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力斯“爆款神话”:靠一款肺癌药净赚10亿,员工将人均套现千万

500

出品 | 子弹财经

作者 | 张珏

编辑 | 蛋总

美编 | 倩倩

审核 | 颂文

近期,上市公司2025年中报密集出炉。

在创新药领域中,艾力斯交出了一份颇为亮眼的中报:今年上半年营收23.74亿元,同比增长逾五成,净利润10.51亿元,同比增长超过六成。几乎所有的增长,都来自一款肺癌靶向药“伏美替尼”。

与此同时,另一场“分红”将在公司内部上演。公司两家员工持股平台——南通艾耘企业发展中心(有限合伙)、上海艾祥企业发展中心(有限合伙)计划合计减持不超过1350万股,按公告日(8月8日)股价计算最高可套现12亿元。

9月1日,艾力斯发布公告称,上述员工持股平台于2025年9月1日合计减持531.65万股,占公司目前总股本的1.1815%,变动期间公司股价上涨2.61%,截止9月1日收盘报116.98元。

对一家2004年成立、曾经多年徘徊在亏损边缘的民营创新药企业而言,这意味着二十年的投入,终于在财务报表和员工财富上同时兑现。

正是在这份财报与财富效应的双重映照下,艾力斯成为当下资本市场热议的公司:它仅靠一款药物收获了丰厚的财富,但下一个十年,能否继续讲出新的故事?

1、瞄准肺癌:大单品支撑半年报

艾力斯的巨额营收,主要来自于其肺癌药物伏美替尼。

在中国,肺癌几乎是绕不开的公共健康挑战。根据国家癌症中心,2022年我国肺癌新发病例约106万例,死亡病例约73万例,均居恶性肿瘤之首。

非小细胞肺癌(NSCLC)占所有病例的八成以上,而超过六成患者确诊时已是晚期,五年生存率仅23%。其中,EGFR基因突变在中国患者中尤为普遍,几乎定义了亚洲人群的肺癌治疗路径。

但对肺癌患者而言,“耐药性”是一大难题,这意味着药物并不会永远奏效。第一代、第二代EGFR TKI虽一度改变治疗格局,却普遍逃不过耐药和脑转移。

500

因此,每一代EGFR靶向药的出现,都意味着“多活几年”这样残酷而直白的生存现实。

于是,肺癌创新药公司不断迭代,追求更强的疗效、更好的脑部渗透率。

在这其中,艾力斯的伏美替尼脱颖而出。作为第三代EGFR抑制剂,它专门针对T790M耐药突变人群,被视作对标阿斯利康研发的“奥希替尼”的本土明星药。

伏美替尼首次获批上市是在2021年,并在2022年初进入国家医保目录。当时其零售价约1.6万元/盒,经医保谈判后价格大幅下降至约3300元/盒。

2023年12月,伏美替尼一线、二线适应症续约纳入新版国家医保目录,自2024年起正式执行,医保放量迅速打开市场空间。2024年,伏美替尼销量达到169.28万盒,同比增加近九成。

财务数据印证了这款单品的爆发力。艾力斯营收由2021年的5.3亿元,三年间飙升至2024年的35.58亿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88.6%;净利润同样在2024年突破14.3亿元。

今年上半年,公司再度交出漂亮答卷:2025年上半年营收23.7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50.57%;归母净利润10.51亿元,同比增长60.22%。

500

且公司财务非常健康:2025年上半年资产负债率仅12.1%,无任何有息负债,经营现金流10.93亿元,超过了净利润。

应收账款余额4.51亿元,同比增长15.9%,远低于营收50.57%的增速,应收账款周转率5.65次,较2024年提升25.6%,账期从60天缩短至45天。

据艾力斯表示,公司对对经销商的选择有严格标准,且需预付10%的货款。2025年上半年销售商品收到的现金26.29亿元,收现率110.7%,这意味着不仅当期营收全部收回,还收回了部分前期欠款。

伏美替尼占艾力斯总营收比重的99%,为了保证供应并压低成本,艾力斯在伏美替尼生产线上大量投入,目前其年产能3亿片,伏美替尼业务带来的毛利率超80%,接近恒瑞医药等大厂。

2、二十年的财富兑现

艾力斯的故事之所以特别,就在于它实现了从研发投入到商业兑现的闭环:一个二十年前创业的民营药企,靠一款重磅药物撬动医保市场,在资本市场和员工群体中同时制造了财富神话。

艾力斯成立于2004年,一个当时国内还鲜少谈“创新药”的年代。那时行业的主流依然是仿制药和改良型新药,真正意义上的原创研发还没有成为资本和市场的共识。

500

创始人杜锦豪也并非典型的科学家型企业家。他1990年代在建筑行业崭露头角,曾任扬子江建设集团董事长。进入2000年代后,他开始尝试投资医药与教育。

2004年3月,杜锦豪与科学家郭建辉共同创立艾力斯,在此之前,郭建辉已在美国发现了阿利沙坦酯的分子结构并申请了专利。

公司成立早期管线较为分散,包括从心血管药物阿利沙坦酯到多个抗肿瘤分子。

遗憾的是,郭建辉于2012年因病去世,但即使病中,郭建辉还向杜锦豪发去短信:“一定要走下去,也一定会成功。”郭建辉的突然离世,给艾力斯科研方面带来严重而沉痛的打击。

之后公司决定调整战略,将阿利沙坦酯的相关技术打包转让给信立泰,集中资源押注肺癌靶向药。后来证明,这种聚焦换来了高回报。

2020年,艾力斯在科创板上市,进入资本市场视野。2022年,杜锦豪兼任董事长与总经理。截至2024年底,他本人持股逾千万股,身价超过10亿元。但更特别的是,公司内部员工也同步享受到“创新药红利”。

500

2019至2020年间,艾力斯分别在同一时期设立了四家员工持股平台,给予核心团队和骨干员工以每股约9.82–9.92元的价格认购股份。此时公司尚处于亏损阶段,对未来商业化能否兑现依然存在不确定性。

当时,市场对艾力斯的评价可谓“两极化”:一方面艾力斯被视作为国产替代奥希替尼、潜在国产创制药领头者而估值溢价;但另一方面,艾力斯高度依赖单品和缺乏国际商业经验,也常成为投资者担忧的问题。

到了2025年,这一赌注兑现成了金融现实。两家员工持股平台——上海艾祥与南通艾耘——在8月8日发布公告,计划自2025年9月1日起3个月内合计减持不超过1350万股公司的股份,占总股本不超过3%。

按当日股价计算,最高可套现12亿元,合计超过百名员工参与,覆盖从高管到制剂经理、销售总监、大区经理等不同层级,若最终按计划完成减持,预计人均可落袋千万。

在国内医药行业,员工持股不罕见,但真正兑现巨额回报的案例凤毛麟角。大多数创新药公司仍停留在长期亏损阶段,股权激励更多是一种“纸面价值”。

3、能凭“现金牛”伏美替尼撑多久?

如果只看财报,艾力斯似乎已经完成了从生物科技公司到生物药大厂的转身。但深入剖析,其模式仍然单一而脆弱。

伏美替尼贡献公司99%以上收入,且基本全部来自中国市场。一旦医保降价压力增大、同类竞品进入市场,业绩将面临直接冲击。

肺癌靶向药的竞争本质上是一场“代际迭代”。一代、二代EGFR抑制剂因疗效有限逐渐退出主舞台,三代药物奥希替尼成为全球标准,艾力斯的伏美替尼在中国市场以本土化优势切入,但这条赛道正在快速重构。

500

首先是四代EGFR药物的加速。2025年2月,强生的双特异性抗体埃万妥单抗在中国获批,成为全球首个四代EGFR药物。国内企业也紧随其后,贝达药业、正大天晴、齐鲁药业、君实生物等纷纷投入研发。

与此同时,抗体偶联药物(ADC)也在进入这一领域,乐普生物的MRG003已经在鼻咽癌中显示出亮眼效果,未来有可能扩展到肺癌。如果三年内这些新药快速放量,艾力斯在四代EGFR市场的存在感可能被显著削弱。

不过艾力斯的另一张牌,是与美国公司ArriVent Biopharma的合作。早在2021年,双方就签订协议,由ArriVent负责伏美替尼在中国以外市场的开发和商业化,预计2026年在海外提交上市申请。

有消息称,艾力斯计划将伏美替尼的海外定价为8000美元/月,既远低于竞争对手奥希替尼的1.2万美元/月,又能在支付能力更强的欧美市场撬动更大销量,从而带来比国内市场更可观的收益。

另一条潜在的增长曲线是KRAS靶点。艾力斯的戈来雷塞已在2025年获批,用于二线治疗KRAS G12C突变的肺癌。

但问题在于,安进和百时美施贵宝的同类产品陆续进入中国市场,艾力斯后续对这款药的医保准入和支付谈判结果,将直接决定它能否真正放量。

放眼未来十年,艾力斯的难题在于如何避免成为“单品药厂”。伏美替尼虽仍有适应症拓展,但随着行业代际演进和医保放量增速下降,其增长曲线可能逐渐趋缓。

对于创新药公司来说,没有哪款药能永远作为现金牛,持续增长只能靠新药接力。如果没有后继产品,即使曾经爆红,也可能迅速坠落。

500

前车之鉴很多,比如再鼎医药曾凭借引进的重磅卵巢癌药物备受关注,但由于后续产品放量不及预期,股价大幅下挫。

尽管艾力斯已经给出了一个成功的创新药公司成长故事,但创新药的残酷逻辑从未改变:过去的成功无法保证未来的增长。肺癌治疗格局正在重构,艾力斯既需要守住伏美替尼的现金流,也必须在KRAS和下一代产品上找出新的增长点。

这也是资本市场关注的焦点:一个高度依赖单品的公司,是否可以持续兑现财务增长?伏美替尼的市场空间是否仍有扩展潜力?

但不论如何,当下,艾力斯正在享受它的“黄金时刻”。

*文中配图来自:摄图网,基于VRF协议。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