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胜利日阅兵有感,《传承:孤独》
赵建国独自坐在电脑前,屏幕的光映在他脸上明明灭灭。 2025年胜利日阅兵揭开面纱,那些尖端武器和整齐方阵让他心潮澎湃,却又莫名生出几分难以言说的感慨。
他点开历史资料库,搜索“1900年中国”。屏幕上跳出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城的黑白照片:残缺的城墙,茫然的人群。赵建国的心猛地一紧。
接着,他又搜索了“1937年中国”。南京城的惨状让他不忍直视,匆匆关闭了网页。房间里只剩下主机风扇的嗡鸣声,和他的叹息一样沉重。
“从那样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度,到今天的阅兵式上的强大...”他喃喃自语,手指无意识地在桌面上敲击。
赵建国想起祖父生前常说的话:“我们那时候,能活下来就是万幸。”老人家经历过抗战,小时候总跟他讲躲空袭、吃树皮的故事。
“而现在...”他的目光回到阅兵式的画面上,隐形战机、高超音速导弹、无人机集群...这些曾经只在科幻片中见过的武器,如今真实地排列在中国的阅兵场上。
一种复杂的情感在他心中涌动。是自豪,是欣慰,却也有一丝难以名状的感伤。
他忽然想到那些为此付出一切的人。
赵建国点开一个关于中共早期历史的纪录片。屏幕上出现1921年南湖红船的复原画面,那十三个年轻人的面容还带着青涩。纪录片的声音低沉而有力:"在当时中国濒临亡国灭种的边缘,这群年轻人却坚信能够挽救这个古老的国度..."
赵建国暂停了视频,凝视着那些年轻的面孔。
"你们当时..."他轻声自语,"在想什么呢?"
在那个绝大多数人只求温饱的年代,这些人却在思考如何改变一个民族的命运。他们的理想如此超前,以至于同时代的人难以理解。赵建国想象着:他们向人们描述一个强大的、独立的中国,而听者可能只是摇头笑笑,认为那是不切实际的空想。
这种思想的超前,注定了他们的孤独。
他的搜索框里又输入了“第一个提出……的人”、“第一个构想……的人”。 屏幕上跳出一些模糊的照片和文字记载:
他看到在荒芜的西北戈壁上,有人面对苍茫天地,在纸上写下复杂的公式。他们计算着未来,却生活在永恒的寂静之中,他们的伟业无人知晓,他们的名字隐于尘沙。
他看到在破旧的实验室里,有人凝视着显微镜下的世界,坚信那里藏着改变国家的密码。旁人笑他痴人说梦,他却将一生奉献给了无人理解的真理。
他看到在昏暗的灯光下,有人绘制着庞大的蓝图,勾勒着连通天堑的桥梁、深入地下的脉络。当时的人都说不可能,他却看到了几十年后车轮滚滚、川流不息的景象。
“原来,你们也一样...”赵建国喃喃道。
这些在各个领域的先行者,与红船上的青年们何其相似。他们看见了遥远的未来,并为之倾尽所有。他们承受的,同样是那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孤独,是背负整个时代的不解与质疑,却依然前行的决绝。
赵建国搜索到一段1935年的历史资料。红军长征途中,队伍疲惫不堪,前有堵截后有追兵,却依然坚持北上抗日。
"有多少人理解你们呢?"赵建国对着屏幕轻声问道,"甚至你们自己,能确定最终会成功吗?"
自然没有人回答。只有窗外偶尔传来的车声,划破寂静。
他想,那种孤独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匮乏,更是精神上的超前——你看清了远方的目标,却发现身边的人还沉浸在眼前的苦难中,无法与你同行。
赵建国又找到一些早期党员的家书和日记。其中一封信这样写道:"亲人皆谓余痴,友朋多笑余妄。然余深知,今日之孤独,乃为来日之共荣..."
读着这些文字,赵建国感到一阵心潮澎湃。他忽然明白了自己心中那丝感伤的来源——那是一种跨越时空的共鸣,是对所有因思想超前而孤独,却依然选择坚持的先行者最深切的敬意。
他的目光在屏幕间流转,一边是百年前的积贫积弱,一边是如今的强盛辉煌。这两个看似不相干的画面,却被一条看不见的线连接着——那是一条由超前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和孤独的牺牲铺就的道路。
"原来最深的孤独,"赵建国轻声自语,"是清醒地走在众人之前,明知前路艰险,却依然选择前行。"
但随着视频继续播放,他看到画面中的人渐渐多了起来。从十几个人的小船,到井冈山上的星星之火,再到延安窑洞里的灯火通明。那些曾经孤独的理想,开始吸引越来越多志同道合的人。
"原来孤独不会永远孤独。"赵建国若有所悟。
他继续观看纪录片:抗战时期,无数青年奔赴延安;解放战争时期,老百姓推着小车支援前线;建国初期,海外学子纷纷归来报效祖国...那些超前的思想,终于等来了理解它、追随它的人们。
赵建国关掉一个个网页,最后屏幕停留在祖父的老照片上。照片中的老人微笑着,眼神却透着历经沧桑的坚韧。
"您看到了吗?"他对着照片说,"那些曾经孤独的理想,现在已经开花结果。"
窗外,阳光明媚。赵建国依然坐在电脑前,内心却比任何时候都明亮。他忽然理解了那种孤独的价值——正是有人在众人沉睡时独自清醒,在黑暗中率先看到曙光,才能引领一个民族走向复兴。
而这种孤独,从来都不是永恒的。它就像黎明前的黑暗,虽然深邃,却预示着光明的到来。
赵建国关掉电脑,心中充满了一种平静的力量。
他走到窗前,看着繁华的城市。阳光中,街道上车流开始涌动,人们过着岁月静好的生活。这份平凡的热闹与安宁,正是对那段孤独岁月最好的回应。
"如果还有人正在孤独地前行,"他轻声告诉自己,"那一定是在为更多人寻找更光明的未来。"
阳光洒进房间,照亮了他的面庞。在那光亮中,赵建国仿佛看到了无数张面孔——有那些最早点燃火种的先驱,有后来加入的同行者,也有今天享受成果的普通人。他们各不相同,却共同构成了一幅完整的画卷:从孤独到共鸣,从理想变为现实。
这一刻,他感到我们不再是个旁观者,而是这个伟大传承中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