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印度野心勃勃!斥巨资4867亿,3大招都是瞄准东大!
作者 | 尧风
01 日本、印度野心勃勃!
应日本首相石破茂的邀请,印度总理莫迪在8月29日至8月30日对日本进行了正式访问。双方宣布了未来十年日本对印度10万亿日元(约合人民币4867亿元)的投资计划,重点投向半导体、稀土、清洁能源及人工智能等战略领域。并首次系统修订了17年前的《日印安全合作联合宣言》。莫迪还明确表态:“印度和日本将共同塑造亚洲世纪。”
这次合作双方看起来野心勃勃,想好好大干一场。日本想借助印度丰富的人才资源,而印度则急需日本的技术和资金,实现在高科技领域的突破。然而,双方在互惠互利的同时,没忘了暗戳戳针对中国。
02 斥巨资4867亿,3大招都是瞄准东大!
敲重点!日本对印度的投资包括半导体、稀土、清洁能源,都是在针对中国。这看似是一项投资计划,其实是日印试图“减少对中国依赖”的战略举措。
第一个,半导体同盟
日印半导体合作聚焦成熟制程技术,旨在重构亚洲供应链格局。根据协议,两国将推动日本企业将不使用尖端技术的半导体和液晶显示器生产转移至印度。
日本半导体巨头东京威力科创已经与印度塔塔集团达成合作,计划在古吉拉特邦建设芯片厂,专门生产电动车用的IGBT芯片。
印度电子产品的核心零部件高达八成依赖进口,其中超过六成都来自中国。一旦切断供应链,整个体系顷刻间陷入瘫痪。因此,日印各取所需,印度通过引入日本技术,结合印度低廉的人工费,开发具备成本竞争力的量产型号,来降低对中国的依赖。
第二个,稀土合作:挑战中国主导地位
中国加强稀土出口管控后,印度看到了机遇。印度拥有一定稀土储量,但因技术落后、产业链不完善,长期在国际市场上缺乏话语权。
日本在稀土资源上高度依赖进口,几乎所有核心高科技产业都无法脱离稀土的支撑。两国一拍即合,计划建立一条从开采到加工再到终端供应,几乎完全绕开中国的稀土产业链。
但这一计划面临现实挑战。印度稀土产业基础薄弱,资源利用率不足三成,加工后的产品纯度难以达到国际高标准。即便有日本提供资金和技术,要建成一条与中国竞争的完整产业链,至少需要五至八年时间,还需投入数百亿美元。
第三个,清洁能源与战略布局:构建“去中国化”供应链
日印清洁能源合作以民用核能、氢能以及可再生能源技术转移为主要领域,呈现出泛安全化、供应链化和机制化的新特点。
三井物产老早就盯上了印度的锂矿,打算在2030年前把电动汽车电池产能做到全球前五。这些合作明显旨在构建替代中国的供应链体系。
除了经济领域,日印还更新了2008年签署的《安全合作联合声明》,将合作扩展至经济安全保障、防卫装备研发等领域。联合声明还明确肯定了“美日印澳四边机制”,并提出要将其发展为“永久性的地区集团”。
不过,印度比日本要聪明的多,莫迪也不愧是常在河边走的人,知道权衡、平衡,在与日本合作的同时,也表明中印关系对构建多极化的亚洲和世界“至关重要”。
印度明白,将国家战略完全捆绑在一个反复无常的伙伴身上是巨大风险。未来的世界将是多极化的,而不再由美国独家主导。
日本无论是试图用10万亿日元买断印度战略选择权的企图,还是借针对中国换取美国的信任,都以失败告终。
03结语
但无所谓,无论是日本作死,还是印度玩平衡,中国早就提前做好战略布局。通过巩固中巴经济走廊,强化和巴基斯坦的军事与经济合作,确保两国在印太地区的战略协同,牵制日印在南亚的扩张。
与此同时,通过军事演习、能源合作等方式,深化中俄战略协作,构建起“中俄-中巴”轴线进行对冲。还有就是通过孟加拉国,打开蒙格拉港的大门。这不但让中国物资运输可以绕开马六甲海峡,还能在南亚拥有新的战略支点,直接撕开印度设好的封锁圈,可谓一举多得。
这次印度和日本双方合作,各怀鬼胎,但可以肯定的是,日印都不会得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