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哈哈的大众,开始看不惯“战狼”吴京?

500

“战狼”吴京,如今遭遇了从“银幕战神”到“网络梗王”的传奇蜕变。

他本人应该也没想到,8年前的采访发言,能在今天引发山呼海啸般的群嘲。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500

吴京遭遇滑铁卢?

一周前,吴京的新片《再见,坏蛋》进军暑期档。

这部由他参投、发行并客串的电影,上映三天票房仅24万元,排片率和上座率都极低,被市场按在地上摩擦,最后紧急撤档。

500

随着票房失利,吴京多年前的采访言论也被翻了出来,被全网玩梗狂欢。

“我跳过楼你跳过吗?”

“我让坦克轧过,你轧过吗?”

“中国的蚭蚓我吃遍了,你吃过吗?”

……

500

这些原本用来展现拍电影艰辛的排比句,现在是网上最火的抽象素材。

网友把采访片段配上各种滤镜和特效,开展“吴京渲染大赛”;“吴京Style”的模仿视频层出不穷;“贱不贱啊”成了最新流行语。

500

网友还开始二创,搞出了社畜版:加班是没有加班费的;追星版:追星是不用吃饭和睡觉的;主理人版:加量是不加价的……

500

500

和六小龄童的“第一猴王”、黄磊的夺命豆角、马頔的“爷们儿要脸”一样,吴京的嘲点也是“实力一般但超绝自信”。

不过,如果考古考古这些年的采访,你会发现,吴京其实一直是这样的画风。

500

只是时代情绪不一样了,当年大家欣赏他的自信,可如今他恰好撞上了大众的情绪枪口。

于是大家从捧他,变成了嘲他“德不配位”“好为人爹”。

500

吴京为什么会被群嘲?

先来说现在大众对他“德不配位”的观感,这其实是明星形象反噬的经典现象。

在《战狼2》《流浪地球》时期,吴京的形象可以说是相当光辉,他的“硬汉爱国”被媒体、粉丝和市场无限放大,成了中国力量的象征。

500

但渐渐的,大众开始觉得他后续的作品,比如《攀登者》《长津湖》等角色都差不多,表演也同质化。

当大众开始厌烦,就会解构开始、恶搞、翻旧账,直到最终完成集体祛魅。

就这样,吴京从“中国电影英雄”的符号,被解构成了一个“只会说大话的普男”。

说教感也是引发群嘲的原罪之一。

当一个中年男性,在某个领域取得过成功,进而将这种自信过度泛化到所有领域,并带有一种不自觉的“爹味”。

这也与当下拒绝被定义、反感说教的年轻互联网文化产生了剧烈冲突。

500

吴京过去那种硬汉、爷们儿的人设,在当下也开始变得不合时宜,引起了逆反心理。

过去,他的个人形象与主旋律、集体主义、英雄主义深度绑定,但那种永远正确、永远刚强的形象,在当下看来,就显得有些过时了。

500

因此,当有人开始玩梗,整个互联网都开始参与狂欢。

500

“战狼”吴京,遇上疲惫大众

吴京真正成为全民偶像是因为2017年的《战狼2》。

56.8亿的票房刷新了中国电影史纪录,“战狼精神”深入人心,大家都在为宏大叙事热血沸腾。

500

如今8年过去,曾经期盼的“强大”早已实现,大众的情绪底色也已经彻底改变。

经济下行,大家都在为生计奔波,“日子苦哈哈”成了普遍感受。

“敬自己”系列叙事之所以能火遍全网,其实就是迎合了这种时代情绪。

500

当下,人们很难再对一个侃侃而谈“我让坦克压过”的富翁产生共情。

这不是仇富,而是一种疲惫生活中的本能反应。

因此,吴京当年被捧得有多高,如今被嘲讽得就有多惨。

500

这事儿看似是吴京的滑铁卢,实则是一个时代的注脚。

全民狂欢背后,是一种无法言说的集体焦虑的转移和宣泄。

就像看短剧,见到一个自带光环让人羡慕嫉妒恨的男主角一路爽翻天,突然,他在众目睽睽之下摔了个狗吃屎,虽然伤害性不大,但就是让人觉得莫名过瘾。

500

其实细想一下,大家在嘲讽吴京的时候,某种程度上也是在自嘲曾经的激情、如今的困惑。

吴京本人也很清楚这一点。

所以直到现在,他都没有回应。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