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正干件坏事,对东大非常不利,强硬且一针见血的反击来了!
作者 | 尧风
01 中国首起反规避调查,商务部发声
日前,商务部答记者问中提到,2025年3月4日,应中国国内企业申请,商务部对原产于美国的进口相关截止波长位移单模光纤产品发起反规避调查。该案是中国首起反规避调查。
很多人可能没听过 "反规避调查" 这个专业术语,更不清楚 "截止波长位移单模光纤" 究竟是个啥,但只要知道这是中国第一起反规避调查,就明白这件事不简单。
为什么会有反规避调查?这要从十二年前说起。2011年,美国光纤企业通过低价倾销抢占中国市场,商务部当时就对美非色散位移单模光纤征收反倾销税,之后2017年、2023年两次复审延长措施。没想到的是,部分美国企业为了绕过关税,玩起了"换马甲"的把戏 —— 把产品稍作调整,改报为"截止波长位移单模光纤",继续以低价进入中国市场。
2025年3月,美国政府突然以芬太尼问题为由,宣布对所有中国输美商品进一步加征10%关税,这已经超出了正常贸易摩擦的范畴。与此同时,美国国会通过的2025财年国防授权法案,专门拨款30多亿美元,要求美国电信公司拆除中国企业的通信设备,还禁止军方使用中国激光雷达技术。
一边是大范围加征关税,一边是在高科技领域精准打压,美国这套 "组合拳" 的意图很明显:既要在贸易上占便宜,又要遏制中国产业升级。这种情况对中国非常不利,咱不得不反击,经过多年的经验,中国这次采取了精准反击,也就是商务部宣布的“反规避调查”。
这种回应方式有三个特点:一是 "对等性",针对美国的每一项限制措施,都有相应领域的反制;二是 "合法性",所有措施都有明确的法律依据,无论是《对外贸易法》还是《不可靠实体清单规定》;三是 "非对称性",不搞大范围贸易战,而是聚焦美国的关键利益点和违规行为。就像武术高手过招,不是乱打一气,而是见招拆招,精准发力。
有人可能会担心,这样的回应会不会加剧中美矛盾?其实恰恰相反。中国的精准回应,反而给中美关系留了余地。如果像美国那样搞全面加征关税,最终会伤害两国消费者和企业利益,甚至影响影响全球经济。中国的做法,既表明了维护自身利益的决心,又避免了冲突升级,这正是负责任大国的表现。
02 中美博弈凭实力,也凭智慧
在应对美国贸易压力的同时,中国并没有把精力都放在对抗上,而是始终坚持"两条腿走路"—— 一边用规则捍卫权益,一边扎扎实实地推进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这才是中国应对贸易摩擦的根本之道。
以光纤产业为例,中国企业不仅在维权上积极行动,更在技术创新上不断突破。十年前,中国光纤产业还高度依赖进口,而现在,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光纤生产国和消费国。特别是在5G用高端光纤领域,中国企业的市场份额从2018年的35%提升到2025年的62%,自主可控能力大幅增强。
在经济领域,中国的"双循环"发展格局正在显现成效。2025年上半年,尽管对美出口同比下降16.1%,但中国对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出口增长了18.3%,对东盟出口增长22.5%;国内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5%,新能源汽车、智能家居、绿色家电等新兴消费热点不断涌现。这些数据说明,中国经济已经形成了强大的内生动力,不会因为美国的贸易限制而停滞不前。
美国前高级贸易官员温迪・卡特勒曾说:"现在的中国,已经是一个更为强势的谈判对手。" 这种 "强势"不是来自情绪化的对抗,而是来自实实在在的发展成就。当中国在 5G、新能源、人工智能等领域不断突破,当中国市场对全球企业的吸引力持续增强,当中国的法律体系和规则意识日益完善,美国想通过贸易战遏制中国的难度,自然会越来越大。
03 结语
从历史经验来看,贸易战没有赢家。2018年美国发起贸易战以来,美国消费者每年多支出2400美元,美国企业因为关税不确定性推迟投资和招聘,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损失。中国如果搞全面反制,虽然能让美国付出代价,但也会影响国内企业和消费者利益,不符合中国的长远发展目标。
在贸易方面,中美可能还会摩擦一段时间,但中国的应对策略已经非常清晰:不配合美国搞大规模贸易战,但也绝不会放弃自身利益;不在对抗中消耗精力,而是把更多心思放在发展上。真正的强大,不是能打赢多少场战争,而是能否走好自己的路,在风雨中不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