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文 | 刘梦龙
这次的9.3大阅壮观非常。你要说给我一种什么感觉呢?那就是我不懂,但我大受震撼。就好像一个你相处了小半辈子的老伙计。你知道他很壮,很能打,但他几十年来就是个日子人,一心埋头苦干,从不和人动手。结果,他突然展现出一套从天而降的掌法,震惊四座,向全天下宣告老子已经是天下第一了。
我最大的反应,那就是发懵。再之后,我就不免要想想,在一个全新时代里,我要做些什么,想得到些什么。
“我认识的阿中不是这样的啊”
这段时间我充满了一种不真实感,这种感觉,到直播大阅兵的时候达到了一个巅峰。其实,我们许多人,内心都隐隐知道会有这样一天的。毕竟,这个世界如此破落,过去所说的强敌,这些年好像越来越不济了。真正在整军经武,有心又有力的国家好像也只有那么一个。这一天,迟早是要到来的,但它来得如此猝不及防,又确实让人非常不习惯。
这段日子,我有时会回顾自己半生的认知。这段时间,大家说得最多的不就是军迷变军盲吗?我承认我不懂什么先进装备,我对军事的一点点启蒙,还要来自九六台海危机。至少在我的生平认知里,我们这个国家一直是在追赶的。能赶上世界先进水平,这就已经是让我们觉得了不起的事情了。
如果放在更早一代人,比如我父亲那代人的认知,大多停留在先进的装备,就是进口的装备。到我这代人,我们的认知大概进步到,我们已经能造出不输给发达国家的先进装备了。
现在你告诉我,我们这里已经是最先进了,没有谁还在我们前面?
而且,我们都知道,我国近代以来在技术上,特别是军事技术上完全是一种压抑自谦,甚至可以说不自信的状态。我们如果有一百分的力量,大家最多也只会觉得有八十分,官方也只敢报八十分,恨不得报个六十分。
然后,我们现在被告知,公开展示的都只是现役装备。你现役装备都这么超出想象,那在研装备得是什么样子?
所以,这段日子,我最常听到两种说法。第一种,就是不敢相信。我身边就有不少老兵,都不敢相信。记忆里的土里土气怎么突然变成领先世界了。这也太离谱了,叫人难以置信。第二种,就是彻底脱敏。我身边不少军事爱好者,已经被先进到麻木了。人家直接说,就是阅兵当天拉出一架太空战舰,咱也不惊讶了。
阅兵的关键,是它要表达的信息
关于这场阅兵展示的装备,各种解读汗牛充栋,我这里就不班门弄斧。无需质疑的是,通过本次阅兵,中国军队确实向国内外展现了一个完全不同以往的姿态。它传达的信息,会给我们的社会生活带来什么变化,是我们应该关注思考的。
上世纪冷战有个标志性场面,叫斯普特尼克时刻。苏联抢先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美苏在太空领域的差距,一下子就具现化了,巨大压力摆在美国人面前。对当代的西方国家来说,这次阅兵就很有点类似意味。
而对国人说的,我们自近代以来,都习惯去追赶,始终设定前面有一个遥遥领先的对象。但通过这次不留余地的武力展示,国家向所有人传达了一个我们已经不再落后,乃至明显领先的信号。
这种变化,无论我们个人信与不信,它都会很快在社会的各层面引发震荡,并迅速改变我们社会对自身和外界的基本认知。
当我们普遍把自己定位为追赶者的时候,我们的社会往往具备更大的忍耐力,因为你在潜意识里是定位自己为弱势的一方。而当我们的社会逐渐意识到自己先进强大的时候,这种忍耐力会迅速削弱,取而代之的是行动力开始增强,这种变化会很快。
一个告别落后的中国会有什么变化
直到目前为止,我们社会都有两种常见思想,一种是追赶论,一种是决战论。两种想法本质是一样的,就是韬光养晦,有所作为。而在达到预定目标之前,整个社会都要忍耐,要以大局为重。但这个预定目标其实是未知的,它的具体标准是什么,怎么样才算达到,谁也说不好,谁也不明确,很容易就不断加码。两种思想能长期存在并得到广泛认同,更多是国人对外部挑战的夸张想象和对内部进步的现实不舍。
你一旦习惯把自己置于先进的一方,追赶论很快就失去了意义。那么,所谓决战论其实也很难说能维持多久。人们意识到自己国家拥有多么强大力量之后,当然会更加自豪,同样也会要求国家在各个领域能有所作为。先进不是一个空口无凭的存在,你没法通过数值来展现所谓的先进,它终究要具现到实际生活中去。
其实,哪怕没有今天这样一个标志性时刻,如今的人们也越来越强调,要立足当下,眼见为实,入手为真。只不过,今天之后,这种变化要加速发展了。
对内来说,我们的社会发展到今天,已经很难再仰望所谓虚无缥缈的发达国家。一方面是平然,人们会普遍拒绝乃至鄙夷对外部世界的过度美化。类似外国人拥有超国民待遇,国内文化界普遍缺乏民族立场这类的老问题,会变得愈发鲜明和难以忍受。
另一方面是进步,人们基于对国家力量更强大的认知,要求过上更好的生活,以匹配先进国家的定位。这种进步不仅指生活水平的改善,也包含着更好的社会治理、公共服务,乃至国民对国家事务更多地参与,和国内资源更公平地分配。
对外而言,随着我国军事力量越发的鲜明强悍,它传达给国民的这种力量感,必然要促成中国社会对外态度的变化。显然我们的社会已经越来越不那么习惯忍耐了,对一些国家的挑衅,人们是普遍不满的。人们不仅会要求在外部问题上拥有比过去更强硬的态度,也会本能地寻求一种基于历史恩怨的清算。
实际上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对当代中国的先进和强大都有一个模糊认知。一个典型例子,中国社会看待俄乌战争,除了惨烈之外,很多时候想到的就是穷,交战双方都很窘迫。俄国确实不如苏联,但好歹也继承了庞大遗产,而乌克兰也是拿了冷战后空前未有的援助,尤其是欧洲几乎为此清空了家底。但最终结果,在中国社会看来,就是双方打了一场窘迫不堪的穷人战争。那么什么是富裕的战争呢,是这种鄙夷背后中国社会普遍对自身绝对工业优势的自信。
就像阅兵,试图体现的当然是本国军事力量的进步与强大。与此同时,中国社会已经有半个世纪没有经历过战火了,并享受着长期的经济增长。人们对战争普遍陌生而慎重,并不太希望打破日常。
但中国社会同样普遍不满于目前被压抑的现态,又希望能有所突破。由此,人们又可以忍受一定程度的冲突。同时,西方世界对中国所谓的先进,有所了解,又难以置信,也试图拿一些边缘国家做试金石,我国周边的各种摩擦也愈演愈烈。
这种大背景下,一些涉及我国或直接或间接的局部冲突,在未来恐怕是很难避免的。而太平洋两岸,基于各自的利益,其实也都在隐隐期待,类似巴基斯坦空军用中国军队序列中并不太先进的装备轻松猎杀印度进口的欧洲先进战机这种震撼时刻。
中国的武力到底成或者不成,底色如何,对太平洋两岸如何相处,对世界和平有决定性的意义,这些又只能通过实践来检验。由此,中国已经不太能在世界上扮演那个只谈生意的角色了。敢于斗争,才是当代中国维持和平的真正保障。
走向成功,也走向分歧
整个中国近代史,都可以表述为大家求同存异,团结救国的一段历史进程。但这种团结,是典型的吴越同舟,当外部的风险消退,内部的分歧就会爆发。如今,中国国家展现出一种完全不同以往,超群绝伦的强大姿态。这显然带给中国社会很大的自信和安全感。同时,这也意味着,过去很多同路人,也到了要吵架,乃至分手的时候了。
当我说同路人的时候,实际上是已经基于民族认同经过一轮筛选了。过去我们各种主张的人,都团结在爱国这个基本立场上和各种论调的内外部敌人进行了长期的论战,这也是几十年来,中国社会意识形态斗争的一条主线。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西落东升的趋势愈发明显。旧的斗争依然激烈,但也已经逐步已经失去了过去那种危机感。
与此同时,就是过去的同路人在分化。这种分化,最常见的就是对中国革命不同的看法。比如,我认识一位朋友,他一方面觉得外国确实不行了,自己都肉身跑回来发展了。自己既然都回国发展了,像日韩台这种当然也都要清算。另一方面,他又觉得中国革命走了很多弯路,恨不得新中国只从1979年算起。
这在过去是很可以算进步和爱国的,是要团结的。但在现在,有时候你又觉得不好和他交流。甚至隐约你会觉得他还是很认可西方的,只是觉得现在的西方不是自己过去认可的西方,而中国才更像他认可的旧世界。
那么,我和他的分歧是历史观,世界观的分歧吗?其实不是,是现实生活经历,不同社会地位,不同生活诉求的分歧。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我们对以后要走什么路,希望社会是什么样子的分歧。
中国社会发展到今天,确实存在一种和衷共济,相忍为国的浓厚氛围。我们经常能听到人们对社会发展存在诸多抱怨,对社会的不公平现象很不满意。然而,在这些抱怨的另一面,其实是中国社会普遍对公平,公正这些诉求,要高于一般国家。这甚至不能简单归结于我们受近代中国革命的影响,和中国长期独立发展,形成了一个不同西方的东方社会,是有密切关系的。
西方社会的主导是唯利是图,但传统东方社会则一直是礼,义,利的三足鼎立。这在过去一度是被视为迂腐落后的。但随着当代我国社会的快速进步,也同样表现出诸多弊端,这些弊端恰恰在很大程度上证明了过去华夏先贤的远见。很多人如今也都觉得现代化走得太远之后,古老中国的很多传统智慧也大有其可取之处,绝非要彻底打倒的旧沉渣。
所以,时代发展到今天,我们将迎来一轮更广泛,更深入的社会论战。这和过去一百多年的任何时候都不一样。过去一百多年,中国社会的主要议题,其实都是一样,就是救亡图存,乃至不惜一切,不择手段。而我们如今的题目,越来越倾向于到底什么样的生活,才是适合中国人的好生活,又由谁来主导这个好生活。
这其实是和平时代各国都普遍要面临的大争议。而过去走在我们前面的西方世界,目前来看给的答案并不好。只不过,中国社会过去太困苦,太危险,太无暇他顾了。如今,当我们缓过这一口气,我们同样要穿越这段幽深的卡夫丁峡谷,并努力要得到一个和西方人不太一样的回答。
但这个问题,又已经没有前人的经验可言,也不像过去的救亡图存,对错是如此明显,代价是如此惨烈,胜负是如此迅捷。它只能取决于社会各个不同阶层的长期拉锯,人人都会基于自己的切身立场表达态度,做出努力,表达诉求,并尽量促使国家和政府在资源分配上有利于本阶层。
其实,当我们走出了救亡图存的境地,不再需要韬光养晦,也意味我们已经逐渐越过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开始走向更成熟的社会主义新时期。又或者说,在我国经历了长期的市场经济发展,并深度卷入西方资本主义所塑造的全球贸易体系之后,我们当代人要通过自身的努力,去确保本国的社会主义基本立场不过分动摇,并导向有利于一般国民的发展方向。
我们终究要实现我们的历史使命
我不否认,我们的社会在不断走向更大成功的同时,也面临着更广泛的分歧。但我们也要承认,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使命,迄今为止,我们最多也只完成了一半。救亡图存的历史时期确实结束了,韬光养晦也可以说结束了,但洗雪国耻或者说有所作为,确实距离我们还很远。
这次阅兵,虽然更多是面对当下,但它毕竟是在纪念八十年前结束的那场战争。而那场塑造了我们今日中国的反侵略战争,迄今为止还有诸多历史恩怨没有得到清偿,并时刻刺激着当代国人如今越发敏感的民族情绪。
同样,我们也要承认,当代中国依然处于一个并不公平的国际地位上,承受着很大的不平等待遇。这直接影响了我们的生活质量,并很可能威胁我们的和平安宁。我们并不是生活在一个太平的年代,而是正处一个山雨欲来,已经乌云滚滚,雷霆隐隐的风暴前夜。
但我们也应该有这样的自信,毕竟我们已经是一个年度发电量等于传统西方列强年度发电量总和,却还在快速增长的新兴超级强国。正因为我们有这样强大的力量,所以,我们已经不需要再像救亡图存时代那样,在内外两个问题上做出太多妥协,要格外分出一个主次先后来。
说到底,这两个问题本质是共生的,是一体两面的。解决其中任何一个矛盾,都不能忽视另一个;任何一个问题的滞后,也都会使另一方向的努力失去意义。
如今,我们已经可以宣称,通过几代人的努力,我们建设了一个格外强大的中国。但我们也都要知道,一切先进装备背后,都是勤劳智慧,热爱国家的中国人民,这才是最可宝贵,最强大的力量,是一切力量之源,是国家之本。
抚今追昔,转眼抗战胜利已经八十年。我们有这样强大的今天,又怎能忘记那无数奋斗牺牲的先烈。如今,如此强大的我们,又该如何告慰这些奋斗牺牲的先烈。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我们应该善用这样强大的力量,对内,对外都去塑造实现,一个更好,更公平,更公正,上不愧先,下不辱后,真正属于人民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