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店行业“寒冬”到了:今年或关10万店,未来几年将淘汰30万家?

500

来源|中访网

责编|李晓燕

在过去15年,我国连锁药房行业曾经历跨越式发展,成为商业领域中耀眼的明星。2009年底,全国药店数量为38.14万家,市场规模突破1531亿元。到了2024年底,全国药店总数已突破68万家,平均每万人拥有4.6家药店,远超日本和美国。然而,繁华背后,危机已悄然降临。

2024年,全国关闭零售药店约3.9万家,行业首次进入负增长阶段。2025年第一季度,全国药店净减少约3000家。曾经疯狂扩张的药店行业,如今面临着严峻的生存挑战。

扩张泡沫破裂,关店潮来袭

过去,药店行业被资本热捧,关键词是疯狂扩规模。大家纷纷买店、开店,生怕落在后面。在资本的裹挟下,企业不计成本地收购,催生了药店数量的泡沫。许多人开药店并非为了卖药,而是期望转手获利。

但潮水退去,才知道谁在裸泳。如今,靠规模取胜的道路已被证明行不通。资本主导的连锁药房不仅难以继续扩张,甚至想卖店都无人接手,因为收购成本过高。

据统计,2024年全国关闭零售药店约3.9万家,但实际关店数量远不止于此。由于政策允许药店在关闭半年内保留经营资质,“店没了、证还在”的情况普遍存在。有业内人士估计,去年实际关店数量可能是已注销资质关店数的两倍。

从国际比较来看,国外药店密度基本是5000 - 6000人支撑一家药房。以此标准衡量,国内30万 - 40万家药店属于正常水平。目前近70万家的数量意味着至少三分之一的药店将面临关门。可以预见,2025年还会有大量药店消失在街头。

线上冲击下的艰难挣扎

线下药店生意的惨淡,与线上平台的冲击密不可分。线上售药的低价策略,让线下药店难以招架。许多药品在线上以低于成本价销售,如太极藿香正气液,进货价14元左右,要求零售价29.8元,但线上促销价低至2元,每卖一盒就亏损12元。三九感冒灵也是如此,进货价十三四元,线上常卖四五元。这些流量产品销量越大,线下药店的亏空就越大。

除了低价竞争,线上平台的抽成和配送费也进一步压缩了药店的利润空间。扣除各种成本后,药店原本20%左右的毛利率,再减去平台抽成等费用,所剩无几。在一些大城市,消费者线上买药的习惯更为普及,部分同行线上订单占比超过20%,这对线下药店的冲击更为致命。

面对线上冲击,药店并非没有尝试自救。产品多元化、私域流量运营、增加客户黏性等方法都被试过,但在强大的低价攻势面前,似乎都难以扭转乾坤。以前业内讨论的是如何发展、赚钱,现在则变成了如何活下去、减亏。

卖店无门,关店成无奈之举

曾经热门的卖店途径,如今也已走不通。在行业并购最火热时,资本收购价可达销售额的1.7倍左右。如今,药房上市公司的市值仅为销售额的30% - 40%,药店价值大幅缩水,卖店已无法实现曾经的高额回报。

在这种情况下,关店成为许多药店老板无奈却又最有效的办法。一家原本处于行业头部的连锁药房,已关闭了大量门店,2024年到现在,一共关了约120家门店,裁员500人,仍有600多家店在运营,但今年下半年预计还得继续关店。2024年,该企业忙活一年净亏2000多万元,2025年虽勉强维持盈利,也是因为甩掉了部分“包袱”。

不仅是这家企业,许多连锁药店都在通过关店来止损。据估计,未来三到五年,全国药店数量将回归到40万家左右,2025年预计关店10万家。

药店行业为何会陷入如今的困境?除了线上冲击和过度扩张,还有几个因素值得深思。

2017年流传的处方外流消息,曾让整个医药流通行业为之振奋,资本也因此大量涌入药房行业。然而,处方外流的利好迟迟未能兑现,行业在等待中错失了转变品类结构、调整经营方式的最佳时机。

前几年,行业经历了一段非常态的红利期,从业者误以为这种状态会持续,没有认清行业的真实情况。同时,“用药赚钱”的习惯根深蒂固,许多人难以接受卖药赚不到钱的现实,在行业下行时仍难以改变经营思路。

尽管现状艰难,但行业的变革也在悄然发生。药品零售行业已进入结构性增长新阶段,不再是过去靠规模扩张的粗放式增长。一些头部企业开始调整策略,暂停直营门店扩张,转而发展加盟店,注重单店效益提升。同时,线上线下一体化、产品多元化、提供专业服务等方向,成为企业探索转型的路径。

未来,药店行业将走向何方?大量药店的关闭是否意味着行业的衰落?或许并非如此。随着行业的出清,那些能够适应市场变化、提供差异化服务、有效控制成本的药店将存活下来,并在新的市场格局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药店行业正在经历阵痛,但也孕育着新的生机。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