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想造“找机弹”当“飞将军”抗击日寇的少年,成了歼10之父
来源:中航工业
1930年3月26日,宋文骢出生在云南昆明一个不富足但颇有文化底蕴的家庭。
宋文骢的祖父宋家茂,是清末廪生,早年在府衙做书吏,后于归乡途中失踪。宋家茂生前收入微薄,五子一女多数有辍学做学徒的经历,但大都追求进步。其中,宋文骢的大伯宋旭初辍学后,靠夜间自学考入公费政法学校、军医学校,后被选送到天津北洋军医学校学习,加入了同盟会,辛亥革命后兴办化工实业,是云南地区民族工业先驱之一。三叔宋耀初,辍学后靠自学考入工矿学校,后也考入天津军医学校,毕业后先在云南讲武堂任军医,黄埔军校建校初期任黄埔军校军医部主任,与周恩来、于右任等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青年时期的宋文骢
宋文骢的父亲宋善初排行老二,是个老实本分的小商人,在昆明开香烟铺为生。宋文骢幼时极其调皮,被老一辈人用当地俚语称为“飞天神王”。这样一个顽皮的孩子,虽然天资聪颖,学业优异,但在当时谁也不会把他和未来的飞机设计师联系起来,那么宋文骢是如何走上“航空报国”之路的呢?
晚年的宋文骢在回答这个问题时,称是与“童年故乡的际遇有些关联”。
他出生后不久,抗战就已经在白山黑水间打响;在他入小学后不久,卢沟桥畔烽烟又起;日本侵略者相继入侵华北、华东、华中,刀锋直指成为“大后方”的云贵川黔。那时的昆明,几乎每天都涌来数不清的难民和溃兵,几乎每天都充斥着死亡、惊恐、饥饿,几乎每天都萦绕着凄厉的防空警报声。这些记忆,宋文骢在多年后回忆起来,依旧历历在目。
“在我小时的记忆中,似乎满街都是难民和伤兵,时常见到的都是焦土和弹坑。日本人的飞机,几乎每天都在头上盘旋,警报一响全城的人就乱作一团,大人们就带着我们躲警报。我是老大,跑警报时,小小年纪还必须背着弟妹跑。那样的日子,几乎伴随着我的童年……”
“当时,中国也有飞机,但我们打不过人家。中国在地面上也有高射炮,但总是不能把日本人横冲直撞的飞机打下来。日本人的飞机基本都是集群而来,像一群群马蜂,每次来都是27架。这些飞机有时飞得很低,肆无忌惮、耀武扬威,我们躲在郊外的田地里不但能看见机身上血红的标志,有时还能看见日本飞行员的影子!”
最直接刺激宋文骢的事情,发生在他8岁那年夏天的一个早晨。那天,日军的飞机又来轰炸昆明。宋文骢一家人照例跑警报躲空袭,当天下午,他跟着母亲跑警报回来,发现他家附近留下巨大的弹坑和烧焦的房屋,而在他家前面的巷口,一群悲愤的人围着一张破烂的席子。这张席子下,是一具被炸弹炸死的老人尸体。他和母亲挤进人群,跟着众人唏嘘难过不已,悲愤的他还掀起了席子,看了看这位死不瞑目的老人。愤怒不已的宋文骢默默地跟着母亲继续往家走,等到快到家门口时,他突然对母亲说道:“等我长大了,也要开飞机去'东三省’,去炸那些日本鬼子!”
“长大了该干什么?”其实是宋文骢的老师给他和同学们留的一道“思考题”。当时,在宋文骢读书的学校里有很多思想比较进步的先生,其中一位姓杨的老师,宋文骢直到晚年都还记得他。他除了教给学生课业知识外,还对学生进行一些浅显的思想教育。他曾告诉学生:你们这代人,别想过好日子。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你们生下来就遇到了“九一八”事变,日本人占领了我们的国土要把我们中国人当亡国奴,民族生死危亡,国家灾难深重。你们现在读书,就要想到将来长大该干什么。
长大了能做什么呢?每当日寇飞机来轰炸时,他就在想:为什么我们的飞机总打不过人家,敌机来了只有远远地逃遁呢?为什么我们的那些高射炮,总打不下那些猖狂的飞机呢?宋文骢在思考一番过后,忿忿地对小伙伴们讲:“等我将来长大了,要发明一种'找机弹’自己去追飞机,一下就能把日寇的飞机给它打下来!”这便是少年宋文骢的又一个“志愿”。
对于天资聪颖的宋文骢来说,有了“想飞”的想法,“如何飞”自然就成了下一步要思考的问题。那么,飞机这种用金属做成的庞然大物,为什么能飞到天上,而且还能载着人和炸弹在天上飞很远很远呢?
宋文骢跑去问学校的物理老师,“这,讲起来很深奥很复杂。”老师告诉文骢,“这涉及到空气动力学中很深奥的原理,一句两句讲不透彻。你将来一定要好好学习物理和自然知识,等你学好了这些知识,其中的道理你自然就会明白了。”
宋文骢手持歼10战机模型(摄影:朱鹏)
为躲避日本的飞机轰炸,也为了有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1941年,宋文骢带着“飞机为什么可以飞上天”的问题,跟随全家从昆明回到了老家大理。
在大理,宋文骢又读了两年小学,毕业后升入了大理县中学,顽皮的他在那里因违反校规被“扫地出门”,却因祸得福的考取了当地最好云南省立大理中学。在那里,宋文骢如鱼得水,不但文化课学习出众,还养成了热爱体育运动的好习惯。因为他知道,要想成为一个飞行员,除了要搞懂“如何飞”,还必须拥有一个强壮的身体。
1944年5月,滇西反攻战在宋文骢的家乡打响,中国军队收复腾冲的战斗让宋文骢印象最为深刻。那是中国军队在他的家乡打响的抗战反攻第一仗。那一仗,近6000名侵华日军被中国军队全歼,日本人增援的8架飞机,也全部被中国空军编队击落!消息传来,大理人民欢欣鼓舞,学校的师生也欢呼雀跃。
但看见从前线撤回的军队和伤兵,宋文骢的心里也难受,这一仗中国军队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伤亡军官1234人,士兵17075人。“我们军队的战斗力还是明显不如人家小日本呀!”想到这里,宋文骢想当飞行员驾驶战机、驱逐日寇的心就更加迫切。
1945年,中国人民终于迎来了抗战胜利的曙光。那年,15岁的宋文骢听说中国空军要招飞行员,就和同学周家骍商量好一起去报考飞行员。周家骍家在当地颇有些社会关系,便带着宋文骢来到了大理县医院全面检查了身体。体检结束后,医生告诉宋文骢,他身体很好,发育全面,报考飞行员大有希望。这使宋文骢信心倍增,想当一名飞行员的愿望越加迫切。
然而没过多久,日本于1945年8月15日,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无条件投降;1945年9月2日,日本政府正式签署投降书,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取得了最后胜利。宋文骢的飞行员梦只能暂时搁置。翌年,16岁的宋文骢回到了昆明,进入了天南中学读高中,在那里,宋文骢接触了革命思想,并最终参加了革命队伍。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军委决定在各陆军部队挑选一批政治素质好、文化基础好、身体素质好的同志充实到新生的人民空军中去,宋文骢这几方面条件都具备,很快被部队领导选中,他心中那个“航空报国”的梦想也再次被唤醒。
初入空军的宋文骢
后来,尽管因为旅途劳顿,宋文骢在体检时“心脏有杂音”,没能当上飞行员,但却被安排去了位于长春的空军第二航校去学习地勤。也就是因为这个阴差阳错,若干年后,中国少了一位优秀的“飞将军”,多了一个杰出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飞机设计师。那个从他没有发明“找机弹”,却带队研制出了人称“争气机”的歼10战机!以铁翼守卫祖国与世界的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