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头挤压之下,蘑菇车联陷算法与盈利困境

编辑 | 虞尔湖

出品 | 潮起网「于见专栏」

自成立以来,蘑菇车联凭借“车路云一体化”技术路线在自动驾驶领域快速崛起,先后落地多个标杆项目:2020年北京顺义5G商用车路云一体化示范;2021年衡阳城市级自动驾驶;2022年大理“智能网联+智慧旅游” ;还与顺丰在鄂州机场探索物流应用。

但行业环境与自身发展的矛盾正逐渐凸显。2023年全球自动驾驶融资规模同比大幅下降,资本市场趋于谨慎。而蘑菇车联在2023年获得由成都科创投、珠海海都科创投、腾讯、易鑫等参与投资,5.8亿元的C2轮融资之后,鲜有融资新闻。

同时,技术落地中的算法适配、数据安全问题,商业模式单一导致的盈利困境,以及百度、华为等巨头的竞争挤压,共同构成其发展危机,未来何去何从依然是摆在蘑菇车联面前的难题。

算法适配不足,数据安全风险不可忽视

蘑菇车联“车路云一体化”技术的核心痛点,集中在复杂场景算法适配与数据安全防护两大领域。

据媒体报道,自动驾驶系统在暴雨、大雾天气下紧急制动误触时有发生。例如,中汽研极端环境测试显示:在暴雨天气下,辅助驾驶系统失效概率高达25.7%;浓雾路段更攀升至31.2%。

无信号灯乡村路口通行决策延迟时长,远超城市道路平均水平,暴露出算法对极端场景的适应性不足。

500

与此同时,在技术层面,“车路云一体化”需毫秒级数据交互,而蘑菇车联路侧设备与车辆的通信时间,与百度Apollo等相比,优势依然略显不足,在高速行驶或突发状况下易引发安全隐患。

此外,其算法训练数据集中于一二线城市主干道,三四线城市及乡村道路场景覆盖缺失,进一步限制非标准路况下的适配能力。

数据安全风险同样严峻。蘑菇车联系统日均收集的数据量巨大,含车辆轨迹、乘客信息等敏感内容。这些数据如何安全存储,也成为了蘑菇车联的一大挑战。

据媒体报道,2023年,某品牌汽车被曝超过215万用户车辆数据泄露,尽管该汽车公司回应称,这次泄露事件由人为操作失误导致。但有报道指出,这次事件几乎涵盖自2012年以来注册该品牌主要云服务平台的全部客户群。

从合规性看,2024年实施的《智能网联汽车数据安全要求》明确需对敏感数据脱敏并建立应急机制,但蘑菇车联仅能处理姓名、手机号等基础信息,无法保护行驶轨迹等衍生数据。参考2023年特斯拉因数据泄露支付天价赔偿的案例,其数据安全漏洞不仅影响用户信任,更面临法律与经济双重风险。

盈利难与模式单一化,商业落地陷入困境

商业落地的核心矛盾,在于高投入与低收益的失衡,以及蘑菇车联对To G市场的过度依赖。对政府市场过于依赖的问题,也显而易见。

一方面,车路协同自动驾驶市场的核心特征是政府主导,这一属性直接决定了蘑菇车联的发展轨迹与挑战。由于核心客户为政府,公司收入高度依赖政府财政预算,预算波动会直接传导至业务端 —— 若政府缩减相关领域开支或调整预算结构,蘑菇车联的订单需求便会随之减少,收入稳定性面临显著压力。

另一方面,在 ToG 合作模式中,蘑菇车联扮演的是集成商角色,作为与政府对接的牵头方,其业务利润空间却十分有限。相较于其他聚焦技术研发的创业公司,蘑菇车联对外部资金支持的需求更为迫切,“外部输血” 成为维持运营的重要支撑。

500

从市场本质来看,车路协同自动驾驶并非由商业公司主导的领域,政府才是推动产业前进的核心力量。这一领域涉及的道路基建改造、道路数据获取等关键环节,均需依赖政府的推动与协调,商业公司难以独立主导。

此外,它与单车自动驾驶存在本质差异:单车自动驾驶以技术为核心驱动力,而车路协同自动驾驶的发展,需要政策支持、法规完善、城市规划配套等多方面条件同步成熟,缺一不可。这也使得蘑菇车联在市场中的存续时长充满不确定性。

角色定位的差异,还将影响公司长远发展。蘑菇车联的业务模式更偏向贸易商,与地平线、Momenta 等深耕单车自动驾驶技术的企业形成鲜明对比。这种角色差异会直接作用于后续的融资进程与上市估值,使其在资本市场的竞争力受到制约。

行业层面,2024年全球尚无自动驾驶企业实现规模化盈利,而蘑菇车联的亏损压力更为突出。而其盈利压力巨大的核心原因,则是其业务集中于To G领域,受地方财政影响大,其现金流也长因财政压力、资金未到位等而受到甚至,甚至导致一些项目建设延期。

To B与To C市场的滞后进一步加剧模式单一化风险,由此也导致了其商业化难题。从当前行业观察及公开信息来看,蘑菇车联尚未形成清晰的商业模式闭环,这一问题被普遍认为是其在商业化进程中面临挑战的核心原因之一。

作为车路协同领域的典型业态,其业务本身涉及车端、路端、云端等多维度技术与运营环节,同时关联政府部门、车企、设备供应商、终端用户等多方利益主体,这使得责任界定、市场监管标准、成本分摊机制及收益分配模式等核心议题天然带有较强的复杂性。

在实际运营场景中,从部分行业案例及反馈来看,若发生交通事故、系统故障等突发情况,车端相关企业、路侧设备供应商与运营服务商之间的责任划分往往存在争议,易出现权责界定不清晰的情况;而在成本分摊与收益分配层面,由于各方利益诉求存在客观差异,协调难度相对较大,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相关项目的推进效率。

此外,车路协同领域整体的法律法规及行业标准完善进度相对滞后,也使得该领域的商业化探索缺乏明确的制度规范与权益保障。

当前 AI 行业商业化竞争持续加剧,蘑菇车联在车路协同细分赛道上面临的挑战亦较为显著。从行业发展逻辑出发,其能否突破现有商业模式的单一性,同时有效应对回款周期较长、财务运营压力等现实问题,将对其后续发展路径与市场竞争力产生关键影响。

多维度竞争挤压,或面临生存挑战

自动驾驶赛道的竞争已进入“巨头角力”阶段,蘑菇车联面临同行、跨界企业与传统车企的多维度挤压。

研发投入上,2023年蘑菇车联研发费用远不及百度Apollo。反观华为,在华为的五大业务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业务的爆发式增长:其2024年营收263.53亿元,同比暴涨474.4%,首次实现当年盈利。

500

这一数据不仅远超行业预期,更将华为推向了智能汽车产业链的核心舞台。资金差距导致技术迭代滞后——百度已实现L4级自动驾驶规模化运营,蘑菇车联仍以L3级为主,L4级仅在封闭场景试点,规模化运营或尚需时日。

据了解,不同于Robotaxi的商业化应用,蘑菇车联选择在封闭/半封闭场景快速落地。其2.1万辆自动驾驶车队中,环卫作业车超8500辆,公交接驳车超6200辆,物流配送车超4000辆。

这些高频刚需场景,成为算法迭代的绝佳训练场。这种源于真实场景的数据壁垒,也是其拿下政府订单的关键筹码。

只是,核心技术变现路径模糊,护城河遭遇挑战。蘑菇车联的核心“车路云”系统,其独特价值与可大规模商业化的产品形态尚未清晰。路侧设备的标准化、成本控制及商业回报模式仍在探索。

与此同时,百度与吉利、华为与赛力斯的车企合作,实现自动驾驶系统与整车深度绑定,蘑菇车联仅与地方车企合作,车端影响力微弱。

跨界巨头的入局进一步压缩空间。腾讯智能交通项目、阿里通过高德地图整合自动驾驶服务,并推出打车平台接入百度、小马智行,都都给用户规模相对较小的蘑菇车联带来了压力。

此外,传统车企也加速转型,从比亚迪过去几年在智能驾驶方面的投入,也可以窥探一二。2020-2023年,比亚迪的研发投入分别为 85.56 亿元、106.27亿元、186.5亿元、395.7亿元,研发费用率分别为5.4%、4.89%、7.76%、6.57%。由此可见,蘑菇车联可谓前狼后虎。

结语

蘑菇车联凭借“车路云一体化”技术取得的落地成绩值得肯定,但技术瓶颈、商业困境与市场竞争三大危机,已成为其发展的核心阻碍。

算法适配不足与数据安全漏洞影响用户信任与合规性,To G依赖导致的盈利难制约可持续发展,多维度竞争挤压则压缩生存空间,三者相互交织,需系统性破解。

不过,自动驾驶行业仍处发展初期,政策支持与技术迭代将持续释放市场空间。蘑菇车联若能抓住机遇破解当前危机,也有望在细分领域占据一席之地。只是,倘若其无法及时调整战略,恐将在行业洗牌中边缘化。

而其发展困境,也为整个自动驾驶行业提供了“技术落地需兼顾适配与安全、商业模式需多元抗风险”的重要启示。期待蘑菇车联能早日走出困局,从而树立行业标杆,推动行业健康前行。

【天眼查显示】蘑菇车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9年,位于北京市,是一家以从事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为主的企业。企业注册资本53544万人民币,实缴资本350.78万人民币。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