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给祖国 - 九三阅兵如何震撼世界

2025 年9 月 3 日,天安门广场再次成为全球关注的舞台。这一天既是中国抗日战争胜利 80 周年的纪念日,也与抗美援朝胜利75 周年相呼应。官方通报显示,阅兵全程约 70 分钟,编组45 个方队与梯队,包括空中护旗梯队、徒步方阵、战旗方阵、装备方队和空中梯队。

500

国防部发言人将此次阅兵的意义概括为体现听党指挥,能打胜仗的决心。与以往不同,本次阅兵的最大亮点并非单一装备的性能展示,而是强调合成编组、联合战斗群,展现解放军改革后的体系化成果。

此次活动共有 26 个国家领导人受邀出席,其中俄罗斯总统普京和朝鲜领导人金正恩将同台参观。普京此行与天津上合组织峰会联动,突显中俄经济联动紧密、战略共识深化。金正恩的出席也具战略意味,这是其十数年来首次参加中国此类重大国际场合,象征着中朝关系迈向新阶段。

在台海情势、俄乌战争与中东冲突持续的背景下,阅兵不仅是纪念活动,更是对外展示解放军能力与我国战略姿态的公开场合。美国国防部在 2024 年度报告中指出,中国军力在多个区域已持平或超越美国。

不稳定的国际格局中,北京以阅兵这种传统形式,传递出在多方向同时施加压力的能力与意愿,同时以历史叙事为基础,在多极秩序建构中迈出步伐。

今年亮相的装备中,超过六成是全新或升级型号。无疑表明,解放军已经成功构建互联互通的作战体系。以下为重点装备概览:

-20 隐身战斗机

中国自主研发的第五代隐身战机,换装国产 WS-15 发动机后,推重比超过美国 F-22。机内可携带 PL-15E 超远程空空导弹(射程> 300 公里),具备“先敌发现、先敌打击”优势。此次以大编队亮相,显示已具备规模化作战能力。

500

-35 舰载隐身战斗机

与歼-20形成高低搭配。歼-20主攻制空,歼-35则是远洋航母打击力量。双座型歼-20S可担任空中任务指挥机,适应网络化作战,将中国隐身战力从内陆基地延伸至蓝水航母。

空警-600舰载预警机

首次公开亮相。采用涡桨布局,探测范围约 500 公里,是中国新一代航母编队的“神经中枢”。其出现意味着 003 型福建号航母的远程预警体系已形成闭环。

-20 战略运输机

最大载重 66 吨,航程约 7800 公里,是中国首款战略投送平台。衍生型号运-20U 加油机可为远程战斗机群提供跨战区续航,提升跨海远程作战能力。

500

陆军模块化装备

除 99A 主战坦克外,首次展示无人化装甲车辆与模块化火箭炮系统。配备无人炮塔和先进传感器,反映陆军正向“地形自适应+ 模块化合成作战”转型。

500

LY-1 激光武器

首次公开亮相,可高功率拦截反舰导弹,具备精准快速的优势。拦截成本远低于传统导弹系统,被视为可能改写海上防御规则的代表性武器。

500

DF-61 洲际弹道导弹

最新亮相的公路机动 ICBM,射程约 15,000 公里,可搭载多枚分导式核弹头(MIRV),具备高生存性与全球覆盖能力。

500

巨浪-3 潜射弹道导弹

第三代潜射导弹,射程超过 9,000 公里,具备 MIRV 技术。与核潜艇结合,兼具水下隐蔽与远程打击。

500

DF-17 高超音速滑翔导弹

飞行速度可达10马赫,能突破美日反导系统,射程覆盖第一岛链。

DF-26 中远程弹道导弹

射程 4,000–5,000 公里,兼具常规与核打击能力,被称为“关岛快递”,在中远程威慑中具有独特地位。

无人作战系统

高空长航时无人机:已在多个战区部署,执行战略侦察与精确打击任务。

HSU-100 大型无人潜航器:长度约 20 米,面向深海作战环境设计,外界普遍认为采用核动力,续航几乎无限。

500

本次展示凸显两个特征:

1. 作战闭环已成型:从隐身战机、舰载预警机,到重型运输机、陆军模块化火力,再到激光防御与火箭军核导弹,解放军已覆盖“远程打击—隐身突防—预警指挥—重装突击—海上护卫—核威慑”的全链路。

2. 新质力量地位上升:隐身机群、航母编队预警、高超音速武器、无人平台集体亮相,标志作战重心正加速转向跨域与非对称优势。

通过这种体系化编组,解放军展现的不仅是单点优势,而是可在台海、南海乃至全球多场域同时施加压力的联合作战能力。

阅兵的历史

在我国现代史上,阅兵不仅是单纯的仪式,更是国家意志的体现。1984年,全国范围点燃阅兵荣耀——这一年,天安门广场迎来了国庆35周年阅兵。由邓小平全程检阅,约10000名部队组成步兵、机械、和航空编队第一次统一进入镜头视野,这是新时期的国家仪式化设,也是电视直播首次覆盖阅兵全程,象征中国与世界同步进入新时代。

十五年后,1999年,中国进入国庆阅兵十年一阅的常态轨道。以世纪交替为标志,天安门再次集结11,000名军民,由江泽民检阅全军队伍,并首次开展国旗升旗 + 阅兵式流程结构,标志着国家对仪式内容与视觉叙事的构建。

500

随后十年,2009年阅兵将信息时代的元素带入国庆序列。胡锦涛检阅约10000名士兵,并设置了地面阅兵、载具群体过场、空中梯队、西方军用无人机、远程导弹与雷达系统等配置,强化了军队现代化改革成果。此次阅兵在技术含量与信息化程度上实现飞速跃升。

2019年,举行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阅兵。约15000名官兵、580件装备与超过160架飞机组成15个步兵方队、32个装备方队及12个飞行方队。这是解放军首次在阅兵中系统化演示联合作战体系,以整体作战链条的形式直观呈现军改成就。

这一系列阅兵并非单纯的军事展示,而是国家实力象征的不断演化:从冷战时期到改革开放后军民共治的社会认同,再到21世纪面向全球的现代力量投射。每一次阅兵都将时代主题与军队形象绑定,建立了举国上下的战略信心。

产业格局总览:从散点到体系,中国军工崛起

中国军工经历数十年重塑,从分散的生产厂逐步转型为由核心央企主导的现代体系。今天的五大支柱——航空工业集团、北方工业集团、航天科技集团/航天科工集团、电子科技集团、船舶集团——不仅承担战略武器研发,也在全球军品市场占有一席之地,支撑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军工国家。

据报告,我国军工总营收约 1030 亿美元,占全球军工百强的16%,仅次于美国。其中有 9 家企业入选榜单,5家跻身前二十。航空工业集团以 209 亿美元军品收入位列第8,北方工业与电子科技集团紧随其后,共同构成中国军工“旗舰三巨头”。航天与船舶两大集团则分别位列第 14 与第15,显示中国在陆、海、空、天各领域的全面布局。

这些数据背后,折射出的是产业体系的成熟。AVIC 拥有逾38 万员工和 1600 亿美元资产,覆盖整机制造、发动机、无人机与传感系统,其军品收入约占总营收四分之一,体现主战平台和子系统的高度整合。NORINCO 与CETC 分别在陆战与电子信息链条中居于核心位置,保证陆军装备和信息作战的稳定交付。

更关键的是,这些央企的军民双重业务,深刻体现国家产业政策的战略意图。以 CSSC 为例,2023年军品收入同比增长 15%,同时交付中国首艘国产大型邮轮,显示军民融合已从口号落地为现实工程。

五大集团不仅各有侧重,还在国家战略与产业部署中相互呼应,共同推动解放军现代化进程。

航空:航空工业集团AVIC

作为中国航空工业的中枢,军品收入超 200 亿美元,位列全球前十。从1950 年代起步,到 1990 年代的体制改革,再到2008 年的整合重组,AVIC 已演变为覆盖整机、发动机、机载电子与无人平台的纵向一体化企业。代表产品包括歼-20 隐身战机、运-20战略运输机、空警-600 预警机,集中体现其在尖端航空科技的整合能力。38 万人的员工规模,使其堪比波音+ 洛克希德 + 雷神的合体。

500

船舶:中国船舶集团CSSC

2019 年CSSC 与中船重工(CSIC)合并,形成全球最大造船集团,占全球市场近 17%,年造船量超5400 万吨,实现商船与军舰产能的全面整合。依托国际订单维持运转的同时,它能在极短时间内将产线从商船转为驱逐舰或航母建造。055 型驱逐舰与福建号航母正是这一能力的体现。

500

航天:航天科技集团与航天科工集团CASC/CASIC

分掌空间与导弹系统,合计军品收入接近 200 亿美元,覆盖战略导弹、卫星与地基指控系统,构建起“空天—地面”一体化布局。

代表性装备:DF-41 洲际导弹、DF-26中远程弹道导弹。

500

电子:电子科技集团CETC

电子战与信息系统的中坚,涵盖雷达、通信与 C4ISR 平台。其军品销售额约161 亿美元,军品占比近三成,凸显其在未来认知战与信息战中的不可替代地位。

500

陆战:北方工业集团NORINCO

陆军装备的核心供应商,涵盖主战坦克、装甲车、火炮与反坦克系统,军品收入长期位居全球前十。

代表性装备:ZTZ-99A 主战坦克、PHL-16模块化远程火箭炮。

500

军民融合:国家工业心脏

在我国,军工不仅是工业问题,更是国家战略。2017 年中央成立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推动科研、市场与军用体系的制度化整合,并在国防白皮书中将其上升为国家战略。

在我国,军工不仅是工业问题,更是战略问题。围绕“军民融合”(MCF),架设起一套制度与产业协同框架,让国家在面对国际技术封锁与经济波动时依然能保持工业与国防安全。

2017 年,中央成立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确保“军用、民用、科研、市场资源”在政策与执行层面无缝对接。推动科研、市场与军用体系的制度化整合,并在国防白皮书中将其上升为国家战略。

500

最直观的案例是造船业。CSSC 在2024 年建造的商船吨位,已超过战后美国船厂的总和。其造船厂多为双用途:既能建 LNG 商船,也能随时切换为军舰或航母。超过七成出口订单来自欧美及其盟国,利润反哺海军发展,推动舰艇现代化。

500

在科研领域,军民融合同样推动了技术突破。开放专利、军工标书向民企开放,使创新成果能快速转化为装备。在 AI、先进材料与无人系统等领域,军民双向互动已成为新常态。

和平时期,民用订单维持产线活力;危机时刻,这些产能能迅速转为军用。由此形成的柔性产能不仅增强了国家的工业韧性,也构筑了抵御外部冲击的安全缓冲。

结合一带一路,中国军工的技术与装备正在更多新兴市场落地,既拓宽了产业链条,也延伸了战略影响力。未来,军工体系将继续强化垂直整合、国际合作与科技创新,尤其在 AI、量子、无人载具与生物安全等领域持续推进。

战区与军队改革

几十年来,解放军的组织架构以军区制为核心。军区覆盖范围广,但以陆战为主,缺乏多军种协同,在信息化、快速投送与联合作战的要求下愈发显得掣肘。2015 年底,深度改革开启,着手进行一场重塑军队作战格局的结构转型。

2016年,原有七大军区被撤销,取而代之的是五大战区:东部、南部、西部、北部和中部。分别负责台海与东海、南海、西部边境、东北亚与北方安全,以及首都与中部战略纵深,构成区域防御 + 跨域投送的新型作战体系。

500

这场改革不仅是区划调整,更是思维方式的转变:走向快速决策,强调主动塑造作战体系、加速实战转型。其得以快速落地,很大程度上依赖强有力的政治推动与制度设计。2015 年起,中央设立军改领导小组,形成党中央统揽、军地协同的顶层机制。同时,撤销总参、总政、总后、总装备部四大总部,改设 15 个新部门,包括联合参谋部、政治工作部、装备发展部等,强化了指挥链条与执行效率。

在战区指挥体制下,军种在平时负责行政管理,一旦进入作战状态,战区司令部对陆、海、空、火箭军及战略支援部队拥有统一指挥权。各战区均设有联合作战指挥中心,具备信息运筹、情报侦察、电子对抗、后勤保障等能力,从而向联合战役指挥迈进。

作战力量编成上,合成旅取代传统的师团建制,增强跨区机动与快速反应,这一转型是解放军迈向系统化作战的重要标志。

500

改革没有停留在纸面,很快在实兵演习中得到检验。西部战区多次进行边境对抗与联合巡逻,南部战区突出岛礁登陆和火力封锁,中部战区演练首都防御与空降机动,东部战区专注海空一体作战。2024 年军方报告强调,备战—联训已成为战区日常,演练全面考验了战区体系在时间、空间与联动上的效率。

理论建设同步跟进。军方明确提出信息化条件下的联合作战,将 C4ISR(指控、通信、情报、监视与侦察)整合为闭环,形成信息—决策—打击的快速循环,使部队具备更敏锐的态势感知和更高效的实时协同。

与此同时,通过反腐整顿、纪律建设与思想教育,军队凝聚力和社会信任得到提升,军改动能进一步释放。

美军的“联合战争概念”强调区域指挥、快速协调与信息优势,而解放军的战区改革与之高度契合。西方智库指出,这种架构提升了中国的威慑弹性,使对手在战略应对上更加复杂。

解放军的目标是在 2027 年建军百年之际实现质的跨越,形成更强的战略威慑力、跨域投送力和立体防御力。战区改革正是这一目标的制度载体,其组织效率与作战能力的提升,将赋予解放军在突发危机中更快、更高效的应对能力。

未来展望与地缘政治影响

解放军的现代化目标并非抽象口号,而是嵌入国家发展蓝图。官方的三步走战略清晰界定了未来几十年的路径:2027 年实现建军百年奋斗目标,2035年基本完成现代化,2049 年建成世界一流军队。这一路线图将发展与国家复兴进程紧密绑定。

至 2049 年,世界一流军队不仅指规模或装备优越,更强调综合战略能力:既维护国家安全,也塑造国际安全环境,确保在全球事务中的正当权利。

智能化是未来战力建设的核心。我国正由信息化战争迈向智能化战争转型,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和量子计算将在指挥、情报和电子对抗中发挥关键作用。未来作战体系强调跨军种联动与多域融合,空天、网电、海陆空一体的复合作战正在成型。北斗导航、电子对抗、大型无人系统、新型舰艇与战略打击力量已快速部署。仅在 2024 年,中国海军在役舰艇数已超370 艘,计划到 2035 年扩展至近475 艘,超越美国海军规模,且更新换代速度更快。

500

500

核力量方面,预计到 2030 年我国将拥有超过1000 枚核弹头,2035 年可能增至1500 枚以上。与此同时,人工智能的应用加速落地,从无人作战平台到智能弹药、自动化指控系统,形成民用—军用无缝衔接的创新链条,显著提升作战反应速度与决策效率。

这种现代化路径可视为中国特色强军模式:国家战略引导与自主创新并行,通过弯道超车减少对外依赖,实现跨越式发展。解放军现代化并非冷战式军备竞赛,而是与国家安全逻辑相连——强调捍卫主权、维护发展利益,同时为地区与全球稳定提供保障。

在一带一路、印太战略等区域战略中,通过全球安全倡议,中国提出共同、全面、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主张共治模式。在上合组织、东盟峰会和中非论坛等平台,中国将和平发展—安全合作的议程与军队现代化结合,传递实力与信任并行的信息。旨在推动多极合作,塑造新的区域秩序。

在地缘层面,同时,解放军正突破岛链制约,以远洋补给、海外港口和海军编队形成珍珠链模式。中巴经济走廊、瓜达尔港以及印度洋多点布局,将军事力量与海上丝绸之路的经济战略深度耦合。

500

在南亚与中东,中国与俄罗斯、伊朗的联合演习,正在构建中东—印度洋—亚太安全联动,逐步重塑区域平衡。

解放军的崛起是以能力增长保障权益与公共稳定。这一逻辑与积极和平—系统责任—大国担当相呼应:和平不是被动,而是一种以实力为后盾的战略态度。

这一过程中,若西方能够跳脱零和思维,寻求合作与透明机制,或许能在新的安全秩序中找到共赢之道。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