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医院专攻女性健康难题,子宫内膜异位症专病中心破解诊疗困境
面对一种被称为“谜一样”的疾病,平均延迟诊断高达10年的困境,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以下简称“北大医院”)率先做出变革性回应。
近日,北大医院揭牌成立了包括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心在内的8个专病中心,标志着医院在深化多学科协作(MDT)、推动诊疗模式创新方面迈出重要一步。
这个以妇产生殖医学中心薛晴教授、周应芳教授牵头的专科中心,联合了医学影像科、泌尿外科、胃肠外科等多个学科专家团队。
疾病之谜:内异症成女性“隐藏的痛”
子宫内膜异位症(简称“内异症”)是一种类似子宫内膜的组织在子宫腔外生长的疾病。这些本应该生长在子宫腔里的子宫内膜组织,可能出现在盆腔腹膜、卵巢、输卵管、肠管、输尿管等部位。
浅表型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于盆腔腹膜,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则发生于卵巢,而深部子宫内膜异位症则主要发生于直肠阴道隔、膀胱和肠道。
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内异症影响着全球大约10%的女性。这种疾病不仅会引起骨盆剧烈疼痛(尤其是在月经期间),有些患者在夫妻同房时也会感到疼痛,此外还会导致患者怀孕困难。
诊断困境:从症状到确诊平均需要10年
尽管内异症有着典型的疼痛症状,但大多数患者却难以得到早期确诊。北大医院妇产生殖医学中心黄艳医生指出:“患者从出现症状到诊断为内异症平均可能要10年左右。延迟诊断现象不仅在国内,在国际上也非常普遍。”
造成延迟诊断的原因之一是目前想要实现早期诊断并不容易。内异症缺乏早期诊断标志物,基本依赖于专业医生的经验和对患者的查体。
很多患者认为自己只是痛经,一直默默忍受着,直到疾病进展到比较严重程度时才会去看医生。
专病中心:打破学科壁垒,实现一站式诊疗
北大医院成立的子宫内膜异位症专病中心,采用了多学科协作诊疗(MDT)模式,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诊疗方式。
专病中心成立后,诊疗模式从以前的以医生为中心转变成为以患者为中心。
“过去患者因痛经来看病,如果有肠道症状,要去普外科看,输尿管积水了,要去泌尿外科看,”黄艳医生解释,“成立专病中心后,不管需要看哪些相关科室,都可以在这里一站式解决。”
生育难题:近半数患者合并不孕症
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中有近一半的患者会合并不孕症。患者面临先治病还是先生育?自己试孕还是试管婴儿?手术治疗还是药物治疗?重重的难题,让内异症患者难以抉择。
薛晴教授团队自2017年就提出“诊疗一体化”模式,整合临床诊疗、影像资料、术中情况、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术助孕及长期随访数据。
团队率先将生育指数(EFI)评分应用于预测内异症不孕患者的自然妊娠概率,并评估手术与IVF-ET联合方案的效果。
对于卵巢囊肿直径<4cm、卵巢储备下降或年龄>35岁的女性,IVF-ET是首选治疗方式。通过多学科协作、技术创新与全程管理,内异症合并不孕的诊疗正逐步实现从“控制症状”到“改善生育预后与生活质量”的跨越。
全周期管理:从治疗到随访的完整体系
内异症是一种慢性疾病,需要长期的管理和随访。专病中心建立了完善的随访管理体系,为每一位患者建立详细的病历档案,定期进行电话回访或门诊复查。
通过长期随访,及时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评估治疗效果,调整治疗方案,预防复发。
中心还会定期开展患者教育和科普活动,向患者普及内异症的相关知识,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
北大医院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心的建立,不仅是一个诊疗形式的变化,更是现代医学模式从“以学科为中心”向“以疾病为中心”转变的具体实践。
通过打破学科界限,整合医疗资源,专病中心为患者提供全流程个体化诊疗服务,让子宫内膜异位症这一复杂疾病的治疗有了新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