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已无恙,吾辈当自强!观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式有感
作者|梁久红(小作家网法人/总编)
2025年9月3日的晨光穿透云层,再次洒满天安门广场,当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在耳畔奏响,每一个音符都仿佛穿越了八十载峥嵘岁月,重重地敲击在我的心脏上。
我坐在电视机前,与亿万同胞一起,屏息凝神,见证着这个属于胜利与光荣的时刻。屏幕上,那一片鲜艳的“中国红”与整齐的“橄榄绿”交相辉映,汇成一股撼天动地的钢铁洪流,席卷而来。
我的血液,在那一刻随之沸腾;我的思绪,也在那金戈铁马的轰鸣声中,被拉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开始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沉思。这是一场盛大的庆典,更是一堂面向未来的、最为生动的历史课。
铁流奔涌,力量的礼赞与和平的盾牌
阅兵式,是一场视觉的盛宴,一种力量的展示。当三军仪仗队迈着铿锵有力的步伐,以无可挑剔的精准护卫着国旗走过广场时,我仿佛能听到整个民族心脏同频共振的声音。
那“正步走”每一步踏下的,不仅仅是尺寸的规整,更是大国的自信与尊严。紧随其后的,是各个徒步方队。他们来自不同的军种,代表着人民军队的各个组成部分,但他们的脸上都写着同样的神情——坚毅、沉着、锐不可当。
我惊叹于那种极致的协调与统一。成千上万人的动作,宛如一人。横看一条线,竖看一条线,斜看还是一条线。这种纪律性,这种凝聚力,不正是我们民族精神的缩影吗?
在八十多年前那场艰苦卓绝的战争中,正是因为四万万同胞团结一心,凝聚成一个坚不可摧的整体,才最终战胜了强大的敌人。
随后,震耳欲聋的轰鸣声由远及近,装备方队以雷霆万钧之势驶来。一辆辆崭新的战车、火炮、导弹发射车,披着现代化的迷彩,如同沉默的钢铁巨兽,缓缓通过长安街。
我不是军事迷,无法一一叫出它们的型号,但那充满科技感的外形、那庞大的体量、那所透露出的磅礴气势,无一不在宣告着中国国防科技的飞速发展。
历史回响,铭记的重量与精神的传承
在整个阅兵过程中,最让我心潮澎湃、热泪盈眶的,是那辆载着抗战老兵的礼宾车缓缓驶过天安门城楼的瞬间。
车上的老爷爷、老奶奶们,胸前挂满了勋章,他们满面风霜,白发苍苍,但当他们抬起手臂,敬出那个或许已不再标准的军礼时,时光仿佛在他们身上凝固了。
他们的眼神,穿越了八十年的风雨,依旧清澈而坚定。那一刻,整个广场安静了下来,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他们身上。他们是历史的亲历者,是活着的丰碑。
他们的存在,让这场阅兵不再仅仅是武器装备的陈列,而拥有了直击人心的灵魂。
我想象着他们年轻时的模样,或许也曾是像我一样的青年学生,怀揣着报国理想。但时代的一粒沙,落在他们身上,就是一座山。
国难当头,他们毅然投笔从戎,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用青春和热血,在中华大地上谱写了一曲曲气壮山河的英雄赞歌。
透过他们,我看到了卢沟桥的烽火、看到了平型关的大捷、看到了台儿庄的血战,也看到了狼牙山五壮士的纵身一跃、看到了杨靖宇将军腹中无法消化的草根与棉絮。
历史不再是教科书上冰冷的文字和枯燥的年份,而是一个个鲜活的面孔,一段段可歌可泣的故事。
和平追求,强大国防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这次参阅的装备数量型号高达上百种,很多装备都是首次公开亮相、首次集中展示。从“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到铁甲奔流、鹰击长空、长剑倚天,从“万国牌”装备受阅、飞机在天安门上空往返两次飞行,到所有受阅武器装备都是国产现役主战装备。
中国军队无论在体系还是装备上早已今非昔比。然而,唯一不变的是伟大的抗战精神,是对世界正义和和平的坚定追求。
九三阅兵,是中国向世界许下的和平誓言:我们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不让悲剧重演;我们捍卫胜利成果,不是为了独占荣光,而是为了与世界共享安宁。
它,让伟大抗战精神在新时代焕发生机,让民族精神在岁月长河中熠熠生辉,更以坚定的姿态告诉世界:中国将始终维护战后国际秩序的公平正义,以己之力,为人类和平事业添砖加瓦。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这次纪念大会上所指出的:“历史警示我们,人类命运休戚与共,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只有平等相待、和睦相处、守望相助,才能维护共同安全,消弭战争根源,不让历史悲剧重演!”
青春誓言,吾辈的责任与未来的展望
当阅兵式的最后一个方阵走过,当数万只和平鸽与彩色气球腾空而起,将广场化为一片欢乐的海洋时,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激动、自豪、感动、沉思……各种情绪交织在一起,最终汇成了一种沉甸甸的责任感。
我问自己,作为一名普通人,我能为这个国家做什么?我不能像军人那样保家卫国,不能像科学家那样研发尖端武器,也不能像外交官那样纵横捭阖。但我想,我们这一代人的“战场”,就在各自的岗位上,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
“少年强,则国强”。这句被说了一百多年的话,在今天,有了更加深刻的现实意义。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科技革命日新月异。
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历史的接力棒,正无可推卸地要传递到我们手中。观看阅兵,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厉害了,我的国”的浅层感慨上。更应该思考,如何让我们的国家“更厉害”。这份责任,需要我们用知识去承担。
我们需要学好科学文化知识,掌握建设国家、服务人民的过硬本领。我们需要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创新的精神,敢于质疑,勇于探索,努力在未来成为各个领域的拔尖人才。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国家的“钢铁长城”添砖加瓦,无论是科技的、经济的,还是文化的。
当战机编队呼啸着从头顶飞过,拉出绚丽的彩烟时,我将目光投向了天空。我仿佛看到了当年在缺少飞机、缺少燃油的困境下,依旧义无反顾驾机升空,与数倍于己的敌机殊死搏斗的中国空军先辈们。
他们的平均年龄只有23岁。每一次起飞,都可能是永别。今天,我们有了自己的先进战机,有了覆盖海陆空的强大空中力量。这盛世长空,正如你们所愿。这呼啸的引擎声,是对先烈们最好的告慰。
八十年前,先辈们用生命和鲜血,为我们赢得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八十年后,站在这片他们誓死守护的土地上,我们享受着前所未有的和平与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