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业银行股东集中度创15年新高,价值银行如何圈粉机构?
来源|读商时代(中访网旗下品牌)
当大多数银行还在为股东结构分散、市值波动发愁时,资产规模超10万亿元的兴业银行正上演了一场“筹码集中”的好戏。8月29日披露的2025年中报显示,该行普通股股东户数时隔15年重回20万户以内,前五大股东持股比例突破50%,创下近15年纪录。这场持续六个季度的股东结构优化,不仅折射出机构投资者对其的信心,更与该行在业绩、分红、风险控制上的硬实力密不可分。
机构扎堆入场,股权稳定性再升级
股东户数的变化,往往是资本市场情绪的“晴雨表”。兴业银行的股东版图在过去一年多经历了显著重构:大家人寿在今年一季度高调增持并拿下董事席位,成为第五大股东;福建省财政厅则在二季度将86亿元可转债全额转股,直接推动前五大股东持股比例从49.83%跃升至50.84%,突破“半壁江山”的关键节点。
这并非偶然。回溯2021年,兴业银行管理层就明确提出“让投资者读懂差异化价值”的目标,此后便持续推进股东结构优化。从福建投资集团、福建港口集团等省内国企增持,到2024年ETF基金、外资的大举入场,再到如今险资、财政资金的深度参与,机构投资者的“组团入驻”,让该行股权稳定性达到新高度。
“这是大股东用真金白银投出的信任票。”在中期业绩说明会上,行长陈信健的表态底气十足。他透露,接下来还将争取更多机构通过买股或可转债转股成为主要股东,进一步提升长期投资者比例。目前,该行还有413亿元可转债待转股,而当前股价22.41元/股不仅高于转股价格,距离强制赎回价仍有23%空间,“对转股和估值修复保持乐观”。
业绩、分红、风控三线飘红
股东结构优化的“果”,源于基本面扎实的“因”。2025年上半年,兴业银行交出了一份“跑赢大市”的成绩单:归母净利润431.4亿元,同比增长0.2%,增速由负转正;营业收入1104.6亿元,虽同比微降2.3%,但环比一季度已明显好转。在银行业普遍面临息差压力的背景下,这样的业绩表现尤为亮眼。
更让投资者心动的是分红力度。作为连续15年提升分红率的“绩优股”,兴业银行去年分红率首次突破30%,达30.73%,224亿元的分红规模在股份行中排名第二。“后续会推进中期分红,保持积极的分红政策。”陈信健的承诺,进一步强化了长期投资价值——对保险、社保等追求稳定收益的机构而言,这样的标的无疑具有极强的吸引力。
风险控制则是另一重“安全阀”。6月末,该行不良贷款率稳定在1.08%,关注类贷款量率“双降”,房地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信用卡这“三大风险”也从高发转向收敛。“风险集中暴露的高峰期已过,风险成本还有优化空间。”陈信健表示,接下来会通过风险管理体制改革,加大重点领域风险化解力度,为经营发展“保驾护航”。
打造差异化竞争力
在银行业同质化竞争加剧的当下,兴业银行的“特色牌”打得格外响亮。绿色金融、财富银行、投资银行这“三张名片”,早已成为其标志性标签——截至6月末,绿色金融贷款余额、科技金融贷款余额、并购贷款余额均居股份行第一,理财管理规模、非金债承销规模位列全市场第二。
今年,该行又将“科技金融”列为新的突破口,加速从“数字兴业”向“智慧兴业”转型。在重点区域布局上,13家重点区域分行贷款占比提升近1个百分点,营收、净利润贡献显著增加,区域深耕战略初见成效。而在产业金融领域,“行业研究员+产品经理+风险经理+客户经理”的作战团队模式,正让“Industrial Bank”的定位愈发清晰。
值得关注的是,兴业银行还在悄悄化解负债端的“压力点”。据陈信健透露,未来两年半,该行有近1.5万亿元三年期以上定期存款陆续到期重定价,叠加零售结算场景深耕、企金织网工程推进带来的低成本存款增长,“下半年负债降成本的成效会进一步显现”,这将为息差修复提供重要支撑。