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全竹房车”到“宠物猫砂”,湖南双牌县把竹子玩出了花,年“赚”60亿!
一根竹子可以拿来做什么?竹筷、竹篮、竹席?
当你来到湖南省双牌县,就会发现竹子的应用早已超越了你的想象。
全竹房车、竹钢地板、可降解竹基购物袋、宠物猫砂……一件件刷新人们认知的竹加工产品,代表着竹材行业发展的新趋势——“以竹代塑”甚至是“以竹代钢”。

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的评估报告,全球总计生产的92亿吨塑料制品中,约70亿吨成为塑料垃圾,对环境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危害。
全球已经有140多个国家发布禁塑限塑政策,并积极寻找和推广塑料替代品。而竹子有绿色、固碳、可降解、可循环、无废料等特性,是理想的“代塑”材料。专家测算,若全球每年使用1亿吨竹子替代聚氯乙烯产品,预计将减少约6亿吨二氧化碳排放。
特别是近些年,随着科技的发展,竹材应用领域不断拓展,可以广泛替代塑料制品,具有重大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数据显示,我国竹产业产值从2010年的820亿元增至2022年的4153亿元,年均增长30%以上。预计到2035年,全国竹产业总产值超过1万亿元。
2023年,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印发的《加快“以竹代塑”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提出,到2025年,“以竹代塑”产业体系初步建立,与2022年相比,“以竹代塑”主要产品综合附加值提高20%以上。
各地纷纷响应,浙江安吉的竹键盘、竹鼠标,四川成都天府国际机场航站楼的竹钢地板,都是这股“绿色”浪潮的缩影。

作为全国22个重点林业产业化项目县之一、湖南林业十强县,双牌的森林覆盖率高达80.5%,其中竹林总面积约30万亩。这些资源优势,让双牌县能够趁势而上,抢抓“以竹代塑”的发展先机。
2024年底,双牌成功承办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以竹代塑”国家创新联盟一届一次理事会。在这次大会上,“以竹代塑”国家创新联盟正式成立,双牌县也被授予了“以竹代塑创新实践基地”荣誉称号。
为什么是双牌?双牌又是如何通过“以竹代塑”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呢?
“以竹代塑”急先锋
双牌县坐拥丰富的竹业资源,发展竹加工产业具有天然的优势,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已初具规模。不过,那时多以竹篮、竹椅、竹席等粗加工产品为主,附加值较低。
随着塑料与不锈钢等材质的廉价日用品充斥市场,功能简单的粗加工竹制品难以“抗衡”,产业日渐衰落。

现实倒逼产业向精深加工转型升级,双牌锚定“把小竹子做成大产业”的目标,按照全产业链进行规划,引进上下游企业,推动产业链资源整合与协同创新。
随着湖南阳明竹咏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的入驻,竹材加工的科技含量不断提升,产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这款竹车厢底板通过‘无限接长’专利技术,已稳定供应日本三菱公司20年。”湖南阳明竹咏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说道,“只要条件允许,这项技术能够无限接长竹材,耐用性和适应性更强。目前该生产线已成功申报市级智能制造产线(车间)。”
在另一生产车间,一根根原竹经过20多道流程后,变成了一块块光滑的竹地板。这种竹地板不仅比“5年就老化的木塑地板”寿命长了20年,还能实现完全降解。

解决了传统竹材在防霉、防腐等技术问题,让竹材在户外领域得到了更好地应用。房车、星空屋、太空舱、帐篷等竹基文旅产品,以及户外地板、栏杆等户外竹钢建材,供不应求。
剩下的竹屑、边角料也不用处理,双牌有专门的企业会进行收集,将它们加工成环保炭、猫砂;加工过程中产生的蒸气也能循环利用,代替锅炉蒸气,真正做到了无废料、无污染,实现一根竹子“吃干榨尽”。

从绿色竹建材,到宠物猫砂,双牌竹加工产品应用领域不断拓展的同时,“以竹代塑”甚至“以竹代钢”的技术基础也已经筑牢。
近几年,为了更好地响应“以竹代塑”的倡议,双牌引进了全国唯一的竹材资源高值利用研究团队——吴义强院士团队,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共建“湖南省低碳竹产业学院—双牌孵化基地”。目前,吴义强院士团队已完成22项新品研发、19项技术转化,转化金额突破3000万元。

双牌“以竹代塑”发展活力得以充分释放:近百家竹产品加工企业、8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10家高新技术企业协同发力,开发了“以竹代塑”“以竹代钢”产品300余种,涉及户外竹建材、重组竹材、家具系列、竹工艺品等领域,取得标志性成果16项,拥有相关专利156项。
这些高附加值产品不仅畅销国内,还远销美欧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截至2024年,全县竹木产业综合产值达60.5亿元,外贸出口超过3000万美元。

2024年“以竹代塑”国家创新联盟的成立大会选在双牌,就是对其在“以竹代塑”之路上的探索给予的最大肯定。
当然,双牌选择“以竹代塑”之路,不仅是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而是对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多重追求。
“一片竹林”背后的生态经济学
“以竹代塑”的推进,让双牌这片竹林成为了“绿色经济”的活水源头。并且这个“代塑”不是简单的产品替代,而是构建了“低消耗、高产出、可循环”的绿色经济模式,打破了传统产业“资源-产品-废料”的线性发展困局。
除了上面提到的竹木、竹屑和蒸汽的再利用,还能从原竹中提取竹纤维,制成可降解购物袋、竹纤维织物、竹纤维纸巾;从竹叶、竹干中提取黄铜、竹叶多糖、木糖醇等物质,用于医疗和保健领域。这种“全竹利用”模式,让竹子的利用率从传统粗加工的60%提升至98%以上,单位竹材的产值翻了10倍不止。

更深远的是,双牌的“竹林经济”还重塑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底层逻辑。它不仅是改变了“守着生态没效益,搞起工业坏生态”这种山区县长期面临的困境,还依托了竹子的特性,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紧密结合起来,构建起效益共生、价值互哺的正向关联。
竹子是世界上长得最快的植物之一,毛竹最大日生长量可达1米多。用竹子做加工原料,只要及时补种,根本不存在资源枯竭的问题。

竹子还是一个固碳“能手”,竹林的固碳能力是杉木的1.46倍、热带雨林的1.33倍。双牌县30万亩竹林,一年可吸收二氧化碳1000多万吨。如果将这巨大的固碳量投入碳汇交易市场,养着竹子一年什么都不用干,都可能有数千万元的收益。
而双牌也正在这样做了。目前县内所有国有林场均已完成林业碳汇规划设计,进入了湖南省林业碳汇交易管理平台。

目前,湖南已在几个试点试行碳票交易。截至2025年7月24日,全省通过“湘林碳票”抵质押融资合计超1300万元,湘林碳票委托挂牌交易32.7万吨,交易1135宗,成交金额达316.71万元。
在试行结束,确立林业碳汇交易体系之后,双牌竹业的经济发展模式将会迎来颠覆性转变。

尽管碳汇交易等长远回报尚需时日,但双牌县并未等待,而是着力于将生态效益转化为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除了产业发展过程中农户获得的林业入股分红、就业工资之外,双牌还积极推动林下经济、生态观光、康养休闲等多业态融合发展,以此带动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
目前,双牌县已创建林下经济国家级示范基地2个,建设省级现代林业特色产业园2个,建成国家4A级景区3个,国家3A级景区2个,建设竹林康养示范点5个,配套发展精品民宿、农家乐310余家。
2023年全县实现竹旅文体康综合收入48.62亿元,同比增长73.14%。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双牌不再是一句口号。通过一片竹林,这里找到了产业发展、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的最大公约数,为全球竹产区提供了可复制的“双牌方案”。
来源:区县那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