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后,谁来守护和平? 上合峰会与大阅兵给出回答

500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在动荡与分裂的世界格局中,历史总是以某种方式提醒我们:未来并不是无根的空想,而是历史长河中不断生长的延续。

在刚刚闭幕的上海合作组织天津峰会上,中国提出了“全球治理倡议”。这是继“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之后的第四大倡议。四者并举,宛如构筑新时代国际秩序大厦的“四梁八柱”。它们并非空中楼阁,而是对当下困局的深刻回应,更是对未来秩序的积极勾画。

回望四大倡议提出的背景,不难发现其内在的逻辑与递进关系。2021年,全球仍深陷疫情阴霾,供应链受阻、贫富分化加剧,中国率先提出“全球发展倡议”,为国际合作提供稳定的锚点。2022年,地缘冲突骤然升温,冷战思维阴霾再起,“全球安全倡议”应运而生,强调“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引导摆脱零和博弈的窠臼。2023年,“全球文明倡议”顺势提出,提醒世人文明的多样性不是对立的根源,而是人类共享的财富。

而今,2025年的天津峰会提出“全球治理倡议”,其指向尤为清晰:面对碎片化的国际秩序,面对单边主义与保护主义的回潮,全球亟需一个更加包容、公正、有效的治理体系。这一倡议不仅是对前三者的延展,更是统摄性的回应。它意味着发展、安全与文明并非孤立的支柱,而必须在制度框架下整体协调,方能构筑稳定长久的新秩序。

中国为何选择在此刻提出“全球治理倡议”?答案或许正隐藏在历史的回声里。世界秩序的转折,总是与战争、冲突和危机交织而生。而中华文明一以贯之的智慧,始终倾向于用“和合”的理念修补撕裂。今天,当大国博弈与地区战火此起彼伏,中国选择以全球治理倡议呼吁团结合作、提升治理,这既是现实的必然,更是历史的延续。

500

500

如果说,上合峰会传递的是“秩序之声”,那么明日的九三阅兵,则是“力量之音”。80年前,中国人民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赢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那不仅是民族独立的重要时刻,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篇章。纪念这一胜利,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铭记和平的珍贵;不是停留在往昔,而是让历史的光芒照亮未来之路。

阅兵,不只是军威的展示,更是对历史的致敬与对未来的昭告。整齐划一的步伐、昂扬向前的战车、翱翔天际的战机,无一不在传递这样的信息:一个曾经历百年屈辱的民族,如今以自信开放的姿态向世界展示它的力量与责任。 

倡议与阅兵之间的逻辑也愈加清晰。倡议是思想的光芒,阅兵是意志的体现。二者相互映照,凝聚成一种既深沉又昂扬的力量:在不忘历史的同时,更坚定地走向未来。

苏格拉底曾说:“未经省察的人生不值得过。”今天我们或许可以借用:未经历史铭记的未来,也不值得期待。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