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贸宝数字科技:对中国加征520%关税!封锁美国市场!
近日,美国商务部正式对中国渣罐(Slag Pots)作出反倾销和反补贴终裁裁决。中国生产商/出口商面临294.43%的反倾销税,加上226.16%的反补贴税,复合税率高达520.59%。
美国作出渣罐双反终裁
2025年8月26日,美国商务部发布针对中国产渣罐(Slag Pots)的贸易救济终裁结果。在反倾销调查中,美方认定所有中国生产商/出口商存在倾销行为,统一适用294.43%的反倾销税;扣除已征收的补贴保证金后,实际需缴反倾销保证金调整为278.81%。
与此同时,反补贴终裁亦同步落地。美国商务部裁定,包括Chaeng Great Wall Steel Casting Co. Ltd.、UMECC Beijing Equipment Inc. Ltd.、常州金源机械设备有限公司、汕头华兴冶金设备股份有限公司等在内的多家中国企业,均获得226.16%的补贴幅度。
本次调查覆盖美国海关税号7309.00.0090项下的全部渣罐产品。渣罐作为冶金领域关键装备,专门用于承载炼钢流程中产生的炽热熔渣。
裁决背后三大特征
美国此次关税政策呈现三大特征:
(1)在税率叠加的极端性520.59%的复合税率,远超常规贸易摩擦范畴。以常州金源机械设备有限公司为例,其出口美国的渣罐单价约1.2万美元/个,按新税率计算,单个产品关税将达6.25万美元,远超产品本身价值,形成事实上的市场禁入。
(2)溯源系统的技术围剿,美国海关启用的"供应链溯源"系统,通过区块链技术追踪产品全链条数据。2025年1-7月,中国通过越南转口的渣罐订单同比下降73%,某企业价值1800万美元的转口订单因产地证造假被扣押,直接损失超500万美元。
(3)法律程序的武器化,美国商务部以"中国生产商未充分应诉"为由,将初裁税率直接转为终裁结果。事实上,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曾组织12家企业应诉,但因美国拒绝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导致企业放弃应诉,暴露出WTO框架下贸易救济措施的制度性漏洞。
贸易摩擦漩涡中的多方“挣扎”
渣罐看似不起眼,实则是钢铁冶炼核心设备,全球能生产的工厂不多,中国占七成产能。美国本土渣罐厂因需求锐减、成本高昂,最后一家于2019年熄火,随后美国钢厂转向进口中国渣罐,2018-2023年进口量五年翻了近19倍。
裁决前,国内工厂试图通过转口规避风险,将渣罐运至越南等国换产地证,再漂向洛杉矶港。转口一度把报关单价抬高 15%,却依然比美国本土价低 40%。
然而,美国海关与边境保护局(CBP)今年启用了“供应链溯源”试点,重点盯防 7309 编码。CBP 的新算法能比对熔炼炉批号、浇铸日期、船期,一旦查到金属成分与申报产地的历史数据不符,整批货直接扣留。
去年 11 月,一批经越南转口的渣罐被认定为“实质性改变不足”,进口商被罚 180 万美元。消息传回国内,转口链条瞬间降温。
以国内某制造商为例,其厂子年产1200只渣罐,七成出口美国。面对裁决,他有三条路:放弃美国市场转攻利润薄的中东、东南亚;去美国本土设仓,但投资大且面临诸多难题;砍掉渣罐线改做风电轮毂,需重新组建团队、流失客户。
针对此项裁决,美国钢铁协会内部也并非统一,巨头赞成加税,下游电炉小厂却叫苦连天——他们依赖中国渣罐,本土产能根本接不住。美国钢铁工人联合会(USW)算过一笔账:如果渣罐价翻五倍,每吨钢成本增加6美元,电炉厂利润被削去三成。工会担心,加税先伤到的可能是自己的会员。
更微妙的是,美国钢厂眼下正忙着游说另一件事:给进口钢坯加税。渣罐只是序章,他们真正的目标是堵住所有可能冲击本土产能的漏洞。商务部把税率定到 520%,更像一种姿态:要么别来,要么按我的规则改头换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