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良家子是怎样的存在?

500

NO.2477 - 良家子

作者:季风 / 编辑:冷小军

投稿,转载和商务合作,请联系微信号potereio

犀渠玉剑良家子,白马金羁侠少年。——卢思道《从军行》

山西良家子,锦缘貂裘鲜。——苏轼《和子由苦寒见寄》

从汉代开始,良家子这个词就在中国的古诗文中反复出现。尤其是反映边疆岁月的边塞诗中,良家子更是一种常见意象,寄托着作者复杂的情感。

不仅诗歌,在各种古籍中,良家子一词也是屡见不鲜。《史记·李将军列传》中记载: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入萧关,(李)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为汉中郎。后世声名赫赫的飞将军李广,最早也是以良家子的身份参军,在与匈奴作战的过程中,屡立战功,从基层一步步升迁,最终成为将领的。

500

西汉骑兵

那究竟什么是“良家子”?这确实是一个值得好好琢磨的问题。

从国人到良家子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东西二周统治的近八百年,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转折期。西周之前的夏商两代,有很强的部族色彩。尤其是商代,内外服制度下,商王与属国之间的关系不像是上下级,而更像是盟友。因此,商王对于地方的控制极为薄弱,也无法调用属国的资源。在此背景下,商王朝的开疆拓土更多依靠自己的力量。

比如,商王武丁时期数次征讨鬼方就是依靠自己的力量。甚至灭亡商王朝的牧野之战中,商军主力压根不在朝歌,而是远征在外。无奈之下,商王帝辛(纣王)只能把奴隶武装起来,以应对周部族为首的西部联军。最终的结果就是,这支临时拼凑起来的军队阵前倒戈,引导周军攻入商都,延续数百年的商王朝就此终结。

新建立的周王朝吸取了商朝的教训,以分封制取代了内外服制度。周王室将子民和奴隶分封给宗室、功臣与盟友,让他们到新征服的地区建立诸侯国。跳出华夏世界的语境,这种分封更像是古早版的武装开拓。与后世西方开拓美洲类似,这些土地在名义上属于周天子,但具有很强的独立性。

500

东周战车兵

不同的是,在土地分配之外,分封制修正了内外服制度的缺陷。诸侯国对周天子承担军事义务,需要听从周天子的调遣,为周天子征战。这种状态下,周天子和诸侯的关系,类似于后世日本战国时代国主大名与属下豪族的关系。

与土地制度对应的,就是军事体制的建设与权力分配的模式。分封制下,从周天子到各地诸侯,形成国野分化的制度。居住在城邑的国人,与古希腊的城邦公民一样,有着服兵役的义务,也享有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力。而在城邑之外居住的野人作为奴隶和被征服者的后裔,既不能参军,也没有什么政治权利。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礼崩乐坏的春秋时代,分封制逐渐松动,周天子再也没有能力把控全局。随之而来的就是战争的扩大化,以及诸侯之间相互吞并的浪潮。战争规模的扩大与持续时间的延伸,使得传统的国野划分受到冲击,各诸侯国都需要大量的兵员以应对战争。

500

秦战车兵

较早作出改变的是地处今山东地区的齐国,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进行改革。管仲在改革经济的同时,也对军事制度进行改革。《管子·匡君小匡》记载:“制国以为二十一乡:商工之乡六,市立三乡,工立三族,泽立三虞,山立三衡。制五家为轨,轨有长;十轨为里,里有司;四里为连,连有长;十连为乡,乡有良人;三乡一帅。”

把齐国境内的所有居民组织起来,成为军政合一的体制,进而强化了齐国的军事力量。靠着较为强大的军队,管仲助齐桓公“九合诸侯”,成为春秋时代第一个公认的霸主。

应该说管仲的改革意义重大,却也暴露了一些问题。传统的士农工商都可以参加军队,固然可以扩大军队规模,但也有弊端,工(手工业者)、商的生产模式决定了他们更看重短期的利益,过于计较得失。

工商两个群体出身的军人的问题,更是整个齐国军队的问题所在。反而是士(基层官员子弟)、农出身的基层军人,更富有战斗力。

500

秦步兵

齐桓公之后的几百年里,各诸侯国更重视从士、农两个阶层中筛选兵员。尤其是战国时期先后崛起的魏国和秦国,秦国商鞅变法甚至进一步提出了重农抑商的主张,并被统一天下的秦朝所沿用。

公元前202年,刘邦取得了楚汉之争的最后胜利,建立起西汉王朝,开始了一段全新的历史。作为新的王朝,西汉在制度上基本延续了秦朝的设置。

《历代兵制》记载:汉大抵依秦制,凡民二十三为正,一岁以为卫士。二岁为材官、骑士。天下人皆直戍边三日,不人自行,其行者不可往便还,因便往一岁一更。诸不行者出钱三百,入官以给戍者,是为过更。有事以羽檄发材官、骑士,以备军旅……

500

汉弩兵

每个成年且身体健康的大汉男儿都必须为国家承担兵役,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有资格成为良家子。在当时的人看来,巫、医、乐师、百工、商贾这些从事“末业”的人,不能归入良家之列。

只有来自官员、农户家庭的子弟,才可能进入良家子的行列。而且他们的父祖也不能有什么道德上的瑕疵,并且有一定的资产,才能称得上良家子。一个影响两汉四百年,并被后世向往了千余年的特殊阶层出现了。

良家子与两汉:相伴数百年

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在他的著作《读通鉴论》中提出:故国恒以弱丧,而汉以强亡。两汉的强盛,很多时候都有良家子的身影。前面提到的飞将军李广,就是良家子的典范,见证了西汉对匈奴由消极防御到主动进攻的过程。

500

整个西汉,两百多年的时间里,有大批与李广相似的人,都是通过类似的途径走上仕途,进而成就功业的。来自全国各地的良家子平时是各地农业生产的主力、徭役的主要承担者,遇到战时又会成为大汉最骁勇的战士,在沙场上为大汉建功立业。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来自天水、陇西、安定、北地、上郡和西河,这延边六郡的子弟。这些地区因为气候,一直是半农半牧的生产方式,再加上靠近匈奴等部族袭扰的问题。北地六郡大多弓马娴熟,能征善战,是汉军绝对的主力,在历次战争中立下汗马功劳。六郡良家子,也就是成了后世精锐部队的代名词。

对于这些为国征战、屡立战功的群体,西汉政府自然也是给予足够的有待。在首都驻扎的羽林、期门两军,就优先选拔来自各地的良家子。在西汉的政治结构中,羽林、期门的军人都属于郎中令范畴,负责守卫天子的安全,是天子的亲军。

500

西汉骑兵

在这两支军队中,能力出众的话很容易进入皇帝的视线,得到重用。班固在《汉书》中曾感叹:秦汉以来,秦汉已来,山东出相,山西出将。从西汉到东汉,四百余年里,出身六郡良家子的名将不胜枚举。由武将转变职能进入中央,成为高官的也不在少数。

即便能力不怎么突出,一旦入选,也享有终身的俸禄,从此基本可以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到了东汉,因为经济困难,也只是削减了那些退役者的俸禄,改为减半发放。

两汉不仅优待这些良家子本人,对他们的家庭的也有一定的考虑。为国捐躯的人,他的孩子也会进入羽林,接受国家最高等级的军事训练,直接成为羽林军一员。霍去病第一次出击匈奴的八百骑兵中,有很多就是这样的羽林儿郎。

500

霍去病

良家的女儿,也大量进入两汉的宫廷。其中幸运的会成为帝王的后妃。汉元帝出塞和亲的王昭君,也是良家子家庭出身的。可以说,良家子是两汉社会运行的重要力量。

良家子的终局

公元23年,刘秀在洛阳再次树立起大汉的旗帜,开启了东汉王朝。虽然都以汉为国号,但东汉与西汉差别很大。西汉建国初期,布衣将相是主流,地方豪强在面对刘邦为首的丰沛集团时被全面碾压。所以,西汉皇帝在处理事务上很霸道。即便是开国功臣,也难以撼动皇帝的地位。整个西汉,只有霍光有那种掌握乾坤的实力。

东汉则更像是多家势力集资,共同创办的企业,只是选择了刘秀作为CEO。著名的云台二十八将,都是地方豪强,都有称雄一方的实力。所以东汉在汉章帝之后,逐渐陷入外戚专政的局面中。后来进一步形成外戚与宦官,交替掌权的局面,政治体系的平衡受到冲击。良家子依靠战功获得晋升的渠道被阻断,成为类似《权力的游戏》中守夜人的存在。

500

东汉与羌人持续一百多年的战争,让延边数郡损失惨重!但在战争中出生入死的良家子,没有获得相应的补偿,对东汉中央难免产生怨恨。后来董卓的一系列操作,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六郡良家子对把持东汉中央权力的豪强世家的报复。只是时代变了,属于他们的时代已经不在了。世家门阀统治中国的时代,即将到来,权力与财富重新洗牌的时刻到了。

魏晋南北朝的乱世,既是门阀的全盛时期,也是他们走向衰落的时期,历史进入一个新的循环中。良家子作为一个特殊的阶层,失去了地域的限制。后世王朝也出现过类似的存在,在不同时代书写属于自己的传奇。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