金融凭借电商场景和供应链优势快速崛起;美团金融依托本地生活场景和线下商户资源悄然布局;而度小满,作为百度旗下金融科技平台,一度被质疑“缺乏场景”“起步较晚”,却凭借技术底蕴和风控能力稳步跻身一线阵营。最新数据显示,度小满截至2024年累计服务用户数超1.5亿,合作伙伴机构超过1000家,信贷业务余额超2000亿元,全年营收预计突破180亿元。尤其是在中小微企业信贷和智能风控领域,度小满的技术积累和数据能力,正在成为其最深的护城河。
但度小满面临的挑战丝毫不小。蚂蚁集团年活跃用户超10亿,京东金融依托京东数科生态年交易规模超万亿,美团金融通过“美团月付”和“生意贷”已覆盖数百万商户。度小满虽然没掉队,但也不再是那个“靠百度输血”的初创公司。相比前几年30%以上的增速,目前已进入“稳健运营”阶段。而当监管趋严、利率压降、不良率攀升,度小满的“技术驱动”和“风控模型”,能否支撑其在下一轮竞争中站稳脚跟?
度小满“崛起”逻辑
当其他平台还在拼命靠补贴、打费率战、砸钱做流量抢市场的时候,度小满却选择了一条更“硬核”的路——靠人工智能风控站稳脚跟。它瞄准的不仅仅是“放贷款”这个生意,更看准了金融机构普遍面临的数字化焦虑和技术升级需求。换句话说,你用到的不只是一家借贷平台,更是一套完整的风控解决方案。
从信贷起步。度小满很快把业务拓展到了理财、保险、支付甚至金融云输出等多个领域,产品线越铺越开,技术迭代也非常快。尤其在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这一块,它做出了明显的差异化。度小满并不想只成为又一个“放贷巨头”,它的野心是扮演好金融机构背后的“技术军火商”这个角色。
技术,可以说是度小满最深的护城河。背靠百度的AI技术积累,度小满从成立第一天就开始自建大数据风控体系。尤其是它的“磐石”风控平台,整合了百度的搜索行为、地图数据、舆情信息等多维度特征,能做到毫秒级审批、动态定价和实时反欺诈。在很多平台还在依赖传统征信数据和央行报告的时候,度小满已经通过AI模型实现了超过90%的自动化审批率,不良率控制在2%以下,明显优于行业平均水平。
最关键的一步,是抓住了小微金融的真正痛点。传统银行服务小微企业常常成本高、效率低、风控难,而度小满通过数据模型实现了纯信用、无抵押、快速放款。截至目前,其小微贷款占比已经超过50%,平均每笔金额只有6万元左右,远低于蚂蚁借呗和京东金条。在这片传统金融一直难以覆盖的市场里,度小满用技术硬是凿出了一条新路。
面临的多重挑战
但现实往往比理想更“骨感”。度小满的优势,正在被对手快速学习和包抄。首先,蚂蚁确实太强了。支付宝年活超10亿,芝麻信用覆盖超8亿用户,花呗、借呗、余额宝等产品深入人心。更关键的是,蚂蚁的生态闭环能力极强,从支付到理财、从信贷到保险,用户几乎可以在支付宝内完成所有金融需求。蚂蚁的科技输出也同样强势,阿里云、蚂蚁链、风控引擎已是多个国家的合作基础。度小满的技术优势能否持续领先,仍需时间检验。
京东金融则是另一个类型的对手。依托京东零售和物流体系,京东金融在供应链金融、消费分期、白条等领域占据绝对优势。京东科技也在2023年独立运营后加速对外输出,尤其是在数字城市和产业金融领域布局深远。度小满在消费场景的缺失,使其在C端业务上始终难以与京东正面抗衡。
美团金融则更像一匹“黑马”。依托美团外卖、到店、酒旅等业务,美团金融的“月付”和“生意贷”已形成高频、刚需的金融场景。尤其是线下中小商户的信贷需求,美团凭借真实交易数据和高频触达,风控效率和获客成本远低于传统金融平台。度小满虽也有小微金融产品,但缺乏场景支撑,展业难度更大。
另一方面,度小满那个“技术派”标签,同样是一把双刃剑。虽然帮助其建立了行业口碑,但也导致品牌在大众用户中认知度偏低。很多人仍然不知道度小满是什么、能做什么,甚至将其与“百度钱包”混淆。这直接影响了C端用户的增长和留存。哪怕是度小满最引以为傲的风控能力,也并非没有隐患。一旦模型失效、数据泄露或遭遇黑产攻击,信任基础很可能崩塌。在黑猫投诉等平台上,已出现用户投诉“额度冻结”“费率不透明”“催收激进”等问题。如何平衡创新与合规、技术与人性,是度小满必须长期面对的课题。
金融科技走向“深度赋能”时代
如今度小满不能只抱着“百度金融版图”这个标签不放,如果没法有效应对当前的挑战,很可能逐渐被边缘化。首先,就是流量问题:靠百度搜索带来的金融转化效果越来越差,而从外部获取客户的成本又越来越高。其次,监管也越来越严格,尤其在网贷、数据合规和消费者保护这些方面,导致合规成本和运营风险都大幅上升。再加上信贷业务本身波动大、风险高,盈利非常不稳定。
面对这种局面,度小满必须尽快找到自己的差异化突围路径。比如加强B端业务和科技输出可能是一个方向。这几年度小满一直在讲“赋能金融机构”,其实就是向银行、信托这些传统机构输出风控技术、智能获客等解决方案。这条路虽然走得慢,但更稳,也更符合监管的要求。
同时,还得加快拓展生态合作,弥补自身场景的不足。比如跟电商、出行、生活服务类这些平台深度合作,把金融产品嵌入到具体的消费场景中,这样才能提高转化率,也增强用户黏性。另外,也可以考虑专注服务特定人群或垂直领域,像职业教育分期、农村金融、新市民金融服务等,避免和巨头正面硬刚。
要实现持续盈利,业务多元化才是关键。度小满得加快理财、保险这些业务的布局,降低对信贷收入的依赖。尤其是在养老理财、健康保险这些有潜力的市场,能不能推出有竞争力的产品,会直接影响它的长期价值。
虽然整个金融科技行业还在增长,但随着市场逐渐成熟、监管越来越完善,行业一定会迎来新一轮洗牌。只有那些真正有技术实力、能精准切入场景、持续合规运营,并且懂用户需求的平台,才能走得远。金融科技这场竞争,没有终点,只有不断迭代的赛道。
度小满能不能“度”过眼下难关,最终“满”载而归,还得看能不能在场景突破、生态合作和合规经营上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