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3点下门诊!这位三甲科主任为何这么拼?
一天看166个病人,半夜一两点下门诊,凌晨下班后又直接上手术……上海新华医院主任医师王晓强被称为“医界卷王”,拼搏的背后,是他对顶尖医院学科发展的深入思考。
撰文 | 燕小六
责编丨汪 航
8月29日凌晨1点,上海新华医院小儿神经外科主任医师王晓强看完最后一名患儿。
前一天,他一大早就到医院,先后在新华医院杨浦、奉贤两个院区出诊,累计看了166名患儿。而按照医院规定,主任医师的半天门诊量仅为40个号。
下了门诊,就在王晓强团队收拾东西、准备回病区时,他接到手术室电话,称有患儿需紧急手术,已准备就绪。一行人便又急忙背着包,向手术室跑去。
4小时后,晨光熹微,手术结束。接下来的一整天,还有8台择期手术等着王晓强。这就意味着,他要连续工作30多小时。甚至在周末还要带领团队做加班手术、参加会诊等。
这种工作强度已成为王晓强近年来的常态。他向“医学界”坦言,常年如此肯定是不对的,但新华医院小儿神经外科正处在一个新老交替的发展关键期,要在保持小儿神经肿瘤优势的基础上,积极引入新技术、开拓新项目、寻求新的突破点。
“发展需要医生经验、诊疗体量。”王晓强说,鉴于此,全面主持科室工作的他不能松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小儿神经外科主任医师王晓强(左二)在手术中。/图源:受访者
“医界卷王”
王晓强这种超乎常态的忙碌,一定程度和小儿神经外科专业发展现状、患者需求等有关。
近些年的不完全统计显示,我国专职小儿神经外科医师在1000名左右,从业者数量与欧美发达国家相差甚远。各地区的医疗水平发展严重不平衡,治疗思路和技术千差万别。
在王晓强接诊的患儿中,有相当比例是当地无法治疗,或治疗效果不好需要“翻修”“维修”的。
不久前,一名河北邯郸的10岁女孩来新华医院复诊。出生42天时,她因骶尾部包块在当地医院做了椎管内脂肪瘤切除、脊髓栓系松解,术后出现大小便困难。
迄今,患儿在多地就医,接受过“抗膀胱输尿管反流手术”等多种治疗,效果欠佳,无法控制小便。家人经病友推荐,千里迢迢带孩子到上海治疗后,小便终于不再依赖纸尿裤了。
8月29日凌晨的那例紧急手术,也是类似情况。
患儿来自陕西咸阳,才17个月大。术前10多天时,他出现视物不清,在省内著名医院就诊,看过儿内科、眼科、神经外科等,核磁显示颅内有乒乓球大小占位,压迫视神经。或是考虑到颅底肿瘤、低龄等风险因素,手术一拖再拖,孩子几近失明。
“是当地医生推荐,家长抱着‘哪怕视力恢复一点点也好’的想法,决定来上海找我们。”王晓强告诉“医学界”。
如今,其团队接诊病人来自全国各地,甚至辐射海外多国,非上海患儿占就诊总数的90%,其中不少人有漫长、复杂的就诊史。
例如,小儿神经外科曾同期安排了4台神经源性膀胱骶神经植入手术,患儿分别来自福建、广东、湖南、湖北。在此前后,病房里还有来自斯洛伐克、西班牙、德国、南非、越南等地的患儿。
一名中国台湾的患儿父亲告诉王晓强,自己是在当地媒体上看到关于他和上海新华医院相关报道后才前来求医的,吸引他们的,是新华医院小儿神经外科精准化的手术思路。
“我们的手术强调个体化、精准性。比如脊髓探查手术,是在电生理监测下进行的。外科医生能较明确具体找出是哪根神经出现问题,手术切除范围多大合适。”王晓强说,为提高脊髓肿瘤、脊髓栓系、脑瘫等手术安全性和治疗效果,科室专门培养一名技师,配合手术操作。
王晓强的忙碌,也和患儿父母的口口相传有关。不少人主动在网上分享就诊经历,称王晓强的门诊不限号,当天能给出结论的绝对不会让家长等到第二天,有必要做检查的夜里也会特殊安排,为的就是让家属们用最短的时间看完。
“起初我有点不太信,觉得这大概有网络宣传的效果。没想到见到他(王晓强)本人以后,医者仁心的坚守是那么具象化,堪称‘医界卷王’。”有父母的表扬信写道。
因为患儿多,王晓强的门诊会借用多个诊间,由助手采集患儿病史、询问病情、完成初筛。最多时,他们要在三四个诊室间流动问诊。期间,王晓强还要穿插去手术室手术,完成关键手术操作步骤。最晚一次,凌晨三点他才下门诊。
有家长称:“这几年,王主任都肉眼可见的衰老憔悴。”“感觉医生真的好累,说话都快没力气了。”
凌晨结束门诊后,王晓强(左三)和团队合影。/图源:受访者
寻找“新优势”
2022年度,王晓强获颁“感动新华人物”。颁奖词称其“逆风而行,选择儿科,成果累累”。事实上,学医最初不是王晓强的梦想。
1991年,唐山人王晓强参加高考。数学是其强项,常考全校第一,因此他的高考第一志愿是复旦大学数学专业。或许是命中注定,最终他被第二志愿录取,成为了一名临床医学生。
本科毕业后,王晓强在唐山一家市级医院工作8年,后考取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的硕士、博士,并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完成两年博士后学习。
2012年1月,王晓强被引进到上海新华医院神经外科,担任医疗组组长。最初,他的门诊覆盖成人和儿童,后来逐渐专注于小儿神经外科领域。
“鲜有医生会做出王晓强这样的选择。”“感动新华人物”颁奖词称。因为业内深知,相比成人来说,小儿神经外科风险高、待遇低。
小儿神经外科被誉为外科学“皇冠”上的璀璨明珠,是业内公认最难驾驭的领域之一。它主要包括18岁以下的儿童脑肿瘤、先天性神经管发育畸形(脊髓栓系综合征、脊髓脊膜膨出等)、脑积水、颅脑创伤、脑血管病等。
王晓强告诉“医学界”,在几代人的深厚积累下,上海新华医院小儿神经外科位列国内第一梯队,成功开展领域内所有技术项目。《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23年5月文章,称之是“小儿神经外科较具代表性的医疗机构之一”。
尤其是小儿脑肿瘤,经历几代人努力,科室率先在国内建立儿童脑肿瘤多学科联合诊治团队(MDT);2007年建立国内首个儿童脑肿瘤生物样本库,至今标本数量超过1300例;牵头组建中国儿童脑肿瘤协作组(CNOG),开展首个多中心回顾性临床研究、前瞻性多中心临床研究。王晓强感慨,如今的工作和成绩,是站在前辈臂膀之上、站高望远所得。
他也坦言,近年来由于本院人力更迭、新老交替,以及学科发展处在关键阶段、同行们都在奋进等因素,新华医院小儿神经外科的科室发展似乎到达瓶颈期。
“以小儿脑肿瘤为例,专业竞争很激烈,成人医院、多个科室也能做。我们要挖掘一些诊疗仍存在空白,且更匹配新华医院整体儿科优势的病种。”王晓强说。
多番讨论后,大家把目光聚焦到神经管发育不良等方面。
这是一类胚胎期神经管闭合障碍引发的严重出生缺陷,不仅累及中枢神经系统、脊柱等多器官系统,会导致瘫痪、脑积水、认知障碍甚至新生儿死亡,还常合并或并发消化道、心脏、肾脏、骨骼等多器官发育障碍、功能损害,致死致残率极高。
“其中,脊髓栓系综合征较多见。有些患者的神经管会长脂肪瘤,牵拉、破坏腰骶部神经,影响排泄功能、走路不稳。若处理不好,孩子得长期带尿管,最严重时会出现肾功能衰竭,要靠透析维持生命。”王晓强说,这个病始于小儿神经外科,和泌尿外科、肾内科都有关。
而且,有些神经管发育不良在孕期,通过B超就能发现。有些患儿出生仅几个月就出现严重症状。考虑到早诊断早治疗,它对外科、麻醉科、重症监护、术后管理等要求都很高。这符合王晓强等人对于“新项目、新特色、体现综合优势”等多方面期许。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小儿神经外科合影。/图源:受访者
新特色初显规模
大方向明确后,2023年,王晓强及团队一边“精修”自身,一边利用社交媒体,推进科普宣传。
王晓强的忙碌还体现在,他几乎每天都在更新科普内容,包括但不限于“门诊实录”“病例实录”“科普答疑”等。多条帖子的点赞数破万,评论数千,最高播放量甚至达到惊人的1.7亿。
其中一条高赞视频是,父母挂了一个号,原本是为了给哥哥看“屁股上的小洞”,结果陪同来的弟弟也有问题,兄弟俩被怀疑患有脊髓栓系综合征。在评论中,不少人留言:“这居然是病啊?”“我的天,我一直都有!”
“过往大家对神经管发育不良的认知有限。我们就大量科普一些易于辨认的表现。比如孩子屁股长小尾巴或有个洞,腰部出现血管瘤,甚至大龄童尿床,都可能提示罹患相关疾病。”王晓强说。
一段时间后,王晓强感到团队影响力增加,门诊患者明显多了。他和团队的出诊时间也不断延长,频频出现后半夜才能结束门诊的情况。
对此,王晓强坦诚自己“有私心”——希望团队在实战中快速成长、促成科室发展。为此,他给自己和科室设定的目标是“积跬步、至千里”。
“科室体量要增长,就得花更多时间接触患者。我们对疾病的理解也会随接诊量而愈发深刻。这对医生成长、提升学术影响力、改善科室待遇等,都有裨益。”王晓强说。
如今,改变已经显现。在病种分布上,新华医院小儿神经外科在保持小儿脑肿瘤传统优势下,小儿神经系统先天性畸形、儿童罕见病方面积极拓展,颅缝早闭、脊髓栓系综合征等病种在体量、效果等方面发生质变。
科室的脊髓栓系综合征年诊疗量从往年约100例,增至如今700例。颅缝早闭手术从每年不足10例,发展到现在一年约300例。在复杂型多颅缝早闭,如Crouzon综合征的诊治中,科室与上海第九人民医院整复外科团队开展合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考虑到目前国内小儿神经外科在神经调控方面几乎空白的现状,王晓强还带领团队推进骶神经调控治疗神经源性膀胱、脑深部电刺激治疗儿童肌张力障碍等项目,迅速取得进展。
据其介绍,新华小儿神经外科以前的手术量每年1300台左右,2024年增至1950台,今年预计将突破2500台,四级手术占比超80%。
今年五六月时,新华医院小儿神经外科、泌尿外科、肾内科携手,联合成立以疾病为导向的神经管发育不全诊疗中心(以下简称中心)。王晓强告诉“医学界”,3个科室日常一起查房,完善尿流动力学等检查,评估肾脏功能等,基于此讨论最适宜的治疗方案。
随着多学科合作加深,王晓强意识到中心可以加强和产科、新生儿科等联动。“孕妈妈在做4维彩超时,如果发现神经管有问题、有脂肪瘤,我们可以考虑在宫内或新生儿阶段进行干预,或是围绕整个孕期、做全时段监控。”
下一步,王晓强等人还将重点推进神经调控技术的临床应用,提高神经管发育相关疾病诊断的准确性和治疗的有效性;整合医院内各学科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以临床研究和专病队列为重要抓手,推动科研创新……
“最重要是梳理、重塑诊疗流程,为患者提供‘一站式’服务。”王晓强等人定下“3年”目标,要成为华东地区神经管发育健康诊疗示范中心。
参考文献:
1.张玉琪, 等. 中国小儿神经外科的廿年发展.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24, Vol. 24, Issue (10):777-780. doi:10.3969/j.issn.1672-6731.2024.10.001
2.宫剑. 积极促进我国小儿神经外科的发展.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23年5月第23卷第5期. doi:10.3969/j.issn.1672⁃6731.2023.05.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