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国家队”助力湘西“野果”破壁深山,出口海外,托起上万农户共富路

九月的湖南永顺,空气中都弥漫着清新的果香,宣告着猕猴桃的丰收盛宴正式拉开帷幕:只见密密匝匝的猕猴桃果子把藤蔓都压弯了腰,果农们穿梭其间,娴熟地将这些“黄金果”摘入竹筐,随即送往不远处的菜鸟产地仓。

500

依托阿里巴巴高效、庞大的物流网络,永顺猕猴桃正以最快的速度“走”出湘西深山,为全国各地的消费者带来这份秋日的甜蜜。

如今,永顺猕猴桃经过数十年的“培育”,已发展成为一个种植面积达14.5万亩、年产量15万吨、年产值超3.2亿元的县域支柱产业。数百个村镇、上万家农户,靠着这颗果子增收致富。

这颗曾经的深山“野果”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能量?它又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呢?

从“扶贫果”到“富民果”

永顺猕猴桃的产业化之路,始于一场“向山地要出路”的扶贫实践。深嵌武陵山区腹地的永顺县,没有什么产业基础,只能瞄准山地资源:地处武陵山脉富硒带、亚热带季风气候无霜期长、沙壤透气保水,天然适合猕猴桃生长。

在对口帮扶单位“农业农村部”的推动下,永顺开始引种试种猕猴桃。这一试,就让猕猴桃在永顺扎下了根——当年植苗、次年挂果、三年盛产期,亩产最高达2560公斤,营养香甜的果子很快就打开了销路。

500

但产业起步初期,当地农民经验不足,缺乏技术,早期引进的品种适应性不强,产量也不稳定。从2002年到2008年种植面积一直只有1万亩左右。

直到2005年以后,永顺采用水杨桃砧木嫁接技术,将亩产提高到5000公斤以上,种植效益得到了大幅度提升,极大地调动了农户的积极性。至2010年种植面积扩大到5.5万亩,2012年扩大到6.3万亩,2013年扩大到7.2万亩。同时,本地化育苗也使成本从每株30元直接减半,成活率更是从60%提升到了90%以上。

500

此后,科技作为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备受重视。永顺县在2016年将“科技扶贫”列入脱贫攻坚“十五项工程”,指导“成立猕猴桃研究所”。2022年永顺又组建了国家级猕猴桃试验站,由国家岗位科学家齐秀娟领衔,联合郑州果树研究所、湖南省农科院等多名专家,引进15个新品种,改变了永顺猕猴桃长期因品种单一,导致抗性较差,不宜大面积发展的问题。截至2025年,永顺全县猕猴桃种植面积已飙升至14.5万亩,永顺也成为我国南方最大的猕猴桃生产县。

500

科技团队还大力推广绿色、标准化、智能化生产模式,在“试验站”测试通过后,水肥一体化、自动虫情测报预警等系统、果园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措施等技术一项项被推广应用至永顺各大猕猴桃基地。永顺县的14.5万亩猕猴桃基地,有11万亩都是经过认定的“无公害”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占比高达76%。永顺猕猴桃产业也彻底告别了传统模式,全面迈进现代化、规模化与标准化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产业的发展,直接带来的成果就是经济效益的显著提升。2024年,全县猕猴桃年产值就已超3亿元。而永顺猕猴桃“扶贫”产业的属性,又决定了永顺除了追求经济效益,还需注重社会效益。

500

永顺通过实践探索出了多种利益联结机制以确保农户能够分享产业红利:“折股量化”模式将财政奖补资金中的50%作为村集体股金入股经营主体,推动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针对缺乏发展条件的贫困户,可以采用“委托帮扶”“生产托管”模式将其资源委托给合作社规范化生产管理,贫困户直接拿租金和分红;贫困户也可以以政策资金、生产资料等入股新型经营主体,获得股金分红和务工收入。

对于参加合作社或者村集体项目的农户,永顺还创新了“622”(企业给合作社收购的返还金,除去管理费用后,60%给社员返利,20%用于村集体公益岗位支出,20%作为合作社发展基金)“811”(项目纯利润,80%分配给入股贫困户,10%归合作社,10%归村集体)分配模式,保障了农户、合作社和村集体三方的利益。

到2020年,永顺通过猕猴桃产业的发展和再分配,已带动了8000余户3.5万余人稳定脱贫。

500

在这之后,“脱贫果”蜕变成“富民果”,继续助力永顺的乡村振兴。如今,全县13个乡镇86个村9000多家农户靠它实现致富增收,收入在10万元以上的有数百户。

这颗小小的果子,之所以能够给“山里”的人带来这些产业发展的“甜蜜”,也得益于永顺产业人敢闯敢拼的精神。他们深知,只有“走”出深山,走向更广阔的市场,才能才能将大自然的馈赠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财富,让曾经的困顿山区蜕变为充满活力的产业热土,真正实现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的价值跃迁。

“深山”突围,破界“出海”

想要“走”出深山,首先就必需“打破”大山的物理阻隔。过去,农户外销猕猴桃,须转运三至四次才能到达交通主干线,无形中增加了劳动强度和生产成本,鲜果外运的损耗率更是居高不下。

“出山难”的问题,直接导致永顺猕猴桃虽然拥有“生态有机富硒农产品博览会金奖”“中部国际农博会金奖”“地理标志农产品”“绿色食品”等多个金字招牌,仍然“酒香也怕巷子深”。

500

直到2021年,经农业农村部协调推荐,阿里公益和永顺建立了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关系,湖南第一个菜鸟产地仓落地永顺。

农户们早上刚摘的鲜果1小时内就能送达菜鸟产地仓进行快速自动化分拣,直达全国26个菜鸟仓,不仅将物流配送时间缩短至3天内,还把快递费从6元/件降到2.5元/件,降低了运输成本。

菜鸟产地仓里的冷库还能将猕猴桃储藏起来,避免集中上市引起价格下调而收益受损。通过错峰销售,永顺猕猴桃价格一路从0.8元/斤涨到1.3元/斤,综合溢价45%。在产业规模不变的情况下,村集体每年能够多增收一亿多元。

“这两年多来再没出现过水果烂在地里的情况,只有全国各路收水果的大卡车蜂拥而至,挤在村里抢货的盛况。”农户向叔高兴地说道。

500

如果说,现代物流打破了永顺猕猴桃“出山”的物理阻隔,那么电商就是斩断“时空”枷锁的利器——它不仅打开了通向全国的销路,更重构了传统流通链条,减少了中间环节,让利润更多地留在了农户手中。

永顺依托阿里巴巴这个全国最大的电商平台和强大的市场营销能力,迅速打通了网络销售渠道。2021年,阿里巴巴通过网络平台组织长沙、重庆等城市的盒马集市进行集中采购,永顺猕猴桃就销售了近百万斤。

500

阿里巴巴还在淘宝、天猫电商平台开通公益直播,邀请国内网红主播为永顺产品代言,县领导们也走进直播间带货,猕猴桃连同柑橘等永顺农副产品一起实现了200多万元的销售额。

除了阿里巴巴,永顺还与快手等短视频平台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获得资源、流量扶持,助力永顺特色农产品销售。电商平台的品牌效应进一步带动农产品销售,猕猴桃的售价格同比增长了30%-45%。

同时,永顺还积极培育本土主播,通过直播带货推销农产品。2025年,全县电商交易额已破40亿元,其中直播经济交易额破5亿元。

500

虽然物流和电商让永顺猕猴“走出深山,鲜达全国”成为现实,但如果仅仅局限在鲜果领域,产业就永远只能待在价值链的低端。

永顺猕猴桃该如何进一步实现价值跃升?精深加工是关键。经过加工,猕猴桃得以突破鲜果的时间限制,实现全年供应;更重要的是,它被赋予了产品更高的附加值——从一种季节性的水果,变成拥有科技含量和品牌溢价的多元化商品。

“从猕猴桃籽中萃取的‘果王素’富含亚油酸、α-亚麻酸等营养成分,具有调节血脂、延缓衰老等保健作用。”吉首大学原副校长张永康,扎根湘西40年,提取出了猕猴桃“果王素”,大大提升了猕猴桃产业附加值及生产效益,推动了整个猕猴桃产业的发展。

500

近年来,永顺已开发猕猴桃系列果汁饮料、保健品、化妆品、洗护品、休闲食品等百余款,拥有30余项国家专利、10余项科技成果,其猕猴桃加工产品的附加值最高能达到近300%的增幅。截至2022年底,全县猕猴桃加工产值已达4.65亿元。

借助“一带一路”政策和跨境电商渠道,永顺猕猴桃加工产品成功进入国际市场,远销俄罗斯及中东等国家和地区。2022年,永顺加工猕猴桃出口1100吨,创汇达1258万美元(与柑橘合并统计)。

而这,只是一个开始,永顺猕猴桃的价值挖掘之旅,正在迈向更广阔的舞台。

在刚刚过去的7月,永顺与新西兰奇异果生物科技公司签约,引进果酒、果醋、猕猴桃花和籽提取精油制备方法等国际前沿技术。这意味着永顺猕猴桃产业不再停留于原料输出和初级加工,而是迈向技术合作、标准对接和国际品牌共建的新阶段。

通过与新西兰公司的合作,永顺正朝着打造湘西首家农业科技上市企业、建设“国际化最美猕猴桃”示范区的目标迈进。

500

从提篮小卖到出口国际,这颗小果子走过的路,是一条融合了科技赋能、模式创新与国际化视野的中国乡村产业升级之路。当湘西的猕猴桃在新西兰的生产线上焕发新生,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颗果子的跨越,更是乡村振兴从“输血”到“造血”,从“本土”到“国际”的蝶变。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